從地質學到史學的現代中國考古學
本文關鍵詞:從地質學到史學的現代中國考古學,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四川大學》 2003年
從地質學到史學的現代中國考古學
查曉英
【摘要】: 現代中國考古學從醞釀到建立經歷了一個復雜過程。通過地質學的傳播,中國讀書人開始接觸西方考古學知識,地質調查所的考古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現代中國考古學的諸多特點。史學革新運動促使歷史學者更為關注物質之學,向中國傳統(tǒng)學術中尋出路作法導致古器物學應運而生。中國考古學雜合中西的特點造成時人心目中對考古學理解的多種面相。 就整體而言,地質學的影響呈逐漸減弱的趨勢,而以研究中國歷史為目標的考古隊伍在整理國學的號召下日益強大。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清華研究院、廈門大學國學院、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均把發(fā)展考古學作為自己的目標之一,,但明顯表現出兩種不同的風格,馬衡與李濟的考古學研究大致成為這兩種風格的代表。李濟的學術修養(yǎng)使得他的研究更接近于當時西方的考古學,從而表現出與此前的中國考古學所不同的面貌。在20世紀早期中國考古學的新舊更迭中,李濟一派最終成為中國考古學的主流。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3
【分類號】:K87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張華;;安特生對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貢獻[J];滄桑;2011年01期
2 徐玲;;民國時期考古學史研究述評[J];江漢考古;2010年03期
3 黃海烈;;民國時期殷墟發(fā)掘對中國古史研究的影響[J];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0年1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馬洪菊;葉昌熾與清末民初金石學[D];蘭州大學;2011年
2 黃海烈;顧頡剛“古史層累說”初探[D];吉林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鐘江華;李濟與中國近代考古學之構建[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華;安特生與中瑞文化交流[D];海南師范大學;2012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盛璋;;楚銘刻中“陵、陲”的考辨及其相關問題[J];安徽史學;1984年01期
2 劉道勝;論傳統(tǒng)方志修纂與官方主流學術的統(tǒng)一——以徽州方志編修為中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3 王新宇;;阮元碑學研究概述[J];書法世界;2004年04期
4 李玉奇;洪適金石學考[J];北方論叢;1998年05期
5 胡鴻保;轉型社會中的考古學家—李濟個案的社會史剖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6 陳其泰;西學傳播與近代史學的演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7 默爾納;;瑞典東印度公司與中國[J];北京社會科學;1988年01期
8 李季;安特生與仰韶文化[J];百科知識;1999年03期
9 王余光,汪濤,陳幼華;中國文獻學理論研究百年概述[J];圖書與情報;1999年03期
10 王鍔;《藏書紀事詩》跋[J];圖書與情報;1999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李揚眉;方法論視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東大學;2005年
2 尚小明;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D];北京大學;1997年
3 王立民;葉昌熾《緣督廬日記》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4 馬新宇;清代碑學批評[D];吉林大學;2007年
5 陳洪波;史語所的實踐與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1928-1949[D];復旦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新宇;阮元與金石學[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2 郭名詢;略論清代金石學與書法藝術的關系[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3 胡一女;葉昌熾與《藏書紀事詩》[D];武漢大學;2004年
4 王可云;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盧芳玉;《語石》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6 劉孝平;葉德輝文獻學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7 于彥磊;兩漢石刻文字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8 崔階;隴南金石的調查與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李永;葉昌熾書學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10 任曉煒;緣督廬中的金石世界[D];中國美術學院;2009年
【二級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李子君;;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介紹、傳播、翻譯“有功者”補[J];華夏文化論壇;2011年00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孫飛燕;《容成氏》文本整理及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小紅;陳建立;劉偉;寶文博;陳鐵梅;;中國科技考古:從起步到前沿[J];中國文化遺產;2004年03期
2 劉式今;中國考古學小史[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4期
3 孟遲;達爾文與地質學[J];中國地質;1984年06期
4 王仰之;;清末時期的地質教育[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1987年04期
5 張銀玲;地質學教授孫勇[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年06期
6 ;紀念著名地質學家馬杏垣院士[J];地震地質;2001年01期
7 茆詩珍,徐飛;留美幼童與中國早期地質學——近代中國發(fā)表的首套地質礦產圖[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年06期
8 于敏;;動亂偷生記[J];電影文學;2005年02期
9 尹贊勳;;祖國急需大批的地質探礦幹部[J];科學大眾(中學版);1953年06期
10 丁興旺;;“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記長春地質學院副教授曾孝箴[J];中國高等教育;198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四光教授主要著作目錄[A];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文集(13)[C];1989年
2 萬新南;蔡勁松;錢江澎;李廷強;王曉東;;“生態(tài)環(huán)境地質”概念及其質量評價[A];四川省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馮彩霞;李國會;樊守忠;潘宴山;范輝;;X射線熒光光譜儀及其在地質學方面的應用研究[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1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張九辰;;學會在地質學近代化中的作用——對中、英地質學會的比較研究[A];地質學史論叢(4)[C];2002年
5 董連慧;李鳳鳴;;新疆北部斑巖銅礦成礦規(guī)律及找礦方向[A];第八屆全國礦床會議論文集[C];2006年
6 鄭志春;;礦井地質預測的程序和原則[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3年
7 ;有關臨朐縣山旺的著錄資料目錄[A];中國古生物學會山旺現場會議暨第二屆第八次擴大理事會論文集[C];1978年
8 孔文;;交流經驗 推進改革 努力構建地質教育新體系——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A];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員代表大會暨新世紀高等地質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9 周鼎武;賴紹聰;張成立;張復新;張云翔;;地質學實踐教學新體系[A];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地學教育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趙一鳴;;序言[A];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文集(26)[C];199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早報記者 韓曉蓉;[N];東方早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趙凡 李曉明;[N];地質勘查導報;2007年
3 李學勤;[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3年
4 本報記者 祝曉風;[N];中華讀書報;2002年
5 王仲殊 邊哲供稿;[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陳勝前;[N];中國文物報;2005年
7 殷瑋璋;[N];人民日報;2001年
8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張忠培;[N];中國文物報;2009年
9 劉慶柱;[N];人民政協報;2005年
10 記者 易博文 通訊員 胡秋君;[N];湖南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召林;三江北段玉樹地區(qū)復合造山與成礦作用研究[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9年
2 陳洪波;史語所的實踐與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1928-1949[D];復旦大學;2008年
3 井中偉;先秦時期青銅戈·戟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4 潘碧華;三峽早期人居環(huán)境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5 劉尊志;徐州漢墓與漢代社會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6 呂學明;中國北方地區(qū)出土的先秦時期銅刀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7 史黨社;秦關北望——秦與“戎狄”文化的關系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于孟洲;峽江地區(qū)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9 笪浩波;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文化與生態(tài)環(huán)境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10 邵會秋;新疆史前時期文化格局的演進及其與周鄰地區(qū)文化的關系[D];吉林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查曉英;從地質學到史學的現代中國考古學[D];四川大學;2003年
2 陳文爽;中國考古學與美術史:詩人謝閣蘭的另一種異國情調[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3 賈博宇;中國考古學大眾化歷程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李小旋;呂大臨《考古圖》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
5 譚玉華;中國東南地區(qū)石構墓葬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6 朱燕英;從考古資料看楚、越文化關系[D];廈門大學;2007年
7 宋燕;我國地質學專業(yè)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D];南京大學;2011年
8 陳欽龍;鄭韓故城考古發(fā)現與初步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9 王林楠;近代東北煤炭資源開發(fā)[D];吉林大學;2007年
10 鮑穎建;鄭韓故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鄭州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從地質學到史學的現代中國考古學,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56080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kgx/156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