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dāng)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考古論文 >

陶寺遺址考古研究論著存目新目(2007~2014)

發(fā)布時間:2016-10-06 19:08

  本文關(guān)鍵詞:陶寺城址2002年度浮選結(jié)果及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文獻檢索

陶寺遺址考古研究論著存目新目(2007~2014) 發(fā)布時間: 2015-03-25

  壹、田野發(fā)掘報告

  1.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縣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筑IIFJT1基址2004~2005年發(fā)掘簡報》,《考古》2007年4期, 3~25頁。


  其它報道

  2.何駑:《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考古取得重大進展》,《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院報》2006年2月28日,第8版。

  3.王曉毅、嚴(yán)志斌:《陶寺中期墓地被盜墓葬搶救性發(fā)掘紀(jì)要》,《中原文物》2006年5期。4~7頁。

  4.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隊:《陶寺中期小城大型建筑基址IIFJT1實地模擬觀測報告》,北京大學(xué)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總29期,2006年6月, 3~14頁。

  5.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2007年田野考古新收獲收獲》,《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15期,2008年1月。48~50頁。

  6.高江濤、何努、王曉毅:《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發(fā)掘又獲新成果》,中國文物報,2008年4月25日,第002版。

  7.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縣陶寺城址發(fā)現(xiàn)陶寺文化中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考古》2008年3期, 3~6頁。

  8.徐鳳先:《“陶寺史前天文臺的考古天文學(xué)研究”項目組春分觀測紀(jì)行》,《中國科技史雜志》第30卷第2期(2009年),265~268頁。

  9.喻菲:《Date with Destiny》,《China Daily》Dec. 7, 2009.第10版,Life Culture專欄。

  10.He Nu, Gao Jiangtao, Wang Xiaoyi, Large-sized Rammed-earth Building Foundations of the Middle Taosi Culture Discovered on the Taosi City-site in Xiangfen County, Shanxi. Chinese Archaeology. Vol.9, 2009. Pp86~89.何駑是第一作者,高江濤為第二作者,王曉毅為第三作者。

  11.何駑:《2010年陶寺遺址群聚落形態(tài)考古實踐與理論收獲》,《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21期。2011年1月。46~57頁。

  12.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等:《2012年度陶寺遺址發(fā)掘的主要收獲》,《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24期。2013年1月。60~63頁。

  13.翟少東,王曉毅,高江濤:《山西陶寺遺址石制品及相關(guān)遺跡調(diào)查簡報》,《考古學(xué)集刊》第19集,科學(xué)出版社,2013年。1~26頁。

 

  貳、測試分析

  14.仇士華、蔡蓮珍、冼自強、薄官成:《有關(guān)所謂“夏文化”的14C年代測定的初步報告》,《考古》1983年10期。923~928頁。

  15.張維璽:《陶寺遺址及臨近地區(qū)古地磁研究》,《考古》1989年10期。933~941,952頁。

  16.孔昭宸、杜乃秋:《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孢粉分析》,《考古》1992年2期。178~181頁。

  17.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陶片的測試與分析》,《考古》1992年3期。176~183頁。

  18.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陶寺遺址陶器和木器上彩繪顏料鑒定》,《考古》1994年9月。849~857頁。

  19.李乃勝、何駑、毛振偉、馮敏、王昌燧:《陶寺、尉遲寺白灰面的測試研究》,《分析測試學(xué)報》第24卷第5期,2005年9月。9~13頁。

  20.趙志軍、何駑《陶寺城址2002年度浮選結(jié)果及分析》,《考古》2006年5期。

  21.姚政權(quán)、吳妍、王昌燧、何駑、趙志軍:《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植硅石分析》,《農(nóng)業(yè)考古》2006年4期, 19~26頁。

  22.李乃勝、何駑、毛振偉、王昌燧:《陶寺遺址出土的板瓦分析》,《考古》2007年9期, 87~93頁。    

  23.李乃勝、楊益民、何駑、毛振偉:《陶寺遺址陶器彩繪顏料的光譜分析》,《光譜學(xué)與光譜分析》,2008年4期, 946~948頁。

  24.王樹芝,王增林,何駑:《陶寺遺址出土木炭研究》,《考古》2011年3期。91~95頁。

  25.張雅軍、何駑、張帆:《陶寺中晚期人骨的種系分析》,《人類學(xué)學(xué)報》第28卷第4期,2009年11月,363-371頁。

  26.張雅軍,何努,尹興喆:《山西陶寺遺址出土人骨的病理和創(chuàng)傷》,《人類學(xué)學(xué)報》,第30卷第3期,2011年8月, 265-274頁。

  27.博凱齡(Katherine Brunson):《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動物利用的變化個案探究——山西省龍山時代晚期陶寺遺址的動物研究》,《三代考古》(四),科學(xué)出版社,2011年12月。129~182頁。

  28.魯曉珂  李偉東  羅宏杰  何駑  李新偉: 《陶寺遺址龍山時代黑色陶衣的研究》,《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科學(xué)》2011年第41卷,第7期。903~912頁。

  29.姚大全、何努等:《山西襄汾陶寺古遺址自然變形遺跡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地震學(xué)報》2011年7月第4期。545~549頁。

  30.陳相龍、袁靖、胡耀武、何駑、王昌燧《陶寺遺址家畜飼養(yǎng)策略初探:來自碳、氮穩(wěn)定同位素的證據(jù)》,《考古》2012年第9期。75~82頁。

  31.王小娟,王曉毅:《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陶土成分分析》,《考古與文物》2013年2期。106~111頁。

  32.李拓宇、莫多聞等:《山西襄汾陶寺都邑形成的環(huán)境與文化背景》!兜乩硌芯俊2013年4期,443~449頁。

  33.蔡明:《陶寺遺址出土石器的微痕研究》,《華夏考古》2014年1期。38~49頁。

  34.趙春燕,何駑:《陶寺遺址中晚期出土部分人類牙釉質(zhì)的鍶同位素比值分析》,《第四紀(jì)研究》2014年1期。66~72頁。

  35.翟少東:《山西襄汾大崮堆山遺址石料資源利用模式初探》,《考古》2014年3期。58~67頁。

  36.何駑:《陶寺文化南表、東表推測點考察分析》,中國考古網(wǎng)•研究專題,2014年9月22日。

  37.王增林,何駑:《陶寺遺址出土泥質(zhì)陶器的中子活化分析與研究》,《南方文物》2014年3期。72~78頁。

 

  叁、考古記述

  38.何駑:《陶寺中期小城內(nèi)大型建筑IIFJT1發(fā)掘心路歷程雜談》,《新世紀(jì)的中國考古學(xué)——王仲殊先生八十華誕紀(jì)念文集》,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著,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221~231頁。

  39.趙春青:《文明之火,照耀中國》,《中國文物報》2006年2月15日,第三版。

  40.何駑:《發(fā)掘4100年前的歷法》,《中國國家天文》2007年4期, 140~145頁。

  41.子今,宋燕:《陶寺:堯舜的“理想國”》,《中華遺產(chǎn)》2010年11期(總第61期)。37~61頁

 

  肆、論文


  一、文化譜系

  42.王克林:《陶寺晚期龍山文化與夏文化——論華夏文明的形成(上下)》《文物世界》2001年5期17~23頁、2001年6期23~31頁。

  43.周蘇平:《陶唐氏與陶寺遺存》,《考古文物研究——紀(jì)念西北大學(xué)考古專業(yè)成立四十周年文集(1956-1996)》,三秦出版社。155~159頁。

  44.馬世之:《虞舜的王都與帝都》,《中原文物》2006年1期, 24~27頁。

  45.潘繼安:《陶寺遺址為黃帝及帝嚳之都考》,《考古與文物》2007年1期, 56~61頁。

  46.曲英杰:《堯舜禹及夏代都城綜論》,《從考古到史學(xué)研究之路——尹達先生百年誕辰紀(jì)念文集》,云南人民出版,2007年, 269~299頁。

  47.久保田慎二:《陶寺文化の成立とその背景——土器分析を中心に》,《中國考古學(xué)》第八號,2008年11月22日。79~102頁。

  48.田建文:《陶唐氏、唐國與鱷、鄂》,北京大學(xué)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總40期,2009年3月。6-12頁。

  49.彭邦本:《陶寺古城——唐虞聯(lián)盟與夏初中心都邑》,《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18期,2009年8月。39~45頁!吨袊糯拿髋c國家起源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科學(xué)出版社。2011年8月。125~131頁。

  50.張國碩:《論陶寺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變異》,《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18期,2009年8月。46~49頁。

  51.劉毓慶、劉麟龍:《陶寺遺址對接歷史的可能性及其難題》,《晉陽學(xué)刊》,2009年4期,10~15頁。

  52.許順湛:《臨汾龍山文化陶寺類型聚落群研究》,《中原文物》2010年3期,34~39頁。

  53.張國碩,魏繼。骸对囌撎账挛幕男再|(zhì)與族屬》,《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起源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科學(xué)出版社。2011年8月。156~162頁。

  54.高江濤:《陶寺遺址與二里頭遺址聚落形態(tài)之比較研究》,《三代考古》(四),科學(xué)出版社,2011年12月。120~128頁。

  55.田建文:《陶寺古城與堯都平陽》,《無限悠悠遠古情——佟柱臣先生紀(jì)念文集》,,科學(xué)出版社,2014年12月。355~364頁。

 

  二、文物、遺跡研究

  56.劉軍社:《陶板為磚說》,《中國文物報》2005年11月2日第七版。

  57.李學(xué)勤:《陶寺特殊建筑基址與〈堯典〉的空間觀念》,《“中國的視覺世界”國際會議論文集》,《語匯叢刊》,法國巴黎,2005年。

  58.武家璧:《陶寺觀象臺與“晉”之關(guān)系》,《中國文物報》2007年2月23日,第七版。

  59.陳久金:《4000年前的山西陶寺觀象臺》,《中國國家天文》2007年3期, 85~93頁。

  60.劉次沅:《新發(fā)現(xiàn)的秘魯古觀象臺及其與陶寺觀象臺遺跡的比較》,《古代文明研究通訊》2007年9月, 1-5頁。

  61.李維寶、陳久金:《中國最早的觀象臺發(fā)掘》,《天文研究與技術(shù)》(國家天文臺臺刊),2007年第4卷第3期。301~306頁

  62.李維寶、陳久金:《陶寺觀象臺“發(fā)掘與古代文獻的印證》,《天文研究與技術(shù)》(國家天文臺臺刊),2007年第4卷第4期。412~415頁.

  63.何駑:《陶寺中期觀象臺實地模擬觀測資料初步分析》,《古代文明》,文物出版社,2007年。83~115頁。

  64.武家璧、陳美東、劉次沅:《陶寺觀象臺遺址的天文功能與年代》,《中國科學(xué)G輯:物理學(xué),力學(xué),天文學(xué)》2008年第38卷,第9期。1265~1272頁。

  65.武家璧:《陶寺觀象臺與考古天文學(xué)》,《科學(xué)技術(shù)與辯證法》2008年5期。90~96頁。

  66.何駑:《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近年來出土玉石器》,北京大學(xué)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總38期,2008年9月。13~28頁。

  67.劉次沅:《陶寺觀象臺遺址的天文學(xué)分析》,《天文學(xué)報》50卷1期,2009年1月。1~10頁。

  68.何駑:《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級大墓IIM22出土漆桿“圭尺”功能試探》,《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2009年3期,261~276頁。

  69.李勇:《世界最早的天文觀象臺——陶寺觀象臺及其可能的觀測年代》,《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第29卷,第3期(2010年)。259~270頁。

  70.何駑:《陶寺出土銅齒輪形器功能辨析》,《中國文物報》2010年3月19日,第七版。

  71.黎耕、孫小淳:《陶寺IIM22漆桿與圭表測影》,《中國科技史雜志》第31卷第4期,2010年12月。363~372頁。

  72.徐鳳先:《從大汶口符號文字和陶寺觀象臺探尋中國天文學(xué)起源的傳說時代》,《中國科技史雜志》第31卷第4期,2010年12月。373~383頁。

  73.何駑:《2010年陶寺遺址群聚落形態(tài)考古實踐與理論收獲》,《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21期。2011年1月。46~57頁。

  74.何駑:《陶寺圭尺補正》,《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2011年3期。278~287頁。

  75.徐鳳先、何駑:《“日影千里差一寸”觀念起源新解》,《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第30卷,第2期(2011年)。151~169頁。

  76.朱乃誠:《陶寺陶寺彩繪龍源自良渚文化的新證據(jù)》,《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10期,2005年8月, 18~21頁。

  77.朱乃誠:《三論陶寺彩繪龍源自良渚文化》,《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起源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科學(xué)出版社。2011年8月。132~140頁。

  78.何駑:《陶寺文化原始宗教信仰蠡測及其特點試析——陶寺出土的藝術(shù)品與原始宗教》,《殷墟與商文化——殷墟科學(xué)發(fā)掘80周年紀(jì)念文集》,科學(xué)出版社,2011年11月。295~327頁。

  79.何駑:《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銅器群及其相關(guān)問題初探》,北京大學(xué)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總51期,2011年12月。23~38頁。

  80.翟少東:Lithic Production and Early Urbanism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Lithic Production at the Neolithic Taosi Site (ca. 2500¬1900 BC). BAR International Series. 2012。

  81.黎耕:《圭表測影與早期大地測量》,《中國國家天文》2012年增刊。76~81頁。

  82.牛世山:《陶寺城址的布局與規(guī)劃初步研究》,北京大學(xué)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總57期,2013年6月。1~12頁。又見《三代考古》(五),科學(xué)出版社,2013年。49~61頁。

  83.武家璧:《陶寺觀象臺與《堯典》星象的天文年代》,《荊州博物館建館五十周年紀(jì)念文集》 102--116頁,科學(xué)出版社。2013年。

  84.馮時:《陶寺圭表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考古學(xué)集刊》第19集,科學(xué)出版社,2013年。27~58頁。

  85.高江濤,何努:《陶寺遺址出土銅器初探》,《南方文物》2014年1期。91~95頁。

  86.張弛:《陶寺與龍山大墓的葬儀》,《社會權(quán)力的起源:中國史前葬儀中的社會與觀念》,文物出版社,2015年。281~302頁。

 

  三、文字研究

  87.葛英會:《破譯帝堯名號,推進文明探源》,北京大學(xué)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總32期,2007年3月, 1~6頁。

  88.馮時:《文“邑”考》,《考古學(xué)報》2008年3期, 273~290頁。

  89.朱冰:《陶寺毛筆朱書文字考釋》,《中國文物報》2010年12月24日,第6版。

  90.田建文:《我看陶寺遺址出土的朱書“文字”扁壺》,《考古學(xué)研究》(十),科學(xué)出版社,2012年12月。530~538頁。

 

  四、陶寺遺址與中國文明起源

  91.何駑:《陶寺城址南墻夯土層中人骨說明的問題》,《中國文物報》2002年3月8日,第7版。

  92.張德光:《再論陶寺遺址發(fā)現(xiàn)的意義》,《文物世界》2003年3期, 24~28頁。

  93.王克林:《“中國”一名源河?xùn)|的考古學(xué)觀察》,《文物世界》2003年4期, 9~14頁。

  94.申維辰:《中華文明探源的驚世之現(xiàn)——陶寺考古及堯文化的豐碩成果及重要意義》,《山西日報》2004年2月10日C2版。

  95.何駑:《從陶寺觀象臺IIFJT1相關(guān)尺寸管窺陶寺文化長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10期,2005年8月, 22~33頁。

  96.張琨、姜寧:《論陶寺文化和三里橋文化的族屬》,《文物世界》2005年6期,15~18頁。

  97.王克林:《華夏文明起“河?xùn)|”初論》,《文物世界》2005年6期9~14頁、2006年1期,27~32頁。

  98.王曉毅:《從<尚書•堯典>看唐堯時代的天文觀》,《山西省考古學(xué)會論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74~80頁。

  99.胡建:《從陶寺城址的發(fā)現(xiàn)談早期國家的城市模式》,《山西省考古學(xué)會論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81~89頁。

  100.久保田慎二:《墓から見た陶寺遺跡の性格》,早稻田大學(xué)大學(xué)院研究科考古談話會《溯航》第24號,2006年3月。103~109頁。

  101.曹兵武:《從陶寺遺址看中國早期國家之形成》,《中國文物報》2007年1月26日,第七版。

  102.高江濤:《陶寺遺址聚落形態(tài)的初步考察》,《中原文物》2007年3期。13~20頁。

  103.宋鎮(zhèn)豪:《襄汾陶寺遺址的歷史學(xué)信息》,《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15期,2008年1月。19~28頁。

  104.高江濤:《試論盛期陶寺文化的和合思想(簡稿)》,《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15期,2008年1月。29~32頁。

  105.董永剛《看“合和”思想與堯文化——以晉南陶寺考古發(fā)現(xiàn)為引》《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第8卷。2009年5期,494~496頁。

  106.何駑:《從陶寺遺址考古收獲看中國早期國家特征》,《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18期。2009年8月。32~37頁!吨袊糯拿髋c國家起源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科學(xué)出版社。2011年8月。141~155頁。

  107.何駑:《都城考古的理論與實踐——從陶寺遺址和二里頭遺址都城考古分析看中國早期城市化進程》,《三代考古》(三),科學(xué)出版社,2009年。3~58頁。

  108.宋建忠:《良渚與陶寺——中國歷史南北格局的濫觴》,《文物》2010年1期,44~48頁。

  109.何駑:《“中”與“中國”由來》,《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0年5月18日,第14版。

  110.韓建業(yè):《良渚、陶寺與二里頭——早期中國文明演進之路》,《考古》2010年11期, 71~78頁。

  111.王震中:《陶寺邦國文明與中國古史體系》,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報,2011年8月16日,第006版

  112.何駑:《陶寺圭尺“中”與“中國”概念由來新探》,《三代考古》(四),科學(xué)出版社,2011年12月。85~128頁。

  113.何駑:《簡論都邑性聚落布局的宇宙觀理論——以陶寺遺址為例》,《大型聚落田野考古方法縱橫談》,《南方文物》2012年3期,74~76頁。

  114.何駑:《試論都邑性聚落布局的宇宙觀指導(dǎo)理論——以陶寺遺址為例》,《三代考古》(五),科學(xué)出版社,2013年10月。19~37頁。

  115.高江濤:《中國文明與早期國家起源的陶寺模式》,《三代考古》(五),科學(xué)出版社,2013年10月。38~46頁。

  116.何駑:《最初“中國”的考古探索簡析》,《早期中國研究》,文物出版社,2013年11月。36~43頁。

  117.何駑:《山西襄汾陶寺城址祭祀?yún)^(qū)大型建筑基址》,《新世紀(jì)中國考古新發(fā)現(xiàn)(2001~2010)》,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3年11月。138~141頁。3000字。

  118.何駑:《中國早期文明線路圖——陶寺:帝堯時代的中國“唐堯帝都文化建設(shè)”座談紀(jì)要》光明日報3013年12月9日第015版。

  119.The Longshan period Site of Taosi in Southern Shanxi Province. In A companion to Chinese Archaeology. Edited by Anne P. Underhill.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13. Chapter 13, pp.255~277.何駑獨著第三章。

  120.何駑:《Exploring the Earliest State of China: New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from Taosi》, 中國考古網(wǎng)(英文版)Chinese Archaeology•Research Work 專欄,2014年10月20日。

  121.何駑:《陶寺文化:中華文明之“中正”觀緣起》,《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4年11月5日,B03版。

(注:2006年之前的《陶寺遺址考古研究論著存目》刊于:解希恭主編《襄汾陶寺遺址研究》,科學(xué)出版社,2007年1月。)



 

 

作者:羅明 文章出處:中國考古網(wǎng)


  本文關(guān)鍵詞:陶寺城址2002年度浮選結(jié)果及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3226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kgx/13226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5989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