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體包裹體及石英LA-ICP-MS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礦床學中的應用
本文選題:流體包裹體 + LA-ICP-MS; 參考:《巖石學報》2017年10期
【摘要】:流體包裹體LA-ICP-MS(激光剝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zhì)譜儀)分析具有高精度、低檢測限、多元素同時微區(qū)原位檢測的特點,因此在精細刻畫成礦過程、深入揭示成礦機理方面具有傳統(tǒng)方法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通過人工合成石英Na Cl-H2O-Rb-Cs和Na Cl-KCl-Ca Cl2-H2O-Rb-Cs流體包裹體,使用NIST610為外標、顯微測溫Na Cl等效鹽度(電價平衡方法)為內(nèi)標,建立了流體包裹體L A-ICP-MS分析方法。分析結(jié)果的相對誤差在±16%以內(nèi),絕大部分在±10%以內(nèi),相對標準偏差(RSD)小于7%。同時結(jié)合國際上推薦的石英標樣,使用NIST610為外標、無內(nèi)標法,建立了石英微量元素LA-ICP-MS分析方法。分析結(jié)果表明,石英中主要元素Li、Al和Ti的相對誤差在±10%以內(nèi),相對標準偏差小于5%。利用建立的方法對魯西早白堊世王家莊Cu-Mo礦開展了應用研究,結(jié)果顯示該礦富氣相包裹體更富Cu,而含子礦物包裹體富Mo,暗示Cu和Mo可能具有不同的搬運機制,Cu更傾向于氣相,Mo則傾向于進入液相,結(jié)合流體沸騰現(xiàn)象的存在,這可能是導致該礦上銅下鉬分帶沉淀的重要因素。此外,從早期巖漿成因石英到成礦期熱液石英以及成礦期后石英,微量元素具有明顯的Ti降低而Al升高的趨勢,暗示成礦元素Cu、Mo的沉淀可能同時還受到溫度和流體酸堿度變化的控制。
[Abstract]:The analysis of fluid inclusions by LA-ICP-MS (laser denud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accuracy, low detection limit and in situ detection of multiple elements, so the metallogenic process is described in detail.To reveal the metallogenic mechanism in depth has the unparalleled advantage of the traditional method.By synthesizing quartz Na Cl-H2O-Rb-Cs and Na Cl-KCl-Ca Cl2-H2O-Rb-Cs fluid inclusions, using NIST610 as external standard and microscopic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NaCl equivalent salinity (electricity valence equilibrium method) as internal standard, a method for analysis of fluid inclusions L A-ICP-MS was established.The relative error of the analysis results is within 鹵16%, most of the results are within 鹵10%, and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 is less than 7%.At the same time, a LA-ICP-MS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ce elements in quartz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NIST610 as external standard and no internal standar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ve error of Li-Al and Ti in quartz is less than 鹵10%, and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is less than 5%.The application of the established method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Wangjiazhuang Cu-Mo deposit in western Shandong was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e is rich in Cu-rich gas inclusions and rich in Mo-rich submineral inclusions, suggesting that Cu and Mo may have different transport mechanisms.This may be an important factor leading to the deposit of copper and molybdenum in the ore.In addition, from early magmatic origin quartz to hydrothermal quartz in metallogenic period and quartz after metallogenic period, trace elements have the tendency of decreasing Ti and increasing Al obviously.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ore-forming element Cuomo may also be controlled by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fluid pH.
【作者單位】: 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礦產(chǎn)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內(nèi)部物質(zhì)高溫高壓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基金】: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2016YFC06001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472079)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61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宏瑞;全國流體包裹體及地質(zhì)流體學術(shù)研討會記要[J];巖石學報;2000年04期
2 盧煥章,郭迪江;流體包裹體研究的進展和方向[J];地質(zhì)論評;2000年04期
3 張振亮,呂新彪,饒冰,王年生;流體包裹體的合成方法及其研究現(xiàn)狀[J];地學前緣;2003年02期
4 池國祥,周義明,盧煥章;當前流體包裹體研究和應用概況(英文)[J];巖石學報;2003年02期
5 單強;;地質(zhì)流體和流體包裹體研究國際會議暨第十五屆全國流體包裹體會議在廣州召開[J];大地構(gòu)造與成礦學;2008年01期
6 ;地質(zhì)流體和流體包裹體研究國際會議暨第十五屆全國流體包裹體會議在廣州舉行[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08年02期
7 楊國清;流體包裹體找礦法研究[J];桂林冶金地質(zhì)學院學報;1987年03期
8 盧煥章;全美第二屆流體包裹體會議簡介[J];地質(zhì)地球化學;1989年02期
9 盧煥章;流體包裹體研究現(xiàn)狀——全美第二屆流體包裹體會議簡介[J];桂林冶金地質(zhì)學院學報;1989年02期
10 E.Roedder ,張興春;流體包裹體分析——序和跋[J];地質(zhì)地球化學;1992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勇;;流體微觀行為及其對流體包裹體形成和分析的制約[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梁漢東;;地質(zhì)流體包裹體化學組成的離子成像方法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李維華;;流體包裹體氣相組份拉曼光譜研究[A];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九五”科技成果匯編[C];2001年
4 于梅花;吳秀玲;龔俊鋒;韓勇;方勤方;韓郁菁;;不同巖石中流體包裹體的透射電鏡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電子顯微學會議論文集[C];2002年
5 陶士振;高曉輝;龐正煉;吳松濤;;流體包裹體方法在油氣示蹤與成藏研究中的應用[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6 陳勇;周瑤琪;倪培;;流體包裹體中氣體拉曼特征與內(nèi)壓的關(guān)系及討論[A];《國際有機裹體研究及其應用》短訓班第十四屆全國包裹體及地質(zhì)流體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劉超英;周瑤琪;陳勇;顏世永;;人工合成碳酸鹽巖流體包裹體定量研究[A];《國際有機裹體研究及其應用》短訓班第十四屆全國包裹體及地質(zhì)流體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朱和平;譚俊;劉建明;王莉娟;;不同成礦階段流體包裹體氣相成分的四極質(zhì)譜測定[A];全國包裹體及地質(zhì)流體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2年
9 謝玉玲;徐九華;侯增謙;楊竹森;蒙義峰;曾普勝;邱士東;王葆華;;銅官山銅礦床石榴子石流體包裹體中子礦物的掃描電鏡研究[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九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10 夏林圻;;流體包裹體相平衡[A];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西安地質(zhì)礦產(chǎn)研究所文集(21)[C];198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徐叢榮;二維氣相色譜法:測定流體包裹體成分一次搞定[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8年
2 吳明;我流體包裹體微量元素探礦技術(shù)獲突破[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楊小男;銅陵獅子山礦田早白堊世巖漿巖及銅、金成礦作用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2 肖駿;徐家圍子斷陷營城組火山巖流體包裹體發(fā)育特征及其地質(zhì)意義[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蒙;個舊錫礦錫石成因礦物學及流體包裹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2 于倩;石鹽中單個流體包裹體LA-ICP-MS測試方法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5年
3 張月沙;H_2O與NaCl-H_2O體系Raman光譜性質(zhì)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5年
4 賀文;冀東唐杖子金多金屬礦床地質(zhì)—地球化學特征與成礦作用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5年
5 楊里淳;流體包裹體在斷裂構(gòu)造研究中的應用[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5年
6 常江;廣西五圩箭豬坡鉛鋅銻多金屬礦床流體包裹體及找礦預測研究[D];廣西大學;2015年
7 穆小虎;云南富寧縣者桑微細浸染型金礦床流體包裹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8 柯丹丹;四川會理拉拉銅礦床流體包裹體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9 謝晉;老撾阿文金礦成礦模式與找礦靶區(qū)評價[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4年
10 房啟飛;塔里木輪古地區(qū)奧陶系油氣藏流體包裹體研究及成藏期厘定[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年
,本文編號:1768373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kejilunwen/kuangye/1768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