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的化學結合方式_化學書制取co2的圖_《浙江大學》2011年博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CO_2化學吸收技術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浙江大學》 2011年
燃煤煙氣CO_2化學吸收技術研究
朱德臣
【摘要】:溫室效應導致的極端災害氣候現(xiàn)象日益頻繁。溫室效應貢獻最大的氣體是CO2,減少人為CO2排放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手段。目前,降低大型固定CO2排放源的碳排放量被認為是最為可行、最有成效的方案;瘜W吸收技術是當今燃煤電站最為成熟、最易商業(yè)化和工業(yè)放大的脫碳技術之一。然而,現(xiàn)階段該技術的能耗和水耗相對偏大,難以滿足工業(yè)生產的要求。本文由吸收劑改良和工藝優(yōu)化整合角度出發(fā),對改善脫碳效果、降低工藝能耗,減少工藝耗水的可行性進行探索。 吸收劑研究方面,已知吸收劑普遍存在低再生能耗與高吸收性能難以并存的尷尬,將不同性能的胺類混合有望改善吸收劑的整體性能。探索研究針對少數(shù)典型混合胺在特定反應器、特定工況下進行對比意義不大,也未給出任何可遵循配比規(guī)律及評定。本文在經過反應器進行優(yōu)化選擇后,運用常壓下半連續(xù)實驗對29種混合吸收劑CO2吸收再生特性在相同實驗工況下進行了系統(tǒng)地對比研究,引進了增強因子和交互系數(shù)來對吸收劑混合配比原則進行了剖析,并對混合吸收劑種類的篩選開展了詳細地討論。研究發(fā)現(xiàn),20%MEA+10%DETA和25%MEA+5%PZ是MEA為基準的混合胺中吸收再生綜合性能最好的兩種試劑,15%MDEA+15%DETA是MDEA為基準的混合胺中綜合性能最好的試劑。前兩者可在保證再生性能與30%MEA溶液基本相似的情況下,將吸收性能評分提高54%~76%,而后者則可在保證吸收性能30%MEA溶液基本相似的情況下,再生能耗下降25%左右;氨水是近年吸收劑研究的一個熱點。盡管人們對氨水脫碳技術已由反應動力學和吸收熱及中試進行了研究,得出了許多有益的結論。氨水技術優(yōu)化參數(shù)的選取及調整思路,氨水逃逸控制的改進仍有較大提高空間。本文對氨水吸收再生CO2及氨水逃逸控制的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0.4mol CO2/mol NH3為推薦循環(huán)工藝貧液CO2負荷值,隨著氨水濃度和操作溫度的提升,氨逃逸現(xiàn)象加劇,1%的AEPD和1%的AMP添加劑甚至能將30min內的氨逃逸量降低33%左右。 工藝改進方面,本文分析了現(xiàn)有工藝優(yōu)化改進研究領域的進展,基于目前化學吸收技術水平衡研究缺乏及技術耗水過多的現(xiàn)狀,分別對燃煤電站水平衡及化學吸收脫碳工藝內部水平衡進行了詳細分析,提出了雙水罐水自平衡工藝,利用化學吸收工藝系統(tǒng)內各部分水的再組織解決工藝水耗過大問題。最后,對300MW燃煤電站化學吸收脫碳工藝改進進行了估算。 在半連續(xù)實驗對各項操作參數(shù)的優(yōu)化研究基礎上,并結合水平衡改進工藝,完成了200Nm3/h燃煤煙氣脫碳化學吸收試驗平臺的設計及搭建工作。該試驗平臺設計脫除率90%,試驗擬測試不同化學吸收劑,在對填料吸收塔水動力學特性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反應器的優(yōu)化改造方案。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X701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汪明喜;基于燃煤煙氣CO_2捕集的相變吸收劑試驗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2 許佳平;煤氣和天然氣中CO_2化學脫除試驗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毛玉如,方夢祥,王勤輝,吳學成,駱仲泱,倪明江,岑可法;O_2/CO_2氣氛下循環(huán)流化床煤燃燒污染物排放的試驗研究[J];動力工程;2004年03期
2 劉彥豐,閻維平,宋之平;炭/碳粒在CO_2/O_2氣氛中燃燒速率的研究[J];工程熱物理學報;1999年06期
3 費維揚,任鐘旗;萃取塔設備強化的研究和應用[J];化工進展;2004年01期
4 周澤興;火電廠排放CO_2的分離回收和固定技術的研究開發(fā)現(xiàn)狀[J];環(huán)境科學進展;1993年01期
5 張君;公茂利;莢江霞;陳明功;;超重場強化氨水吸收煙道氣中CO_2的研究[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1期
6 莢江霞;陳明功;張君;公茂利;陳晶靈;;碟片超重床結構對煙道氣中CO_2脫除率的影響[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3期
7 王宏,邱建榮,鄭楚光;燃煤在O_2/CO_2方式下SO_2生成特性的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1期
8 駱仲泱,毛玉如,吳學成,方夢祥,王勤輝,倪明江,岑可法;O_2/CO_2氣氛下煤燃燒特性試驗研究與分析[J];熱力發(fā)電;2004年06期
9 毛玉如,方夢祥,駱仲泱,岑可法;富氧氣氛下循環(huán)流化床煤燃燒試驗研究[J];燃燒科學與技術;2005年02期
10 白冰;李小春;劉延鋒;張勇;;中國CO_2集中排放源調查及其分布特征[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年S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翁揚;活化氨基酸鹽溶液吸收煙道氣中CO_2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2 蓋群英;醇胺溶液富集CO_2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3 趙偉;氨基酸鹽SG溶液吸收煙道氣中二氧化碳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金煌;板式熱交換器在電解銅箔工程中的應用[J];安徽化工;1999年04期
2 王云英;光化學煙霧的形成機理與防治措施[J];安徽化工;2003年05期
3 韓荔;液體SO_2生產裝置安全隱患的消除措施[J];安徽化工;2005年05期
4 馮金煌;電解銅箔工程中含氰廢水的處理[J];安徽化工;1999年01期
5 張虹冕;孫世群;;基于BP神經網絡的大氣環(huán)境質量評價模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31期
6 張森琦;刁玉杰;程旭學;張曉娟;張楊;鄭寶峰;趙學亮;;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逃逸通道及環(huán)境監(jiān)測研究[J];冰川凍土;2010年06期
7 劉道清;季學李;;鋼鐵企業(yè)典型污染源顆粒物污染特征研究[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06年04期
8 于海琴;李進;安洪光;魏慶朝;田秀君;陳蕊;;火力發(fā)電企業(yè)CO_2排放量和減排分析[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9 詹寶華;淺論除塵設施經濟運行之途徑[J];包鋼科技;2000年01期
10 李方;常秋連;李群生;田原銘;劉旺國;;新型高效絲網填料的性能研究[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宏博;黃翔;吳志湘;;再循環(huán)冷卻塔設計與能耗分析[A];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熱能動力分會第十六屆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9年
2 許志剛;陳代釗;曾榮樹;;CO_2的地質埋存與資源化利用進展[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論文匯編(第六卷)[C];2008年
3 許志剛;陳代釗;曾榮樹;;CO_2地質埋存滲漏風險及補救對策[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論文匯編[C];2009年
4 崔振東;劉大安;曾榮樹;周苗;;二氧化碳在砂巖透鏡體中充注封存的蓋層巖石抗斷裂性能分析[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11年
5 劉學欣;郭靜;朱珂;邱中行;張海忠;曲揚;崔芳春;周理智;徐金鳳;;應用一體化生物脫臭裝置凈化污水泵站臭氣試驗研究[A];第二屆全國惡臭污染測試及控制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尹曉娜;王波;李冬;陳曉雨;;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源強計算方法探討[A];2010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10年
7 姜雨澤;;燃煤電廠煙氣二氧化碳減排技術分析[A];2010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四卷)[C];2010年
8 童志權;陳昭瓊;彭朝輝;;亞硫酸鈣脫硫法及其在工業(yè)中的應用[A];第九屆全國電除塵、第一屆脫硫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9 劉瀟;;海拉爾熱電廠三期擴建工程冷卻塔噪聲治理方案比選[A];高效 清潔 安全 電力發(fā)展與和諧社會建設——吉林省電機工程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吳紹忠;謝平佳;;自然通風冷卻塔降噪方案選擇[A];全國環(huán)境聲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社鋒;低揮發(fā)份劣質燃料循環(huán)流化床燃燒特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2 晏水平;膜吸收和化學吸收分離CO_2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3 方建軍;湯丹難處理氧化銅礦高效利用新技術及產業(yè)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4 田徵;遼寧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規(guī)律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5 劉娜;砂巖對CO_2的礦物捕獲能力[D];吉林大學;2011年
6 王瑋;火電機組冷端系統(tǒng)建模與節(jié)能優(yōu)化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1年
7 李先春;褐煤提質及其燃燒行為特性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8 趙然;高濃度CO_2氣氛下NO釋放及火焰特性的動力學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吳樂;O_2/N_2和O_2/CO_2燃燒方式下煤粉著火特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武志德;考慮滲流及時間效應的層狀鹽巖溶腔穩(wěn)定分析[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華;熱電廠能量利用與節(jié)能技術改造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劉英;苯系物的新型吸收劑制備及性能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蔣蘭蘭;多孔介質內多相流動的核磁共振成像實驗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4 謝爽;利用污水污泥和高濃度二氧化碳培養(yǎng)海洋微藻技術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楊桂花;城市空氣污染的綜合評價及建模[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0年
6 姜元濤;篩板精餾塔傳質性能的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7 岳立平;十字旋閥塔板傳質效率的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8 周捷;萃取與溶劑回收聯(lián)合裝置的開發(fā)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9 王寧博;大型雙曲冷卻塔風致響應和等效風荷載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10 陸慧輝;組合導向浮閥塔板的實驗研究及應用[D];華東理工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夫元;;兩種脫除CO_2方法吸收能力和再生熱耗的比較[J];川化;1999年03期
2 黃斌;劉練波;許世森;豐鎮(zhèn)平;;燃煤電站CO_2捕集與處理技術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J];電力設備;2008年05期
3 姜寧;李春福;王遠江;郭慶生;;天然氣脫二氧化碳工藝方法綜述[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1年07期
4 徐凱;;回收煙氣中二氧化碳技術研究[J];化工設計;2009年02期
5 袁曉亮;張延強;蘭玲;張鎖江;;離子液體固定CO_2及其轉化利用的研究進展[J];過程工程學報;2008年02期
6 周澤興;火電廠排放CO_2的分離回收和固定技術的研究開發(fā)現(xiàn)狀[J];環(huán)境科學進展;1993年01期
7 王金蓮;方夢祥;晏水平;駱仲泱;岑可法;;吸收CO_2新型混合化學吸收劑的研究[J];環(huán)境科學;2007年11期
8 項菲,施耀,李偉;混合有機胺吸收煙道氣中CO_2的實驗研究[J];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03年04期
9 馬友光,白鵬,余國琮;氣液傳質理論研究進展[J];化學工程;1996年06期
10 許國棟;高濃度CO_2氣中H_2S的脫除[J];化肥工業(yè);1994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呂忠;化學吸收法分離CO_2的新型吸收劑的實驗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2 仲偉龍;CO_2化學吸收技術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一太,魏東,呂燦仁;溫室氣體減排與CO_2資源化宏觀研究與探討[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1年S1期
2 高峰,孫成權,曲建升;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新認識——IPCC第三次氣候評價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概要[J];地球科學進展;2001年03期
3 高峰,孫成權,曲建升;氣候變化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系統(tǒng)的影響——IPCC第三次氣候變化評價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概要[J];地球科學進展;2001年04期
4 高峰 ,孫成權 ,曲建升;氣候變化減緩的戰(zhàn)略措施——IPCC第三次氣候變化評價報告:第三工作組報告概要[J];地球科學進展;2002年01期
5 劉彥豐,閻維平,宋之平;炭/碳粒在CO_2/O_2氣氛中燃燒速率的研究[J];工程熱物理學報;1999年06期
6 甄寒菲,王志,李保安,王世昌;用于分離CO_2的高分子膜[J];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1999年06期
7 李成文;注二氧化碳(CO_2)提高原油采收率[J];國外油田工程;1994年06期
8 Р.Б. Ахмеэов,王德權,張銘;從油田自備熱電廠回收CO_2從提高原油采收率及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J];國外油田工程;1999年07期
9 趙偉;施耀;魏建文;葉青;;甘氨酸鈉溶液吸收CO_2及再生實驗研究[J];高;瘜W工程學報;2008年04期
10 周如金,顧立軍,李德豪;超臨界二氧化碳在環(huán)境保護中的應用[J];化工環(huán)保;2003年05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鐘戰(zhàn)鐵;有機胺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基礎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2 馬駿;膜接觸器分離混合氣中二氧化碳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4年
3 譚大志;溶液法富集CO_2的基礎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5年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網數(shù)字出版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華大學 84-48信箱 知識超市公司
京ICP證040441號
互聯(lián)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京)字008號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 新出發(fā)京批字第直0595號
訂購熱線: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務熱線: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線咨詢:
傳真:010-62780361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0475號
本文關鍵詞:CO_2化學吸收技術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82209
本文鏈接:http://lk138.cn/kejilunwen/huaxuehuagong/82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