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比興_詩經(jīng)中的比興_《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比興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華中師范大學》 2007年
《詩經(jīng)》比興研究
陳英姿
【摘要】: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一直非常重視比興問題,但傳統(tǒng)的研究多只關(guān)注到比興的某一特質(zhì)。本文就《詩經(jīng)》比興進行研究,其前提是認定比興是表現(xiàn)手法,進而探討比興的理論,分析其文化內(nèi)涵,估價其深遠影響。 全文分引言、正文、結(jié)論三個部分。引言著重闡明選題的緣由及意義;結(jié)論是對全文論述的總結(jié);正文分四章闡述。 論文第一章以比興的定義為切入點,以一種動態(tài)的眼光將比興從漢代到現(xiàn)當代進行縱向梳理,以求獲得一個總的認識;第二章從文藝理論的角度審視、探討比興。比興是詩歌的創(chuàng)作手法,而中國古代詩歌的概念和性質(zhì)的定論,最有影響的是“詩言志”和“詩緣情”,比興一開始就受到這兩種觀念的影響。在比興定義的內(nèi)在各因素中,一直還有著比興難辨的矛盾,問題主要集中在興是否是“譬喻”,其實質(zhì)區(qū)別在于興具有深層審美意義;第三章探究比興中物象和意義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這一章從文化學、民俗學的角度入手,以《詩經(jīng)》為研究對象,,對其中的物象進行文化意義的追尋,就此得出比興所依賴的文化基礎(chǔ);第四章結(jié)合古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批評探討比興對后世文學產(chǎn)生的影響,首先談它在美學范疇內(nèi)的衍義,豐富了美學思想;其次講它本身內(nèi)涵各個層次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 本文通過系統(tǒng)的論述,將詩歌比興的理論、創(chuàng)作實踐以及文化蘊涵放到傳統(tǒng)詩學的構(gòu)架中,進行了梳理和重整。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詩學概念的理解,并不能以某一種簡單的定義和視角所能窮盡,對《詩經(jīng)》比興的研究強化了我們對傳統(tǒng)詩學進行研究時所堅持的歷史意識、廣闊的視角,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審美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
【關(guān)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I207.2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平;“詩六義”學術(shù)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田潔莎;《詩經(jīng)》的哲學意蘊[D];天津大學;2012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江舟群;陸機“詩緣情”的美學闡釋[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2 楊述;原始宗教與詩經(jīng)興象建構(gòu)[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3 王問靖;;“興”法八面比較論[J];船山學刊;2005年04期
4 譚勇民;論劉勰的《詩經(jīng)》學思想[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5 黃志浩;論常州詞派的比興理論[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6 袁濟喜;論“興”的審美意義[J];文學遺產(chǎn);2002年02期
7 趙國乾;“興”與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美學精神[J];許昌師專學報;1997年04期
8 余群;試論文學范疇“興”的含義[J];學術(shù)交流;2005年10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梅梅;;《論語》孔門感發(fā)之“興”義[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2 王薇;;隱喻: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文人的言說方式[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3 王建;;古代文論中的言意關(guān)系與意境論之形成[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4 張振龍;;鄴下文學集團內(nèi)部活動與興、觀、群、怨的文學觀念[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5 周和軍;曹艷春;;“自由聯(lián)想”與“興”的可通約性[J];前沿;2010年05期
6 李梅梅;;《毛傳》“獨標興體”的諷喻意蘊[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7 張晶;孟麗;;感興:審美價值的實現(xiàn)歷程[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8 曹建國;;回眸百年《詩經(jīng)》宗教學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03期
9 王一川;;中國現(xiàn)代文論中的若隱傳統(tǒng)——以“感興”論為個案[J];文藝爭鳴;2010年05期
10 蔡樹才;;先唐“形似”考論[J];中國文化研究;2011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張家梅;言意之辯與中國美學[D];暨南大學;2003年
2 蘇狀;“閑”與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人生[D];復旦大學;2008年
3 鄧偉龍;中國古代詩學的空間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樊淑敏;審美視閾中的土地崇拜文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5 王薇;先秦言意觀的發(fā)展及其對唐前文學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平;“詩六義”學術(shù)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玉婷;中國古典美學“興”范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袁芬;《文心雕龍》引《經(jīng)》書考[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建軍;《詩經(jīng)》與周代宗教文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4 蔡樹才;《文心雕龍》語詞考釋[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5 高欣榮;何其芳早期詩歌與中國古典詩歌意象傳統(tǒng)[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王磊;《詩經(jīng)》興象的文化探源[D];延邊大學;2006年
7 張海婷;先秦時期“感物”說的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8 李梅梅;從文化到文學:《詩經(jīng)》“興”原始義解讀[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劉靜;審美世界與倫理世界的互動與反動[D];暨南大學;2007年
10 黃曉丹;早期常州詞派與毗陵張氏家族文化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宗文;試論古詩之流——賦[J];安徽大學學報;1986年02期
2 惠嘉;戶曉輝;;論“興”義的演變及其思維特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3 梅運生;試談古代文論中的賦、比、興問題[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01期
4 梅運生;常州派“比興”說詞縱析[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2期
5 丁放;《樂府補題》主旨考辨──兼論“比興寄托”說詞論在清代以來的演變[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6 喬東義;;論孔穎達對儒家詩學的演繹[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7 褚斌杰 ,章必功;《詩經(jīng)》中的周代天命觀及其發(fā)展變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6期
8 李健;比興思維與意境的創(chuàng)造[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9 王齊洲;游夏文學發(fā)微[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10 葛曉音;屈賦比興的性質(zhì)及其作用的轉(zhuǎn)化——兼論“雅”與“騷”的關(guān)系[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東影;“變風變雅”考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許連軍;皎然《詩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3 包麗虹;朱熹《詩集傳》文獻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4 張國安;先秦樂政與樂教研究[D];揚州大學;2004年
5 何海燕;清代《詩經(jīng)》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6 王應憲;清代吳派學術(sh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張立兵;論《毛詩正義》的學術(shù)成就[D];揚州大學;2007年
8 云國霞;元代詩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9 李冬梅;宋代《詩經(jīng)》學專題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10 郭素紅;明代經(jīng)學的發(fā)展[D];山東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玉婷;中國古典美學“興”范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柳明;周代禮樂文化與《詩經(jīng)·大雅》頌美詩[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3 索祖翠;王昌齡的詩論及其創(chuàng)作實踐[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4 呂君麗;試論謝榛對嚴羽詩論的繼承和開拓[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5 張潔;《詩經(jīng)新義》研究[D];山西大學;2007年
6 劉波;《詩經(jīng)·商頌》創(chuàng)作年代考述[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7 王瀟;《詩經(jīng)》中的倫理關(guān)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8 胡遠遠;《二十四詩品》論詩方法研究[D];新疆大學;2008年
9 馬亞芳;李東陽文學理論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10 李夢境;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經(jīng)》解讀[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馬育良;儒門《詩》學中的“興”[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2 黃志浩;論常州詞派理論之流變[J];廣東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3期
3 康金聲;諧音雙關(guān):詩“興”義探賾一隅[J];文學評論;2003年06期
4 張文勛;劉勰論《詩》、《騷》[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01期
5 王運熙;;劉勰論風骨[J];當代修辭學;1985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理群;在文化傳統(tǒng)背景下的中國古代詩歌及詩論[J];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學報;1992年02期
2 張木苓 ,柳濱生;中國古代詩歌文學時空藝術(shù)的分析[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01期
3 卞良君;;再論《詩經(jīng)》對中國古代詩歌題材類型的開拓與建構(gòu)[J];東疆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4 許茂林;紅衣翠袖詩中笑——中國古詩對女性笑的描寫[J];閱讀與寫作;1998年07期
5 陳斌;論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及時行樂”主題[J];寧夏社會科學;1999年01期
6 吳振華;也談韻、律與中國古代詩歌的繁榮——與張中宇先生商榷[J];中國韻文學刊;2005年02期
7 江子;;暗處之美——讀林莉的詩[J];創(chuàng)作評譚;2008年04期
8 褚樹榮;;化個為類 以點帶面——《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學淺見[J];中學語文教學;2008年11期
9 曾小月;;中國古代詩歌用典的符號學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10 唐燕飛;;無言之美:中國古代詩歌的意境[J];考試周刊;2010年2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劉毅青;;梁啟超解釋學接受美學的情感論構(gòu)造[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2 毛宣國;;梁啟超的《詩經(jīng)》研究[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3 楊志學;;詩歌的限制性與屠岸的“十四行”寫作[A];屠岸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王澤龍;;科學思潮與現(xiàn)代漢語詩歌的形式選擇[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5 陳衛(wèi);;含混與現(xiàn)代漢詩寫作:以卞之琳三十年代詩歌為例[A];21世紀中國現(xiàn)代詩第五屆研討會暨“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研究技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梁海;;“小說是這樣一種莊重典雅的精神建筑”——作家阿來訪談錄[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洽;[N];中國文化報;2001年
2 沈文凡(作者單位:吉林大學中文系);[N];人民政協(xié)報;2003年
3 葛景春;[N];中華讀書報;2011年
4 蕭東發(fā) 陳光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沈文凡;[N];人民政協(xié)報;2003年
6 左東嶺;[N];中國財經(jīng)報;2003年
7 ;[N];鄂爾多斯日報;2009年
8 本報記者 王玉梅;[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
9 熊佑平;[N];中國教師報;2005年
10 ;[N];光明日報;200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烏瓊;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選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2 林少雄;“興”與“象征”辨析[D];西南大學;2012年
3 劉然;漢語古詩英譯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4 陳曉;江山之助:地理環(huán)境對藝術(shù)的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5 張同杰;高中語文“中國古代詩歌”選修教材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6 孫芳;唐代思鄉(xiāng)詩之意象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7 詹志紅;唐代親情詩研究[D];陜西理工學院;2013年
8 姜驍紋;20世紀西方作曲家中國古詩配曲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9 肖花蘭;高中選修課程《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開設(shè)的反思與建議[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10 范瓊;《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法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比興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7838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gudaiwenxuelunwen/57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