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益齋李齊賢(1287-1367)是高麗時朝“三大文豪”之一,是高麗文學史上優(yōu)秀的詩人和屈指可數(shù)的詞作家。李齊賢傳世的詩詞主要收錄于《益齋亂藁》《櫟翁稗說》等文集之中。李齊賢所處的高麗末期,高麗在元朝的武力威懾下不得已成為其藩屬國,并與元朝進行皇室聯(lián)姻。在這樣特殊的外交背景下,高麗忠宣王作為質(zhì)子長期滯留元朝大都,并在元大都建立“萬卷堂”,召命時任內(nèi)府副令的李齊賢來到“萬卷堂”與元朝文人切磋學問,以壯聲勢。李齊賢28歲(1314)第一次到達大都,前后在中國實際生活停留超過12年。在此期間,李齊賢曾有三次主要的在中國游歷的經(jīng)歷,即峨眉之行、普陀之行和臨洮之行。本文以李齊賢在中國游歷期間所作的70首詩和22首詞為研究范圍,以這些詩詞中體現(xiàn)的中國意象作為研究對象,考察其中流露出的李齊賢對元朝的認識和態(tài)度。這不僅是李齊賢詩詞研究的一個很好的補充,也開辟了一個全新的角度理解李齊賢詩詞的文學內(nèi)容,為中韓兩國的歷史交流和文學研究做出進一步的探索和貢獻。為了充分研究李齊賢在元創(chuàng)作詩詞所表現(xiàn)的中國意象,本文第二章以當時元麗關系為前提背景,主要通過社會歷史批評結合文獻研究的方法,結合李齊賢個人的生平經(jīng)歷和學問修養(yǎng),以及在元朝的交游情況,對李齊賢三次中國行跡的政治歷史背景和文學創(chuàng)作動機做了闡釋。本論第三章主要劃分為三節(jié)。第一節(jié)背景是李齊賢奉使降香峨眉去往西南巴蜀地區(qū),在此期間作詩29首,詞18首,這些詩詞描寫了西南地區(qū)奇絕險峻的巴蜀風貌,李齊賢不顧巴蜀地區(qū)艱難險阻順利完成峨眉降香任務,體現(xiàn)出他在巴蜀之行中將元朝視為自己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第二節(jié)是李齊賢陪同忠宣王去往普陀山降香時期,這次的旅程中作詩13首,詞4首。這次旅程所作詩詞描繪了東吳地區(qū)靈秀繁華的江南風貌,通過對“多景樓”、“道場山”等美妙景致的刻畫,體現(xiàn)了他在升平合和的江南盛景之中流連忘返的心境。最后一部分研究了李齊賢遠赴臨洮拜謁忠宣王時期創(chuàng)作詩詞。李齊賢一路經(jīng)過河北、河南、陜西、甘肅等地,在這一路上作詩28首,在這次西北之行中,李齊賢見證了中國北方特有的人文景觀和少數(shù)民族風土人情,對元朝統(tǒng)治下中國的地域遼闊和民族多樣性,以及當時社會生活的繁榮興盛有了新的認識,表現(xiàn)了中國大一統(tǒng)盛世的磅礴意象。他此行還經(jīng)過許多中國歷史遺跡,創(chuàng)作了大量詠史懷古詩。李齊賢在這些詠史懷古的作品中,多處流露出了性理學的價值觀念。如他以性理學的標準評價南宋政權正統(tǒng)性問題和君臣關系問題,體現(xiàn)了李齊賢對中國歷史的熟稔及其試圖通過性理學來認識和解決元麗現(xiàn)實問題的意識。最后通過對李齊賢在元創(chuàng)作詩詞的分析,總結了李齊賢詩詞中表現(xiàn)的中國意象對中國自然和社會風貌的如實展現(xiàn),將客觀形象與主觀認識結合,以性理學的儒學基底進行現(xiàn)實關照等的文學特征。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I207.2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雷;;朝鮮李齊賢的詩歌與其中國情懷[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8年11期
2 鄭葉凡;烏云高娃;;高麗文臣李齊賢元代江南之行[J];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2016年01期
3 劉剛;;試論李齊賢對朱子學在高麗傳播和發(fā)展的貢獻[J];大慶社會科學;2013年06期
4 李寶龍;;論李齊賢詞的多重淵源[J];東疆學刊;2011年01期
5 徐健順;;李齊賢詞作的意義、成因與考辨[J];文學前沿;2002年01期
6 李鳳能;李齊賢和他的旅蜀詞[J];文史雜志;2000年01期
7 李海山;;試論李齊賢詩歌的思想傾向性[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1期
8 何永波;;善學善化亦風流——高麗詞人李齊賢《水調(diào)歌頭·望華山》賞析[J];名作欣賞;2019年27期
9 何永波;;高麗李齊賢《沁園春·將之成都》之賞析[J];品位經(jīng)典;2019年02期
10 包文安,,席永杰;元代朝鮮族詩人李齊賢[J];內(nèi)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陶然;;論元朝高麗文人的本位意識:以李齊賢為例[A];韓國研究(第十二輯)[C];2014年
2 楊渭生;;略論李齊賢的史學思想[A];韓國研究(第六輯)[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萬新華;神采奕奕禪師像[N];中國商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何永波;李齊賢漢詩創(chuàng)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2 顏培建;蒙元與高麗人員交往探討[D];南京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李嬌;李齊賢在元創(chuàng)作詩詞中國意象考[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9年
2 李碧竹;金元少數(shù)民族和域外詞人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3 孫婉霞;益齋李齊賢的中國體驗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年
4 金度燃;論唐宋詞在韓國的傳播與接受[D];蘇州大學;2015年
5 程麗麗;李齊賢漢詩研究[D];青島大學;2014年
6 孫瑩;杜甫詩與李齊賢詩對比研究[D];延邊大學;2012年
7 郭建梅;李白詩歌對高麗朝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D];延邊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
2680102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gudaiwenxuelunwen/2680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