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世紀中國文學寫本整理研究概論
本文選題:文學寫本 + 寫本時代; 參考:《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5期
【摘要】:5~11世紀中國文學寫本主要包括敦煌、吐魯番兩地出土文學寫本、日本等境外藏中國文學寫本三大塊內(nèi)容。寫本的流動性、零散性與個性化的特征,與刻本的固定性、完整性和社會化的特點形成比較鮮明的對比,因而體現(xiàn)了它獨特的學術價值。"5~11世紀中國文學寫本整理、編年與綜合研究"課題包括"寫本基本情況""全部內(nèi)容的錄文和?""綜合研究"三項主要內(nèi)容,預期在文學寫本校錄、編年、寫本整體內(nèi)涵的發(fā)掘、寫本與文學的生成與傳播等方面取得成果。
[Abstract]:The 11 ~ (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ry manuscripts mainly include Dunhuang, Turpan unearthed literary manuscripts, Japanese Tibetan Chinese literary manuscripts, etc. The fluidity, fragmentation and individuation of the book form a sharp contrast with the fixed, complete and socialized features of the engraving, thus embodying its unique academic value. The subject of chronology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cludes three main content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manuscript", "the record and collation of all the contents" and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whole connotation of the book will be excavated in the writing of this school record, the chronicle and the book.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writing and literature have achieved results.
【作者單位】: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5~11世紀中國文學寫本整理、編年與綜合研究”(16ZDA175);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的漢藏文化與文學交流研究”(16BZW057)
【分類號】:I206.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世界性因素——編者的話[J];中國比較文學;2000年01期
2 曾令存;史識與20世紀中國文學的“整體性”研究[J];嘉應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3 ;本世紀中國文學將產(chǎn)生七種“位移”[J];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03期
4 劉晟;價值重建與21世紀中國文學[J];文藝研究;2002年04期
5 閔虹;對百年文學專史的審視與關注——評《中國文學專史書目提要》[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6 劉衛(wèi);;獨辟蹊徑 細究精研——《中國文學專史書目提要》評價[J];廣東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7 ;《中國文學編年史》出版[J];長江學術;2007年02期
8 湯克勤;;一座高聳入云的豐碑:《中國文學編年史》——中國文學編年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文學編年史》出版座談會綜述[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年03期
9 ;中國革命與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J];文學評論;2008年03期
10 林正讓;;《中國文學與中國文化》評介[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俊國;;近二十年中國文學癥候分析[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2 劉永麗;;論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反城市話語[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3 劉勇;張露晨;;20世紀中國文學的自覺、自信與自強[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1.5)[C];2011年
4 ;百年百種優(yōu)秀中國文學圖書書目[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1999.5)[C];1999年
5 曾令存;;“40—70年代中國文學”(節(jié)選)[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6)[C];2007年
6 欒梅健;;稿費制度的確立與職業(yè)作家的出現(xiàn)——20世紀中國文學發(fā)生論之一[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7 曾令存;;“40—70年代中國文學”[A];“中國當代文學史:歷史觀念與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佟宇;;從“反現(xiàn)代的現(xiàn)代性”到“文學中的歷史”——評李楊新作《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jīng)典再解讀》[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9 葛紅兵;;中國文學之與世界性文化矛盾——20世紀中國文學的民族化、西方化與世界化問題[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下)[C];2004年
10 王飚;;傳教士文化與中國文學近代化變革的起步[A];山東近代文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姚小平;從《中國文學精論》聊起[N];中華讀書報;2012年
2 斯科特·斯洛維克 ScottSlovic 美國生態(tài)批評領軍人物之一,國際生態(tài)批評權威期刊《文學與環(huán)境的跨學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ISLE)主編姜紅 編譯;自然大美:中國文學中的傳統(tǒng)生態(tài)思想[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3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孔子學院院長、作家 李彥;讓中國文學走入海外讀者視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年
4 方銘;回到中國文學的本位立場[N];光明日報;2014年
5 肖驚鴻;把中國文學推向世界[N];文藝報;2003年
6 韓曉玲;《中國文學編年史》問世[N];湖北日報;2006年
7 徐薇;一部承前啟后的中國文學編年史[N];中華讀書報;2007年
8 記者 馬璇;30年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開講[N];深圳特區(qū)報;2008年
9 劉洪濤;美國《當代世界文學》雜志關注中國文學[N];文藝報;2008年
10 鐵凝;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學[N];文藝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裴毅然;五四-1930年代中國文學人性探論[D];復旦大學;2000年
2 哈賽寧;現(xiàn)代中國文學在埃及[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3 趙平;論權勢權威型讀者對中國文學的影響[D];復旦大學;2007年
4 嚴慧;1935-1941:《天下》與中西文學交流[D];蘇州大學;2009年
5 陳桃霞;20世紀以來中國文學中的南洋書寫[D];武漢大學;2013年
6 宋炳輝;弱小民族文學的譯介與20世紀中國文學的民族意識[D];復旦大學;2004年
7 高玉;語言變革與中國文學現(xiàn)代轉(zhuǎn)型[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8 王f ;面對失落的文明——論中國文學現(xiàn)代轉(zhuǎn)型中的人文主義傾向[D];山東大學;2009年
9 鄭堅;五四以來中國文學中的小資產(chǎn)階級形象溯源[D];復旦大學;2004年
10 陳潤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想象的現(xiàn)代性[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悠翔;兩個“世紀之交”中國文學中的未來世界[D];復旦大學;2014年
2 沈芳;《中國文學》英文版中的國家形象構(gòu)建(1966-1989)[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3 羅小花(Novikova Anna);余華及其作品在俄羅斯的傳播[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4 常鳳云;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圣母”形象初探[D];上海師范大學;2016年
5 王杰;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文學中的反智傾向[D];河南師范大學;2016年
6 梅啟波;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學對歐洲的接納與變異[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7 徐巧靈;從改寫理論看楊憲益與《中國文學》雜志[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許艷麗;中國文學中的怨恨主題[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楊石峰;20世紀中國文學現(xiàn)代性研究述評[D];湖南科技大學;2009年
10 趙強;返回“中國”:“體用”思維與“中國文學”發(fā)現(xiàn)自身的方式[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954511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gudaiwenxuelunwen/1954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