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古代文學論文 >

東晉至齊梁間詠物詩“通變觀”述略

發(fā)布時間:2018-01-07 10:17

  本文關鍵詞:東晉至齊梁間詠物詩“通變觀”述略 出處:《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6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詠物詩 通變觀 疑古 今勝于古


【摘要】:六朝詠物詩人對待前人及其創(chuàng)作經驗采取的態(tài)度是我們研究其創(chuàng)作思想的重要部分。梳理東晉至齊梁間的文獻和詠物詩作品后發(fā)現,其間的詠物詩人大體上存在一個由尊崇前人到普遍持"今勝于古"過程。這個過程中,詩人并非一味追求新變或全盤復古,而是對待前人創(chuàng)作思想逐漸變得更加理性和成熟。
[Abstract]:The poet chanting towards former attitude and creative experi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study of their creative thinking. Combing the Eastern Jin and Qi Liang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etry works after the discovery, the chanting poet in the presence of a respected by predecessors to hold "this is better than the ancient" process in the process. The poet, not the blind pursuit of new or full retro, but with the creation of the predecessors thought gradually become more rational and mature.

【作者單位】: 南昌師范學院中文系;
【基金】:江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漢魏六朝詠物詩及其詩學思想研究”(15WX21)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六朝詠物詩人意向觀史論”(ZGW1518) 南昌師范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項目“六朝詠物詩研究”(NSBSJJ2014016)
【分類號】:I207.22
【正文快照】: 一、引言“通變”最早出自于《周易》,王弼《周易注·系辭上》有言曰:“物窮則變,變而通之,事之所由生也”。其義在概括世間萬物的一般嬗變規(guī)律。將此思想用于概括文學嬗變一般規(guī)律的是劉勰的《文心雕龍·通變篇》。其文曰:“凡詩賦書記,名理相因,此有常之體也;文辭氣力,通變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祥茂詠物小詩10首[J];中國供銷合作經濟;2002年06期

2 王月梅;詠物感懷[J];思維與智慧;2003年12期

3 于志鵬;中國古代詠物詩概念界說[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4 譚加琳;詠物感懷[J];思維與智慧;2004年05期

5 張大勇 ,張躍紅 ,彭巖 ,彭鄉(xiāng)榮;詠物篇[J];建筑工人;2005年06期

6 譚加琳;詠物小詩[J];思維與智慧;2005年11期

7 周宗佑;詠物[J];思維與智慧;2005年03期

8 閆品芹;;詠物短歌[J];思維與智慧;2006年12期

9 楊彥冰;;試論詠物詩的藝術表現[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10 彭小廬;;中唐后期詠物詩的詠物意識及其態(tài)勢特征[J];宜春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陸永品;;辛棄疾的詠物寓言詞[A];首屆辛棄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87年

2 耿文福;;是散文還是散文詩——兼看《絕版的周莊》人文精神的悄然滲透[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劉春卉;;詩歌的比興寄托、語言的潛顯理論及其他——從杜甫的詠物詩談起[A];修辭學新視野——漢語修辭與漢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鄧楚棟;詠物詩如何提煉主題[N];咸寧日報;2005年

2 何鎮(zhèn)邦;詩情與哲理相交融[N];中國文化報;2001年

3 李中鋒;情到深處皆為詩[N];張掖日報;2006年

4 顧小英;蘭草情愫 偉人風范[N];文藝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于志鵬;宋前詠物詩發(fā)展史[D];山東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鐘志強;六朝詠物詩研究[D];漳州師范學院;2010年

2 翁艾;羅隱詠物詩研究[D];汕頭大學;2010年

3 曹姍姍;盛唐三大家詠物詩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崔金英;論漢魏晉南北朝詠物詩[D];湖南大學;2010年

5 金嵐;北宋初期詠物詩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孫春青;唐宋詠物詩歌人文意識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7 張瑞利;南朝詠物詩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8 周淑萍;論魏晉南北朝詠物詩[D];山東大學;2006年

9 劉國蓉;晚唐詠物詩論[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10 彭小廬;中唐后期詠物詩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39212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gudaiwenxuelunwen/139212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0cc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