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5年祁連山西段大雪山地區(qū)冰川變化
本文關鍵詞: 地理國情監(jiān)測 空間分辨率 遙感 冰川 大雪山 出處:《遙感技術與應用》201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基于地面實測驗證、利用SPOT 5/6等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shù)據(jù),對祁連山西段大雪山地區(qū)2004、2008和2015年的冰川及其分布進行遙感解譯,分析了該區(qū)域的冰川變化規(guī)律。結果表明:(1)2015年,大雪山地區(qū)共有冰川226條,總面積131.07km~2,其中山谷冰川81條,面積為106.50km~2;懸冰川128條,面積為14.68km~2;冰斗冰川17條,面積為9.89km~2。2004~2015年之間,大雪山地區(qū)的冰川以4.9%/10a的速率退縮,而同期的夏季溫度和降水量變化并不顯著,這有可能是之前持續(xù)增溫造成的冰川延遲退縮與氣溫高位震蕩共同作用的結果。3種形態(tài)的冰川均表現(xiàn)為持續(xù)退縮,退縮速率表現(xiàn)為山谷冰川懸冰川冰斗冰川,分別為0.45km~2/a、0.18km~2/a和0.06km~2/a。(2)冰川的高程統(tǒng)計結果表明冰川最低海拔均值在快速升高,而同時冰川最高海拔均值在緩慢減小,即冰川海拔差值在不斷減小,冰川退縮表現(xiàn)為"上下兩面夾擊"效應;冰川面積分級統(tǒng)計表明小冰川退縮更為快速,而大冰川相對穩(wěn)定一些,主要由于小冰川對于氣候變化更為敏感所致;不同坡度上的冰川變化結果顯示,冰川退縮絕對面積主要發(fā)生在坡度大于15°的區(qū)域,坡度大于35°的區(qū)域冰川減少相對比率最大,為7.5%;不同坡向上的冰川變化差別也比較大,北坡(坡向22.5°~45°、0°~22.5°和337.5°~360°之間)冰川面積減小最多,南坡(157.5°~180°的坡向)冰川面積減小最少。
[Abstract]:The results show that : ( 1 ) There are 226 glaciers in the Great Snow Mountain area in the western section of Qilian Mountains , with a total area of 131.07km ~ 2 , and the glacier area is 9.89km ~ 2 . The glacial retreat rate is about 14.68km ~ 2 . The glacier area is more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 The glacier area classification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 absolute area of the glacier is bigger than 15 擄 , the area of the glacier is 14.68km ~ 2 , the glacier area is decreased by the most , and the slope of the northern slope ( the slope is 22.5 擄 ~ 45 擄 , 0 擄 ~ 22.5 擄 and 337.5 擄 ~ 360 擄 ) . The glacier area is reduced by the least , and the glacier area is reduced by the least .
【作者單位】: 甘肅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甘肅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基金】:2015年重要地理國情監(jiān)測:基礎性地理國情監(jiān)測項目
【分類號】:P343.6;TP79
【正文快照】: 1引言冰川對氣溫和降水的變化非常敏感,因此它是一個區(qū)域氣候變化最好的指示器之一[1-2]。在中國西部干旱區(qū),冰川積雪融水產生的徑流是該區(qū)域生活生產用水的主要來源之一,對西部地區(qū)的生態(tài)保護和經(jīng)濟發(fā)展有重要影響。20世紀中期以來,氣候變暖導致了冰川退縮,冰川融水徑流在不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廷斌;張建平;吳華;別小娟;王高峰;;1990—2000年間西藏林芝地區(qū)冰川變化研究[J];冰川凍土;2011年01期
2 牛生明;李忠勤;懷保娟;;近50年來天山博格達峰地區(qū)冰川變化分析[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4年09期
3 高曉清,湯懋蒼,馮松;冰川變化與氣候變化關系的若干探討[J];高原氣象;2000年01期
4 劉時銀,上官冬輝,丁永建,韓海東,張勇,王建,謝昌衛(wèi),丁良福,李剛;20世紀初以來青藏高原東南部崗日嘎布山的冰川變化[J];冰川凍土;2005年01期
5 蔡迪花;馬金輝;年雁云;劉時銀;上官冬輝;;慕士塔格峰冰川變化遙感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6 許君利;劉時銀;張世強;上官冬輝;;塔里木盆地南緣喀拉米蘭河克里雅河流內流區(qū)近30a來的冰川變化研究[J];冰川凍土;2006年03期
7 陽勇;陳仁升;吉喜斌;;近幾十年來黑河野牛溝流域的冰川變化[J];冰川凍土;2007年01期
8 李治國;姚檀棟;田立德;;國內外冰川變化對水資源影響研究進展[J];自然資源學報;2008年01期
9 張國梁;王杰;潘保田;張忱;曹泊;;冰川變化遙感監(jiān)測的研究進展[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6期
10 劉金龍;劉登忠;王長海;;新疆阿格勒達坂地區(qū)冰川變化分析[J];地礦測繪;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周文明;李志偉;汪長城;李佳;崔志勇;宋桂萍;;利用Landsat TM/ETM+影像監(jiān)測青藏高原各拉丹冬冰川變化[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吳立宗;李新;;基于不同冰川編目結果的朋曲流域冰川變化分析[A];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3 崔志勇;李佳;周文明;宋桂萍;;基于遙感影像獲取格陵蘭地區(qū)DISKO島上的冰川變化信息[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廖文根;我國將調查冰川變化情況[N];人民日報;2007年
2 宋常青;新疆冰川變化及其對水資源的影響研究取得進展[N];西部時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田洪陣;祁連山區(qū)現(xiàn)代冰川面積變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霞;近40年橫斷山冰川變化的遙感監(jiān)測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2 陳物華;基于RS和GIS的天山托木爾地區(qū)冰川變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6年
3 高聞宇;天山中段南北坡冰川變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顏東海;祁連山北大河流域冰川變化遙感監(jiān)測[D];西北師范大學;2012年
5 張明杰;基于3S技術的冰川變化與表面運動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6 白金中;新疆阿爾泰山友誼峰區(qū)冰川變化特征初步分析[D];西北師范大學;2012年
7 杜建括;基于遙感與實測的玉龍雪山冰川變化[D];蘭州大學;2011年
8 夏明營;近50多年來祁連山中段黑河流域冰川變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3年
9 懷保娟;基于RS與GIS的冰川變化參數(shù)信息提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3年
10 王秀娜;近40年來南阿爾泰山地區(qū)現(xiàn)代冰川變化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D];蘭州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456304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456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