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源教授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總結及辨治胸痹心痛的組方用藥規(guī)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8-06 16:16
【摘要】:劉景源教授是著名溫病學專家,著有《劉景源溫病學講稿》、《溫病條辨通俗講話》、《溫病經典品讀》等專著8部,發(fā)表學術論文70余篇,從事中醫(yī)教學、臨床、科研工作已四十六年。劉師曾就讀北京中醫(yī)學院(現(xiàn)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大學期間,聆聽祝諶予、劉渡舟、王錦之、程士德、周信有、印會河等名師授課,奠定了堅實的中醫(yī)學基礎。1969年畢業(yè)后留校任教,先后講授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診斷學、方劑學、溫病學和中醫(yī)內科學等課程,在教學中旁征博引,深入淺出,深受學生歡迎。劉師博覽群書,學識廣博。臨床上善于抓主癥,辨病機,合方施治而無門戶之見。本論文主要從劉景源教授學術思想淵源、主要學術思想以及劉景源老師辨治胸痹心痛的組方用藥規(guī)律三方面研究和總結其臨床經驗。第一部分——劉景源老師的學術思想淵源首先介紹了劉景源老師的生平經歷和主要著述,進而從“師從名家,繼承創(chuàng)新”“精讀經典,靈活變通”和“博采眾長,集思廣益”三個方面梳理了其學術思想淵源和臨床經驗形成過程,總結了其學術特色。第二部分——劉景源教授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總結首先總體概述了劉景源教授的學術思想,進而從溫病學理論和臨證經驗總結兩個方面總結了其學術經驗和臨床特色。其一、溫病學學術思想:從溫熱病和濕熱病兩個方面,分別解讀了劉景源教授的溫病學治學理論和特色,即認為衛(wèi)氣營血辨證的核心是氣血辨證,主張以衛(wèi)氣營血辨證辨治溫熱病,辨治過程重視給邪氣找出路;用三焦辨證辨治濕熱病,擅長應用分消走泄法。其二、辨治臨床常見病、疑難病的經驗總結:歸納分析了劉景源老師對胃脘痛、胸痹、功能性便秘、泄瀉、咳喘、失眠、尿路結石、Ⅱ型糖尿病、高血壓病、乳腺增生、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痤瘡共12個病種的理論認識和辨證論治經驗。第三部分——基于數據挖掘的劉景源教授辨治胸痹心痛的組方用藥規(guī)律研究選擇明確診斷為胸痹心痛、經劉景源老師診治、確有療效的門診病案279例,應用中醫(yī)傳承輔助系統(tǒng)(V2.5)軟件分析系統(tǒng),對醫(yī)案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數據挖掘,以總結劉景源教授治療胸痹心痛的中醫(yī)辨證論治特點和處方用藥規(guī)律。研究發(fā)現(xiàn):(1)頻次分析表明,劉景源教授治療胸痹心痛最常用的19味中藥是炙甘草、桂枝、清半夏、薤白、川芎、黨參、茯苓(或茯神)、生姜、枳實、瓜萎皮(或全瓜萎)、紅花、麥冬、五味子、杏仁、白術(或炒白術)、陳皮、砂仁、檀香、丹參。以性辛溫,歸脾、肺、胃、心、肝經藥物為主。(2)通過用藥模式和關鍵藥物分析,總結出劉師辨治胸痹心痛的關鍵藥物10味,分別是黨參、炙甘草、桂枝、清半夏、薤白、白術、枳實、茯苓、川芎、麥冬,與“用藥頻次分析”結果基本一致。通過用藥模式分析發(fā)現(xiàn)劉景源老師治療胸痹心痛常通補兼施,通則以桂枝通心陽,清半夏、薤白化痰祛濁,枳實、川芎行氣活血;補則常用黨參、麥冬、白術、黃芪、炙甘草等健脾益氣,養(yǎng)陰生津。(3)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發(fā)現(xiàn),黨參、麥冬、五味子,瓜蔞皮(或瓜蔞)、薤白、清半夏,瓜蔞皮(或瓜蔞)、桂枝、清半夏,川芎、紅花,四個組合內藥物和組合外藥物之間的關聯(lián)度最高,反映了劉景源老師臨床辨證治療胸痹心痛常用補益心氣、宣通陽氣的治法,體現(xiàn)了其重視胸痹心痛證屬本虛的學術思想;同時善用瓜蔞(或瓜萎皮)、清半夏,川芎、紅花,豁痰化濁,活血化瘀,反映出劉師注重從痰濁、瘀血角度祛除標實的處方用藥特點。(4)通過無監(jiān)督熵層次的新方分析,挖掘出28個核心組合(或新處方),其中有化痰祛濁組合如竹茹_薏苡仁_膽南星_藿香,有瀉肺平喘組合葶藶子_澤蘭_豬苓_紫菀_桑白皮_麻黃_地龍,炙甘草_陳皮_紅花_紫菀_桑白皮_地龍;有制酸行氣止痛組合如海螵蛸_吳茱萸_煅瓦楞_大腹皮,海螵蛸_炒白芍_吳茱萸_黃連;有疏肝理氣解郁組合如白芍_杏仁_當歸_柴胡_薄荷_香附;有益氣養(yǎng)陰組合如麥冬_炒白芍_五味子_黨參_紅景天;有滋腎平肝組合如熟地黃_山萸肉_女貞子_龜甲膠,黃芩_川牛膝_益母草_決明子_天麻;有健脾止瀉組合,如炒山藥_蓮子肉_赤石脂_石斛_炒白術;有清熱利咽組合如桔梗_甘草_白菊花_牛蒡子;有散風止痛組合,如藁本_白芷_天麻_細辛_皂刺等。(5)證候類型頻次分析表明劉師辨治胸痹心痛常分胸陽痹阻、痰瘀阻絡、氣陰兩虛、胸陽不振、痰濕停聚等證型,其中以胸陽痹阻、痰瘀阻絡、氣陰兩虛最為常見。(6)藥-證-癥網絡分析表明:患者主要癥狀表現(xiàn)、證候類型與劉師用藥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對應關系,如胸悶、心前區(qū)疼痛、氣憋、氣短、脈結代、苔白厚等→胸陽痹阻證→桂枝、清半夏、薤白、瓜蔞皮、枳實、丹參、紅花、檀香、砂仁、杏仁等密切相關;但因中醫(yī)證型常兼雜出現(xiàn),藥物功效也非唯一,故而“藥-證-癥”之間的對應關系,并未呈現(xiàn)出線性關系,而是復雜的網狀關系。基于以上六個方面的數據結果,論文從“病名淵源”、“病因病機”和“治法方藥”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討論,總結挖掘出劉師辨治胸痹心痛的學術思想和組方用藥規(guī)律:(1)病證范疇:胸痹包括心痛,其病位在心,與肺、脾(胃)、腎、肝等臟腑相關。其病癥范疇不僅包括西醫(yī)學冠心病心絞痛,還包括其相關臟腑病變引起胸痹心痛的其他病癥。(2)病因病機:本虛標實是胸痹心痛的病機。本虛主要為心肺氣虛;標實則以痰飲阻滯、瘀血痹阻、氣機不利最為常見。(3)治則治法:治當通補兼施,補有益心、補肺、健脾、補腎之分,通有滌痰化飲、活血化瘀和行氣解郁之別;且應注意補法與通法的關系,或多補少通,或多通少補,或先補后通,或先通后補,靈活應用。(4)組方用藥:常用生脈散加生黃芪、紅景天補益心肺;常以瓜萎薤白半夏湯、冠心小Ⅱ號合丹參飲、橘枳姜湯或逍遙散等滌痰化飲、活血化瘀、理氣解郁,共奏通陽宣痹之功。且精于方證相應,合方應用,創(chuàng)制通陽化濁飲未治療胸痹心痛的基本處方,藥有黨參、麥冬、五味子、茯苓(或茯神)、生黃芪、紅景天、桂枝、瓜萎(或瓜蔞皮)、薤白、清半夏、杏仁、橘皮、枳實、川芎、紅花、丹參、檀香、砂仁等組成。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249;R256.22
,
本文編號:2523621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249;R256.22
,
本文編號:2523621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zhongyixuelunwen/252362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