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突與圓融:蘇軾哲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6-11 01:57
蘇軾雖以一代文宗之名流芳千古,為宋以后歷代騷人墨客所景仰,但于其高妙詩詞文章背后起重要支撐作用的宇宙人生之思,卻也非常值得后人玩味與體察。蘇軾的哲學產生于其所處的獨特時代——一個呼喚儒、道、佛三教圓通的北宋,更產生于貫徹今古的中華文化精神傳統——一種對合一與和諧狀態(tài)的孜孜追求。所以,對一切對立與沖突進行化解與超越、力求達致圓融的努力,充盈著蘇軾的整個哲學體系。于內圣之學的天道觀中,其體現為對生生之源與世界之本的連接,兼及其間所包含之重要對立范疇的互融;于人性論中,其體現為對種種偏執(zhí)一端之人性觀念的超越;于工夫論中,其體現為對主客分立的最終消解;于境界論中,其體現為對同與異相反相成的深刻洞見。在外王事功方面,蘇軾努力地將自己的價值信念與價值理想付諸實踐,于文化氛圍、政治環(huán)境、變革驟漸等諸多方面均有獨到的見解。這種圓融特色,反映了蘇軾心目中對理想人格的期許,更反映了中國哲學的精神。本文緒論部分首先對“蘇軾哲學”的涵義進行界定,以明確本文的研究對象集中于“蘇軾哲學體系本身”,而非泛泛而談的“蘇軾哲學思想的發(fā)用”或“蘇軾哲學思想的體現”等,并對本文勾勒及闡釋蘇軾哲學體系時所依據的主要文獻及版本...
【文章頁數】:6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研究對象及所據文本
第二節(jié) 文獻綜述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新性研究思路及相關方法
第四節(jié) “沖突”與“圓融”何謂:蘇軾哲學之特色概述
第一章 天道
第一節(jié) 宇宙生成及其規(guī)律
第二節(jié) “道—易”:融王弼、郭象、老子為一的本體結構
第三節(jié) “易”:連接生成與本體的橋梁
第四節(jié) 通貫終始之“無”
第二章 性情與才
第一節(jié) “性—情”:人道對天道本體結構的內化
第二節(jié) “善”的自在與自為
第三節(jié) “性之所能之”:人的矛盾性及自由
第四節(jié) “才”異于“性”
第三章 工夫與境界
第一節(jié) “據靜以觀”和“循理而動”:師法荀子的工夫
第二節(jié) “遺心致道”:對主客分立的超越
第三節(jié) 和同異、協群己的“誠同”境界
第四章 從內圣到外王
第一節(jié) 儒者的底色
第二節(jié) 外王主張
一、文化多元: 對個性的倡導
二、政治寬容: 對自由的尊重
三、變革須漸: 對動靜的平衡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
本文編號:3992227
【文章頁數】:6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研究對象及所據文本
第二節(jié) 文獻綜述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新性研究思路及相關方法
第四節(jié) “沖突”與“圓融”何謂:蘇軾哲學之特色概述
第一章 天道
第一節(jié) 宇宙生成及其規(guī)律
第二節(jié) “道—易”:融王弼、郭象、老子為一的本體結構
第三節(jié) “易”:連接生成與本體的橋梁
第四節(jié) 通貫終始之“無”
第二章 性情與才
第一節(jié) “性—情”:人道對天道本體結構的內化
第二節(jié) “善”的自在與自為
第三節(jié) “性之所能之”:人的矛盾性及自由
第四節(jié) “才”異于“性”
第三章 工夫與境界
第一節(jié) “據靜以觀”和“循理而動”:師法荀子的工夫
第二節(jié) “遺心致道”:對主客分立的超越
第三節(jié) 和同異、協群己的“誠同”境界
第四章 從內圣到外王
第一節(jié) 儒者的底色
第二節(jié) 外王主張
一、文化多元: 對個性的倡導
二、政治寬容: 對自由的尊重
三、變革須漸: 對動靜的平衡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
本文編號:3992227
本文鏈接:http://lk138.cn/zhexuezongjiaolunwen/3992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