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天麻鉤藤飲對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為學變化的影響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5-17 13:56
目的:本實驗研究采用MPTP誘導的帕金森病(簡稱:PD)小鼠模型,通過爬桿實驗、步態(tài)分析、游泳實驗、礦場實驗,觀察加味天麻鉤藤飲干預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行為學前后比較,以驗證加味天麻鉤藤飲可以對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行為學產(chǎn)生影響,為該藥推向臨床做前期準備。方法:實驗對象為60只C57BL/6雄性小鼠,隨機分為空白組,模型組,加味天麻鉤藤飲組,3組每組20只,每組分2籠,共6籠,空白組腹腔注射生理鹽水,模型組及加味天麻鉤藤飲組采取0.3%MPTP·HCL溶液腹腔注射,連續(xù)7天造出亞急性帕金森病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組及模型組灌胃生理鹽水15天,加味天麻鉤藤飲組灌胃此方劑15天,通過爬桿、礦場、游泳、步態(tài)分析這4項實驗來檢驗小鼠運動行為的改變。結果:1、爬桿實驗:模型組爬桿時間比空白組明顯延長(P<0.01);在前3次實驗,加味天麻鉤藤飲組小鼠爬桿時間與模型組相比有所縮短(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隨著加味天麻鉤藤飲灌胃天數(shù)的增加,灌喂給藥第7、14天,加味天麻鉤藤飲組與模型組比較爬桿時間顯著縮短(P<0.01)。2、步態(tài)分析:造模成功后,模型組平均步長明顯短于空白...
【文章頁數(shù)】: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語
引言
文獻綜述
1.中醫(yī)學對帕金森病(PD)的認識和研究
1.1 古代中醫(yī)對PD病因病機及癥狀的認識
1.2 現(xiàn)代中醫(yī)名家對PD此病的認識
1.2.1 中藥復方臨床觀察治療PD
1.2.2 中藥復方動物實驗藥理研究
1.2.3 單味藥提取物治療PD
1.2.4 針灸治療PD
2.加味天麻鉤藤飲的方解及主要藥物研究
2.1 加味天麻鉤藤飲方解
2.2 主要組成藥物研究
3.現(xiàn)代醫(yī)學對PD病因病機的研究及治療
3.1 病因的研究
3.1.1 環(huán)境及職業(yè)暴露因素與帕金森病的關系
3.1.2 遺傳因素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老化與帕金森病的關系
3.2 病機的研究
3.2.1 氧化應激與線粒體功能障礙
3.2.2 炎癥因子與興奮性毒性
3.3 現(xiàn)代醫(yī)學對于帕金森病治療的研究
3.3.1 藥物治療
3.3.2 手術治療
3.3.3 干細胞移植及基因治療
實驗研究
1.實驗動物及飼養(yǎng)環(huán)境
2.主要儀器設備
3.主要試劑及實驗藥品
3.1 主要實驗試劑
3.2 主要實驗藥品及方劑配比方法
4.實驗步驟
5.模型制作
6.給藥過程
7.行為學實驗過程
8.觀察行為學指標
9.統(tǒng)計學分析方法
實驗結果及分析
1.一般狀態(tài)觀察
2.爬桿實驗結果(見表2)
3.步態(tài)分析結果(見表3)
4.游泳實驗結果(見表4)
5.礦場試驗結果(見圖1,圖2)
結論
討論
本文創(chuàng)新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在學期間主要研究成果
個人簡介
本文編號:3975690
【文章頁數(shù)】: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語
引言
文獻綜述
1.中醫(yī)學對帕金森病(PD)的認識和研究
1.1 古代中醫(yī)對PD病因病機及癥狀的認識
1.2 現(xiàn)代中醫(yī)名家對PD此病的認識
1.2.1 中藥復方臨床觀察治療PD
1.2.2 中藥復方動物實驗藥理研究
1.2.3 單味藥提取物治療PD
1.2.4 針灸治療PD
2.加味天麻鉤藤飲的方解及主要藥物研究
2.1 加味天麻鉤藤飲方解
2.2 主要組成藥物研究
3.現(xiàn)代醫(yī)學對PD病因病機的研究及治療
3.1 病因的研究
3.1.1 環(huán)境及職業(yè)暴露因素與帕金森病的關系
3.1.2 遺傳因素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老化與帕金森病的關系
3.2 病機的研究
3.2.1 氧化應激與線粒體功能障礙
3.2.2 炎癥因子與興奮性毒性
3.3 現(xiàn)代醫(yī)學對于帕金森病治療的研究
3.3.1 藥物治療
3.3.2 手術治療
3.3.3 干細胞移植及基因治療
實驗研究
1.實驗動物及飼養(yǎng)環(huán)境
2.主要儀器設備
3.主要試劑及實驗藥品
3.1 主要實驗試劑
3.2 主要實驗藥品及方劑配比方法
4.實驗步驟
5.模型制作
6.給藥過程
7.行為學實驗過程
8.觀察行為學指標
9.統(tǒng)計學分析方法
實驗結果及分析
1.一般狀態(tài)觀察
2.爬桿實驗結果(見表2)
3.步態(tài)分析結果(見表3)
4.游泳實驗結果(見表4)
5.礦場試驗結果(見圖1,圖2)
結論
討論
本文創(chuàng)新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在學期間主要研究成果
個人簡介
本文編號:3975690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yixuelunwen/zhongyaolw/397569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