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科幻小說家劉宇昆代表作品的東方主題分析
本文選題:劉宇昆 + 科幻; 參考:《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摘要】:本文基于以霍米·巴巴為代表的后殖民理論和以斯圖亞特·霍爾為代表的文化研究理論,用文本細讀的方法對美籍華裔科幻小說家劉宇昆代表性的科幻小說中的東方主題進行歸納,探究以及細致的分析。東方主題作為劉宇昆小說中自成一派的一大特色,在他的多部作品中均有體現,由于篇幅有限,筆者選取劉宇昆科幻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并且認知較為廣泛的兩部獲獎作品作為主要分析文本,并將作品中體現的東方主題分為三種層面進行相關的主題文本分析。第一層面為東方民俗文化主題。在此章節(jié)中,筆者將劉宇昆兩部經典作品的民俗文化元素進行一一羅列并選取具有強烈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載體作為代表,采用文獻考據以及文本細讀的方法進行與民俗文化相關的東方主題分析。第二層面為東方語言文學主題。在此章節(jié)中,筆者對劉宇昆兩部經典作品的語言文字主題分類歸納為東方文字,語言以及文學形式等三種主題載體,并從文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進行關聯閱讀以及文本分析,在分析其中存在的表象意義的同時,深度挖掘語言文字等在文本中出現的原因,作用,以及蘊含的深層東方文化底蘊,同時密切聯系文本,對東方文字,語言和文學形式的東方主題進行相應的文本分析。第三層面為東方文化價值觀主題。在此章節(jié)中,筆者將劉宇昆兩部經典作品中集中體現的極具東方文化價值觀的元素進行提煉歸納,分類思考,從中進行總結論述,總結出特點突出的三種東方傳統價值元素,并從兩部作品中引出相關文本對這三種價值角度進行細致的文本分析,從不同的文化價值觀角度來分析劉宇昆通過作品想要傳達的東方價值觀,以及藏在作品深處的這些價值觀所表現的深層價值意義。綜上,本文從三個不同的層面,由表及里,從淺入深,同時以相關文學理論以及詳實的文本作為支撐,對劉宇昆作品中的東方主題進行細致且深入的分析。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post - colonial theory represented by Holm Baba and the cultural research theory represented by Stuart Hall , this paper makes a summary , exploration and careful analysis of oriental themes in the representative of Liu Yukun , a Chinese American fiction writer .
【學位授予單位】:電子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I712.0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雯;中西科幻小說界定之比較[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8期
2 陳許;;動蕩與融合——略談20世紀90年代外國科幻小說[J];外國文學動態(tài);2002年04期
3 湯哲聲;20世紀中國科幻小說創(chuàng)作發(fā)展史論[J];文藝爭鳴;2003年06期
4 蘭草;開創(chuàng)軍事科幻小說新天地[J];中國圖書評論;2004年12期
5 張希玉;;中國第一家科幻小說報夭折始末[J];出版史料;2008年02期
6 王衛(wèi)英;張懿紅;;20世紀中國科幻小說創(chuàng)作的本土化進程[J];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06期
7 蘇逸平;;科幻小說中的幾種人[J];發(fā)現;2008年06期
8 托馬斯·斯科提亞;陳芳;;作為思想實驗的科幻小說[J];科學文化評論;2008年05期
9 劉晶;;“真”與“幻”的結合——跨文學與科學領域的科幻小說[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9年03期
10 郭軍勝;;中國科幻小說如何走出發(fā)展的瓶頸[J];決策探索(下);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尹傳紅;;科學所“對應”的文化——兼論科幻作品的價值與使命[A];科普惠民 責任與擔當——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二十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2 王衛(wèi)英;姚義賢;;科技時代,我們需要文學幻想——淺談科幻小說與中國傳統文化觀念[A];中國科普作家協會2011年論文集[C];2011年
3 尹霖;武丹;沙錦飛;王衛(wèi)英;;關于我國科幻發(fā)展狀況的調研報告——“科幻創(chuàng)作與青少年想象力培養(yǎng)”研討會綜述[A];中國科普作家協會2011年論文集[C];2011年
4 李英;鄭軍;;超越自我,燃燒生命——黃易與他的科幻小說[A];科普惠民 責任與擔當——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二十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5 于啟宏;;中國當代科幻論[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6 韓嘯;;微博文學:正在“編織”的當代新文體[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維佳;科幻小說之我見[N];文學報;2000年
2 金濤;科幻小說之奇葩[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3 戴翊;科幻小說畢竟是小說[N];文匯報;2008年
4 路甬祥;科學家和他們的科幻小說[N];中華讀書報;2008年
5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 楊鵬;科幻小說該如何閱讀和欣賞[N];中國教育報;2009年
6 陳芳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科幻小說:不知它是什么,但看見時知道是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本報特約記者 戴錚;日本《和諧》首獲美國科幻小說獎[N];中華讀書報;2011年
8 陳養(yǎng)正;科幻小說:“無米之炊”的“米”從哪來?[N];大眾科技報;2011年
9 深圳特區(qū)報駐滬記者 匡_g;科幻小說要對社會現實發(fā)生作用[N];深圳特區(qū)報;2013年
10 楊鵬;讀科幻小說的幾點建議[N];中國教育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衛(wèi)英;重塑民族想象的翅膀[D];蘭州大學;2006年
2 姜倩;幻想與現實:二十世紀科幻小說在中國的譯介[D];復旦大學;2006年
3 劉媛;中國現當代科幻小說的發(fā)展歷程、本土特點及大眾傳播[D];蘇州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瑋瑋;中國科幻小說的受眾心理解讀[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鄒德輝;科幻小說在我國的傳播困境與發(fā)展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竇芳芳;中國新生代科幻小說的烏托邦建構[D];遼寧大學;2015年
4 徐璐;科幻,社會文化的另類寓言[D];集美大學;2013年
5 岳穎;《以她之名:死魂靈》漢譯報告[D];東南大學;2015年
6 魏春予;論語境對實現科幻漢譯文學性的影響[D];浙江大學;2016年
7 左冰瑤;科幻星空下的傷心者[D];河北師范大學;2016年
8 馮晴;論20世紀英語科幻小說中的“人機共生”題材[D];天津師范大學;2016年
9 張詩悅;劉慈欣科幻小說創(chuàng)作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6年
10 曹樂;以青少年為導向的科幻小說翻譯[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110567
本文鏈接:http://lk138.cn/xiandaiwenxuelunwen/2110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