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芭蕾十議
本文關(guān)鍵詞: 中國芭蕾 古典芭蕾 芭蕾舞團 藝術(shù)指導 《紅色娘子軍》 俄羅斯 “樣板戲” 演員 《天鵝湖》 集體創(chuàng)作 出處:《舞蹈》1999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夾縫中的尷尬似乎中國觀眾在欣賞芭蕾的問題上民族意識不強,,似乎他們并不關(guān)注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作的劇目,演中國戲歷來不上座(僅《紅色娘子軍》等一二部戲例外)即是明證。國內(nèi)觀眾愛看的是古典芭蕾傳統(tǒng)舞劇,尤以《天鵝湖》為最。本來嘛,芭蕾是外國玩藝兒,喜歡叫真兒的中...
[Abstract]:The embarrassment in the gap seems to be that Chinese audiences are not ethnically aware of ballet appreciation, as if they did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plays created by the Chinese themselves. It is clear proof that Chinese opera has never been in the limelight (except for one or two plays such as "Red Lady Army"). What domestic audiences love to see is the classical ballet traditional dance drama, especially Swan Lake. Originally, ballet is a foreign play. I like to call him real.
【分類號】:J722.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杰明;中國芭蕾百年祭[J];東方藝術(shù);1996年03期
2 肖蘇華;中國芭蕾熱背后的憂患[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7年02期
3 ;舞者語——楊新華新世紀芭蕾專場[J];上海藝術(shù)家;2001年Z1期
4 何士雄;中國芭蕾之回顧與21世紀展望研討會紀要[J];舞蹈;2000年06期
5 歐建平;中國芭蕾新秀怎樣成為國際大腕兒[J];舞蹈;2001年06期
6 王洪波;中國芭蕾之光——記中央芭蕾舞團[J];中外文化交流;1993年04期
7 杜曉青;東西合璧的中國芭蕾[J];中外文化交流;1997年03期
8 林谷;面向市場的中國芭蕾變奏[J];了望;1999年43期
9 歐建平;中國芭蕾面臨的六大危機[J];民族藝術(shù);1998年03期
10 何士雄;中國芭蕾發(fā)展的新篇章——記’95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J];上海藝術(shù)家;1995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鄭衛(wèi)莉;;走進水水[A];我的角色與我們的劇團——第六屆電影表演藝術(shù)學會獎文集[C];1997年
2 ;第六屆電影表演藝術(shù)學會獎獲獎演員介紹[A];我的角色與我們的劇團——第六屆電影表演藝術(shù)學會獎文集[C];1997年
3 契·那日圖;;我演札木合的體會[A];新世紀電影表演論壇(上)——第七屆“電影表演藝術(shù)學會獎”文集[C];1999年
4 張文;李光晨;朱元娣;王濤;;芭蕾(舞美)蘋果雜種苗幾個形態(tài)指標的遺傳分析[A];中國園藝學會第九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1年
5 李苒苒;;年輕演員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A];銀幕形象塑造——第十屆“電影表演藝術(shù)學會獎”文集[C];2005年
6 趙子岳;;談?wù)勎易鲅輪T的幾點體會——演員與觀眾[A];演員談電影表演——首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shù)學會獎頒獎大會論文集[C];1988年
7 馮小剛;;關(guān)于演員的“變化”[A];電影表演創(chuàng)新集——第九屆“電影表演藝術(shù)學會獎”文集[C];2003年
8 林洪桐;;呼喚“演員時代”的回歸——表演藝術(shù)憂思錄[A];電影表演創(chuàng)新集——第九屆“電影表演藝術(shù)學會獎”文集[C];2003年
9 李苒苒;;演員與表演——李苒苒和何群對話[A];電影表演創(chuàng)新集——第九屆“電影表演藝術(shù)學會獎”文集[C];2003年
10 劉威;;我慶幸我是演員[A];銀幕形象塑造——第十屆“電影表演藝術(shù)學會獎”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鐘顏;中國芭蕾與世界芭蕾實力的大比拼[N];中國文化報;2000年
2 單三婭;五大芭團共獻“中國芭蕾力量”[N];光明日報;2000年
3 于平;中國芭蕾與芭蕾的中國學派[N];中國文化報;2001年
4 劉洪波;“東方芭蕾”[N];中華工商時報;2004年
5 楊少莆;中國芭蕾何以要姓“中”[N];中國文化報;2001年
6 焦國標;中國芭蕾百年四期[N];中國文化報;2000年
7 曉星 余福 華耀;建寧:農(nóng)民進城看芭蕾[N];三明日報;2010年
8 ;這一次來了德國芭蕾[N];北京日報;2000年
9 楊格;哈木提:緣結(jié)芭蕾[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10 記者 陸一波;居民“家門口”就能看芭蕾[N];解放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麗敏;清代北京劇壇花、雅之盛衰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2 黎力;否定之否定:長陽土家族“跳喪”儀式的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8年
3 鐘鳴;傳統(tǒng)的發(fā)明[D];上海戲劇學院;2006年
4 于建剛;中國京劇習俗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8年
5 王洪;失節(jié)的影像—“滿映”論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劉慶;上海滑稽述論[D];上海戲劇學院;2006年
7 屈菲;東北喜劇小品及其文化意義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8 張小平;論新時期以來的中國先鋒戲劇[D];復旦大學;2007年
9 鄒之瑞;新中國芭蕾舞史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8年
10 段妃;新中國第一代舞蹈表演藝術(shù)家個案研究及對舞蹈表演訓練的探索[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余媛媛;從世界六大學派芭蕾的共性與個性看中國芭蕾[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2 郭寶鳳;中國芭蕾藝術(shù)的發(fā)展與展望[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翁小荻;表演創(chuàng)作體驗的特征及演員進入創(chuàng)作體驗的途徑[D];上海戲劇學院;2004年
4 黃雪蓓;理性——演員創(chuàng)造角色的靈魂[D];上海戲劇學院;2001年
5 錢正;放飛自然之聲——論舞臺演員的個性化發(fā)聲[D];上海戲劇學院;2002年
6 甄慶貴;論演員在影視作品中肖像權(quán)的法律保護[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3年
7 楊志曉;“交響編舞”探究之:群舞編排中的復調(diào)求異思維[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8 趙靖夏;焰火、涅盤與自由戲劇觀[D];上海戲劇學院;2001年
9 高鴿;論無實物練習對演員培養(yǎng)的啟蒙作用[D];上海戲劇學院;2005年
10 劉麗萍;元雜劇科諢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507950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wdlw/1507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