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美學論文 >

中國環(huán)境美學思想研究*后記

發(fā)布時間:2016-10-14 13:08

  本文關鍵詞:中國環(huán)境美學思想史研究的當代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國環(huán)境美學思想研究*后記

 

這是一部多人合作的專著,有必要首先介紹一下本書的寫作緣起、寫作過程和任務分工。

2005年,我有幸入選為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6年上半年赴美之前,對自己負責的四名2005級碩士研究生馬明、李靜、王萌、張乾坤很不放心,曾多次思考如何安排他們未來一年的學習。五月的一個中午,我突然靈機一動,產生了組織他們一起研究“中國環(huán)境美學思想史”的想法。我從2003年開始接觸環(huán)境美學,每次散步時,都會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思考環(huán)境美學的相關理論問題;而每天三次的大量散步,使我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環(huán)境審美體驗。當我把這個想法與四位研究生交流后,他們也都很興奮,表示愿意盡力嘗試。于是,我擬訂了課題設計、撰寫框架、時間進度表,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分工,分別展開中國環(huán)境美學思想史的研討。以下是時間進度:

2006年7月-2007年7月,建立原始數據庫:按照先秦兩漢(馬明)、魏晉南北朝(李靜)、唐宋(王萌)、元明清(張乾坤)四個階段分別搜集原始材料。具體要求是:認真閱讀歷代第一流文人的文集,,按照自然、田園、園林、城市等方面,分類搜集第一手材料,每月匯總到王萌處,由王萌負責編輯后再轉發(fā)給所有課題組成員,作到“資源共享”。另外,我利用應邀在《江蘇大學學報》主持“生態(tài)精神與美學、文藝學研究”欄目的機遇,以“中國環(huán)境美學思想史研究的當代意義”為題,組織他們撰寫學術筆談,以激發(fā)他們的學術興趣,深化他們的理論思考。

2007年8月-2008年4月:完成畢業(yè)論文,初步撰寫書稿。在哈佛訪學的一年中,我及時地閱讀他們四人搜集到的原始材料,經常通過電子郵件與他們進行討論,解答他們提出的疑問。同時,我還利用哈佛大學龐大的圖書館系統(tǒng),全面查閱西方相關研究論著,爭取做到與西方學術界接軌。2007年8月我回國三天后,就召集他們四人認真交流,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接下來的秋季學期,我為他們開設了“中國古典美學專題研究”課程。利用授課機會,我向他們講解西方環(huán)境美學的基本理論問題,解釋中國環(huán)境美學思想的重要命題,建議他們根據自己的學術興趣和積累,選擇一個核心問題作為畢業(yè)論文的選題。2008年春節(jié)前,他們已經按要求寫出了畢業(yè)論文初稿讓我過目;經過反復修改,最終于2008年4月定稿打印,于2008年5月都順利地通過論文答辯并獲利了碩士學位。這四篇畢業(yè)論文分別是:馬明的《中國古代城市設計“象天法地”原則的環(huán)境美學闡釋》(約4.8萬字),李靜的《六朝自然環(huán)境審美思想研究》(約6.1萬字),王萌的《柳宗元環(huán)境審美思想研究》(約7.8萬字),張乾坤的《李漁與明清時期環(huán)境審美思想研究》(約4.3萬字)。

2008年4月-2008年9月:改寫與重寫。平心而論,對于這四篇學位論文我并不完全滿意,覺得我最初的設想并沒有完全實現。比如說,重要文獻材料可能還有遺漏;而最重要的是,并沒有把“環(huán)境美學思想史”的“歷史線索”勾勒出來。還有,論述得比較粗糙的地方還不少。經過反復推敲,我決定根據自己對于“環(huán)境美學思想”這一核心術語的理解,把課題名稱修改為“中國環(huán)境美學思想研究”,淡化歷史線索,突出理論挖掘。于是,在他們論文答辯后的幾個月中,我按照新的理論框架,努力地對四本畢業(yè)論文進行著改寫或重寫:根據書稿的理論框架調整論文的調整章節(jié)順序,重新擬定章節(jié)標題,撰寫每章開頭部分的概論性引言,補充材料,疏通相關文句。寫成今天這個樣子,聊以自慰的是:這畢竟是學術界研究中國環(huán)境美學思想的第一次嘗試;時常不安的則是:這畢竟沒有完全實現自己的學術設想。特別是,由于學術修養(yǎng)不足,我們對于古代“風水”學說及其隱含的環(huán)境認知、環(huán)境審美內涵等幾乎沒有涉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撰寫分工情況如下:

導論 程相占

第一章:第一至五節(jié),李靜;第六至十一節(jié),王萌;第十二節(jié),晏瑩(淄博師專)。

第二章:李靜

第三章:第一至五節(jié),李靜;第六、七節(jié),王萌;第八、九節(jié),張乾坤。

第四章:第一節(jié),馬明;第二至六節(jié),第十節(jié),王萌;第七節(jié),王萌、張乾坤;第八、九節(jié),張乾坤。

 

一部書稿如同一個有機生命體,它的誕生取決于許多因素,因此,必須表達對許多人的真誠感謝。

我們首先要感謝陳智英女士。完全可以說,沒有她的熱情鼓勵和大力支持,大概就不會有這部書稿。2006年4月,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舉辦了“現代當代中西藝術教育比較研究暨《藝術審美教育書系》學術研討會”。河南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陳智英編審應邀前來濟南參加會議。我們一見如故,聊得非常愉快。出國前一個月,我給陳總編打電話辭行。陳總編順便問到我的訪學計劃和學術設想。當聽到我正準備研究環(huán)境美學和生態(tài)美學時,她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很快表示可以考慮接受出版,讓我起草一個大致的選題設想。一周之后,我向陳總編提交了“環(huán)境美學三書”的選題設想與論證報告,很快得到了她的認可,表示要納入他們出版社的選題計劃。于是,從那時起,我就把自己的學術重心轉移到了環(huán)境美學與生態(tài)美學上來。

其次,還要感謝《江蘇大學學報》副總編芮月英編審。有幸于2005年與芮老師相識后,我應她的邀請為《江蘇大學學報》主持“生態(tài)精神與美學、文藝學研究”欄目,一直合作得非常愉快。為了激發(fā)四位研究生的學術研究興趣,深化他們的理論思考,我以“中國環(huán)境美學思想史研究的當代意義”為題,組織他們撰寫了一組學術筆談,順利地發(fā)表在《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我所主持的欄目上。這一組筆談對于我們的研究產生了許多動力。另外,學報的顧正彤副總編也一直與我進行著愉快合作,曾經給予我許多支持和幫助,這里一并表示謝意。

第三要感謝的是參加四位研究生畢業(yè)論文答辯的五位學者,他們是:山東師范大學楊守森教授(擔任答辯委員會主席),我的同事馬龍潛教授,王汶成教授,祁海文副教授,李魯寧副教授。他們都認真地評閱過那四篇畢業(yè)論文,在答辯過程中提出了許多非常價值的問題,答辯后在與我的交談中又鼓勵有加,提出了許多建議。重寫書稿時,我認真地思考了他們提出的問題,并盡可能地采納了他們的建議。

最后需要提到淄博師專晏瑩老師。晏瑩在馬龍潛教授指導下在職申請碩士學位,今年6月,我有幸參加了她的論文答辯,對她的畢業(yè)論文《簡論<林泉高致>的美學思想》非常欣賞。經過與她的討論,把她的論文中相關部分添加到了本書當中。這里要感謝她的友善配合。

對于中國環(huán)境美學思想的研究剛剛起步,希望有更多的學者能夠關注這一嶄新的課題,從而能夠更深地認識與把握中國美學思想。

 

程相占

2008年9月30日于濟南千佛山腳寓所。秋高氣爽,涼意漸深。

 


  本文關鍵詞:中國環(huán)境美學思想史研究的當代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4034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034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12b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