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行錄》中清代遼東地區(qū)民俗文化研究
【學位單位】:黑龍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K249;K892.4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二、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
三、研究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及創(chuàng)新點
四、相關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燕行錄》中清代遼東地區(qū)民俗文化背景
第一節(jié) 清代遼東地區(qū)概況
一、清代遼東地區(qū)土地開墾
二、清代遼東地區(qū)的漁牧業(yè)
三、清代遼東地區(qū)的手工業(yè)與商業(yè)情況
四、清代遼東地區(qū)的交通情況
第二節(jié) 《燕行錄》概況
一、《燕行錄》內容
二、《燕行錄》版本
三、朝鮮使臣行使路線的變化
第二章 《燕行錄》中清代遼東民俗文化主要內容
第一節(jié) 《燕行錄》中清代遼東地區(qū)生產活動民俗
一、農耕民俗
二、漁牧民俗
三、手工業(yè)及商業(yè)民俗
第二節(jié) 《燕行錄》中清代遼東地區(qū)社會生活民俗
一、服飾民俗
二、飲食民俗
三、居住及行旅民俗
第三節(jié) 《燕行錄》中清代遼東地區(qū)儀禮民俗
一、誕生及成人民俗
二、婚姻民俗
三、喪葬民俗
第三章 《燕行錄》反映的清代遼東地區(qū)的民俗特點
第一節(jié) 《燕行錄》反映出遼東地區(qū)民俗的相似性與融合性
一、民族之間的相似性與融合性
二、統(tǒng)治階層與民間的相似性與融合性
第二節(jié) 《燕行錄》反映出遼東地區(qū)民俗的獨特性
一、獨特的區(qū)域性
二、獨特的文化性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漆永祥;;“燕行錄學”芻議[J];東疆學刊;2019年03期
2 谷小溪;劉海玲;;《燕行錄》文獻研究綜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8年04期
3 金明實;;朝鮮使節(jié)通過服飾建構的漢族男子形象研究——以18世紀上半葉《燕行錄》為中心[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4期
4 金柄珉;金剛;;對中國“燕行錄”研究的歷時性考察[J];東疆學刊;2016年01期
5 左江;;值得關注的燕行錄文獻[J];古典文學知識;2010年01期
6 寧俠;李嶺;曹永年;;為“燕行錄學”的構建吶喊[J];中國圖書評論;2012年10期
7 漆永祥;;關于《燕行錄全集》之輯補與新編[J];文獻;2012年04期
8 王禹浪;程功;劉加明;;近二十年中國《燕行錄》研究綜述[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2年11期
9 左江;;值得關注的燕行錄文獻[J];古典文學知識;2010年01期
10 漆永祥;;關于“燕行錄”界定及收錄范圍之我見[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楊昕;“朝天錄”中的明代中國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2 李根碩;朝鮮的中國想像與體驗(從17世紀到19世紀)[D];北京大學;2012年
3 張麗娜;《熱河日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4 韓龍浩;19世紀《燕行錄》中的中國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王寶明;乾嘉時期朝鮮文人使華漢詩本事系年[D];南開大學;2014年
6 馮正玉;17-19世紀朝鮮對清貿易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孟真;《燕行錄》中清代遼東地區(qū)民俗文化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9年
2 董雪娟;崔斗燦《乘槎錄》研究[D];延邊大學;2019年
3 牛伊凡;晚清朝鮮燕行使筆下的中國(1850-1895)[D];河南大學;2019年
4 孟慧娟;《燕行錄》朝鮮漢詩用韻研究[D];遼寧大學;2018年
5 車欣;《燕行錄》中清鮮筆談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8年
6 黃彪;情感與書寫:明清時期朝鮮燕行使筆下的女性形象[D];東北師范大學;2018年
7 李春梅;《燕行錄全集》中的醫(yī)學史料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1年
8 楊盼盼;朝鮮使臣眼中的道光朝[D];山東大學;2008年
9 柳時仙;金昌業(yè)燕行述論[D];遼寧大學;2014年
10 李強;域外漢籍“朝天錄”中的中國明代遼東形象研究[D];延邊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876334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zgtslw/2876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