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喪葬_《河南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應國墓地喪葬制度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河南大學》 2011年
虢國墓地喪葬制度研究
程曉丹
【摘要】:虢國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京畿附近的一個重要姬姓諸侯國,對西周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都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但由于先秦文獻對虢國的記載過于簡略,致使虢國的歷史撲朔迷離,學術界眾說紛紜。虢國墓地的發(fā)現(xiàn)彌補了兩周之際的考古空白,為研究虢國歷史和西周時期諸侯國的喪葬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本文基于考古發(fā)掘的墓葬材料,并結(jié)合文獻資料,對虢國墓地的喪葬制度進行探討。并以虢國墓地為切入點,通過與晉侯墓地、應國墓地和國墓地喪葬制度的對比研究,進而總結(jié)虢國喪葬制度的特點,為深入探討西周時期的喪葬制度打下基礎。 通過對虢國墓地的系統(tǒng)分析,本文得出如下觀點: 一、虢國墓地在棺槨制度上的最高規(guī)格為一槨兩棺,與文獻記載的“諸侯五重”不符。原因是《三禮》成書較晚,加之后世的禮學家對社會上所流行的禮儀制度進行了加工、整理,刻意地突出了等級內(nèi)容,并把禮制理想化。另一種原因是中原地區(qū)的氣候條件不利于棺槨等木質(zhì)材料的保存,由于棺槨朽蝕嚴重,僅存朽灰,可能會導致考古工作者的辨別出現(xiàn)誤差。在墓道問題上,虢國墓地沒有發(fā)現(xiàn)帶墓道的墓葬,究其原因可能與“未得爵命為諸侯”有關。 二、在用鼎制度上,列鼎制度已經(jīng)形成,并延伸至其它器物,高級貴族隨葬的青銅禮器在西周晚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僭越現(xiàn)象;樂器只有國君和太子級別才可以隨葬并且只在男性墓葬中發(fā)現(xiàn);出土的樂器以打擊樂器為主,級別較高;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在隨葬樂器制度和列鼎制度上豐鎬地區(qū)要早于中原地區(qū),說明周文化的傳播是從宗周地區(qū)向四周擴散的。虢國墓地的一大特色是鬲的隨葬均為偶數(shù),這是其它諸侯國所罕見的。 三、在車馬制度上,虢國墓地隨葬車馬坑的等級并不僅僅取決于隨葬車馬數(shù)量多少,而是以車馬坑的長度上的倍數(shù)關系來決定的;車馬坑的形制也趨于規(guī)范化,從虢國墓地發(fā)掘的車馬坑來看,車馬坑與墓主之間也體現(xiàn)出了明顯的從屬關系。車馬器的種類以轄、銜、鑣為主,鑾鈴作為一種常見的車馬器,與其它禮器一樣,已經(jīng)成為虢國喪葬制度的重要隨葬品。 四、在用玉制度上也有其自身特征,琀玉、琀貝主要見于長江以北地區(qū),這是在周文化圈內(nèi)流行的喪葬禮俗,在楚墓中這類喪葬禮俗就很少有發(fā)現(xiàn),表明琀玉并非楚人的傳統(tǒng)。組玉佩中的玉璜大多呈奇數(shù),而晉侯墓地則更多的表現(xiàn)為偶數(shù),通過系統(tǒng)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璜與鼎的數(shù)目越多,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高,反之則地位低。璜與鼎的數(shù)目沒有明顯的相對等關系,璜的數(shù)目與鼎的數(shù)目并不完全相等。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K878.8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志鵬;兩周時期葬馬遺存研究[D];鄭州大學;2013年
2 趙玉春;先秦時期覆面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久昌;虢國車馬坑葬初探[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2 張娟;常軍;;略論三門峽虢國墓地車馬坑中的車[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年23期
3 梁寧森;關于虢國歷史的幾個問題[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4 王龍正;孫新民;王勝利;;平頂山市北滍村兩周墓地一號墓發(fā)掘簡報[J];華夏考古;1988年01期
5 ;平頂山應國墓地九十五號墓的發(fā)掘[J];華夏考古;1992年03期
6 許永生;;從虢國墓地考古新發(fā)現(xiàn)談虢國歷史概況[J];華夏考古;1993年04期
7 胡小龍;;淺談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車馬坑[J];華夏考古;1993年04期
8 寧會振;上村嶺虢國墓地時代芻議[J];華夏考古;2000年03期
9 林壽晉;;《上村嶺虢國墓地》補記[J];考古;1961年09期
10 邊成修;葉學明;沈振中;;山西長治分水嶺戰(zhàn)國墓第二次發(fā)掘[J];考古;1964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天水;;論馮夢龍的“情教”說[J];蒲松齡研究;2008年04期
2 張崇琛;;新聞與文學交融的杰作——《聊齋志異》中的新聞篇章[J];蒲松齡研究;2009年01期
3 陳才訓;時世平;;《剪燈余話》:“薇垣高議”——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風教意識[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4 熊壽康;讀《辭源》(修訂本)札記[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5 王海青;魯迅論“三曹”[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6 鄭歲黎;胡曉紅;;淺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7 張穎慧;;敦煌、居延簡中的“關、戊、椄楪”[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4期
8 周崇云;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關于淮河流域原始經(jīng)濟的探討[J];安徽大學學報;1999年05期
9 李俸珪;;禮治與王權的客觀化[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10 許抗生;;《淮南子》論“無為而治”[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方;;從莊姜之嫁看春秋婚姻文化[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蘭輝耀;;莊子技術觀的倫理精神及其現(xiàn)代價值[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胡謙盈;;郭沫若論商、周人殉的基本觀點[A];郭沫若研究第二輯[C];1986年
4 謝保成;;郭沫若史學研究的攀登時期——郭沫若治史道路研究之三[A];郭沫若史學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2年
5 謝濟;;郭沫若建國后的古文字研究[A];郭沫若史學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2年
6 董耀會;;論秦始皇長城的創(chuàng)建與邊地開發(fā)經(jīng)營[A];《中國長城博物館》2007年第3期[C];2007年
7 徐勇;;天時、地利、人和——試析趙氏立國智氏敗亡的經(jīng)驗教訓[A];趙國歷史文化論叢[C];1987年
8 江建;何建萍;謝四海;余夏紅;;蟻鼻錢新探[A];湖北錢幣?偟谒钠赱C];2005年
9 翟玉莘;;淺談楚貨幣體系中的“■”字銅幣[A];湖北錢幣?偟谒钠赱C];2005年
10 方小玉;;從秦漢貨幣統(tǒng)一看楚稱金衰亡過程[A];湖北錢幣?偟谒钠赱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利;律簡身份法考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潔;上海市郊公辦學校學生來源的多樣性對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7 別道玉;《國語》與先秦文化精神[D];南開大學;2010年
8 范江濤;駁雜與務實:《抱樸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開大學;2010年
9 王偉;《呂氏春秋》體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艷麗;河北出土商周青銅禮器、雜器銘文輯證[D];河北大學;2009年
2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國;試論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美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魯京京;古史辨派對《史記》中先秦史料評判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zhuǎn)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英娜;《淮南子》“道”論及其文藝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方祥勇;中國古代象喻批評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岳亞莉;豫北地區(qū)戰(zhàn)國墓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9 楊曉靜;兩京地區(qū)新莽墓葬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10 王經(jīng)芹;中西義利觀及其對外交政策影響的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久昌;虢國車馬坑葬初探[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2 安路;東胡族系的覆面葬俗及相關問題[J];北方文物;1985年01期
3 蓋山林;契丹面具功能的新認識[J];北方文物;1995年01期
4 邱國彬;內(nèi)蒙古敖漢旗大哈巴齊拉墓地調(diào)查[J];北方文物;1996年03期
5 井中偉;我國史前祭祀遺跡初探[J];北方文物;2002年02期
6 郭淑云;北方喪葬面具與薩滿教靈魂觀念[J];北方文物;2005年01期
7 張軍;;契丹覆面、毀器、焚物葬俗小議[J];北方文物;2005年04期
8 滕銘予;張亮;;玉皇廟文化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J];北方文物;2011年04期
9 丁義珍,劉鳳桂;江蘇沿海原始墓地紅陶缽蓋頭葬俗初探——兼談頭向朝東的仰身直肢葬的含義[J];東南文化;1988年02期
10 ;江蘇沭陽萬北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發(fā)掘簡報[J];東南文化;199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袁靖;;中國古代家馬的研究[A];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祝賀石興邦先生考古半世紀暨八秩華誕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田亞岐 王顥 景宏偉 劉陽陽 劉思哲;[N];中國文物報;2004年
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N];中國文物報;2009年
3 陜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田亞岐 耿慶剛 袁文君;[N];中國文物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張應橋;河南地區(qū)西周墓葬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2 李秋豐;論先秦時期的巫術與教育[D];吉林大學;2008年
3 謝堯亭;晉南地區(qū)西周墓葬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宇;新鄭鄭國祭祀遺址相關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李成;東周時期葬用馬車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員雪梅;三門峽市虢國墓地出土玉器考釋[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3年
4 胡進駐;東周鄭韓墓葬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5 劉允東;先秦車馬殉葬制度初步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6 田有錢;秦“公墓”制度研究[D];西北大學;2005年
7 佘一兵;試論我國古代的喪葬玉[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8 王志;中國史前至商周時期人面崇拜之初探[D];山東大學;2007年
9 莊家銘;試論東周時期內(nèi)蒙古地區(qū)北方系青銅文化墓葬殉牲習俗[D];吉林大學;2007年
10 陳欽龍;鄭韓故城考古發(fā)現(xiàn)與初步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豐;良渚織機的復原[J];東南文化;1992年02期
2 ;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 M2001發(fā)掘簡報[J];華夏考古;1992年03期
3 ;三門峽市機械廠車馬坑的發(fā)掘[J];華夏考古;1993年04期
4 許永生;;從虢國墓地考古新發(fā)現(xiàn)談虢國歷史概況[J];華夏考古;1993年04期
5 胡小龍;;淺談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車馬坑[J];華夏考古;1993年04期
6 寧會振;上村嶺虢國墓地時代芻議[J];華夏考古;2000年03期
7 楊權喜;;襄陽山灣出土的鄀國和鄧國銅器[J];江漢考古;1983年01期
8 ;襄陽蔡坡戰(zhàn)國墓發(fā)掘報告[J];江漢考古;1985年01期
9 楊權喜;江漢地區(qū)的鬲與楚式鬲[J];江漢考古;2001年01期
10 李仰松;;佤族的葬俗對研究我國遠古人類葬俗的一些啟發(fā)[J];考古;1961年07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雙印;千年塵封迷霧重重 一朝面世石破天驚——《虢寶擷英——虢國墓地出土文物精華展》側(cè)記[J];中原文物;2003年02期
2 李久昌;虢國墓地墓葬制度述論[J];考古與文物;2003年06期
3 李久昌;虢國墓地車馬坑出土的車及其相關問題[J];中原文物;2005年04期
4 寧會振;上村嶺虢國墓地時代芻議[J];華夏考古;2000年03期
5 張彥修;上村嶺虢國墓地鐵器的歷史考察[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6 郭珂;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玉器藝術淺識[J];美術觀察;2004年08期
7 張娟;;淺析虢國女貴族墓出土的玉器[J];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8 許海星;從虢國墓地出土玉器談西周葬玉的使用特征[J];中原文物;2005年03期
9 張娟;常軍;;略論三門峽虢國墓地車馬坑中的車[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年23期
10 李清麗;楊峰濤;;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館藏“虢姜”組器[J];文博;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三文;[N];中國文物報;2001年
2 姚江波;[N];中國文物報;2001年
3 姚江波;[N];市場報;2002年
4 ;[N];中國商報;2000年
5 呂濟民;[N];中國文物報;2000年
6 記者 王建明;[N];光明日報;2003年
7 成春到;[N];中國商報;2002年
8 ;[N];中國文化報;2001年
9 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王治國;[N];中國旅游報;2011年
10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館長 王治國;[N];中國旅游報;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程曉丹;虢國墓地喪葬制度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2 員雪梅;三門峽市虢國墓地出土玉器考釋[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3年
3 代安樂;博物館資源的旅游開發(fā)研究[D];天津商業(yè)大學;2012年
4 孫海寧;應國墓地喪葬制度研究[D];河南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應國墓地喪葬制度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64468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kgx/164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