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耆夜詩經(jīng)_《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清華簡《耆夜》整理與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天津師范大學》 2012年
清華簡《耆夜》整理與研究
郝貝欽
【摘要】:2008年7月,清華大學入藏了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戰(zhàn)國竹簡,其內容多為經(jīng)、史一類的典籍,大多在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先秦竹簡中是從未見到過的,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耆夜》是清華大學收藏的這批竹簡中的一篇,該篇主要記載的是武王八年征伐耆(黎)國大勝歸來后,在文王太室舉行“飲至”之禮,并飲酒賦詩的事情。 本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我們主要對該篇字詞進行重新考釋,在整理者的基礎上,綜合各家之說,并結合自己的見解整理出新的釋文,并對一些疑難字詞進行重點討論,以求正確理解文意。第二部分我們重點討論本篇的創(chuàng)作年代。首先我們將《耆夜》的用詞與甲骨文、金文、竹簡文字等已經(jīng)確定年代的出土文字進行比較研究,從而確定《耆夜》用詞的大致出現(xiàn)年代。其次,我們將《耆夜》所引古詩用詞與傳世的《詩經(jīng)》進行比較研究,通過《詩經(jīng)》的創(chuàng)作年代從而確定《耆夜》的大致時代。此外,我們還通過研究中國韻文的發(fā)展史來研究《耆夜》的用韻情況,從而確定其創(chuàng)作時代。通過以上三方面的研究,我們大致可以確定《耆夜》寫成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前期這一段時間。第三部分我們將探討歷史上一直爭論不休的“西伯戡黎”的問題。我們根據(jù)《耆夜》關于“勘耆(黎)”的記載,以及《尚書》、《史記》等傳世文獻對于“西伯戡黎”的記載,并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求重新解讀“西伯戡黎”這個問題。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在商周曾先后存在三個“黎”,第一個是殷商的諸侯國,在今山西長治西南;第二個是周武王伐紂之后又在今山西黎城附近封了畢公高之后,而建立的周代的黎國;第三個就是春秋時期黎侯被狄人驅逐,黎侯在衛(wèi)國的寓居地,即“黎陽”,在今河南的?h境內。第一個黎國,也就是殷商的諸侯國,正是《尚書·西伯戡黎》和清華簡《耆夜》所記載的被西伯戡滅之黎國,而“西伯戡黎”的“西伯”應是周武王。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K877.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民鎮(zhèn);江林昌;;“西伯戡黎”新證——從清華簡《耆夜》看周人伐黎的史事[J];東岳論叢;2011年10期
2 李學勤;■簋銘文考釋[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年01期
3 陳劍;說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丁”——附:釋“速”[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04期
4 裘燮君;;先秦文獻中連詞“而”的歷時分布特征(上)——先秦文獻連詞“而”語法功能的系列研究之二[J];河池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5 曹建國;;論清華簡中的《蟋蟀》[J];江漢考古;2011年02期
6 孫海波;;卜辭文字小記[J];考古;1935年02期
7 譚戒甫;;西周《■鼎銘》研究[J];考古;1963年12期
8 郭沫若;;《■敖簋銘》考釋[J];考古;1973年02期
9 郭沫若;;者(氵刀)鐘銘考釋[J];考古學報;1958年01期
10 李學勤;李零;;平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干問題[J];考古學報;1979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穎;;“雙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齋志異》和子弟書“志目”為例[J];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
2 孫其香;;古老與現(xiàn)代的合奏——從《聊齋俚曲·窮漢詞》中的疊音詞談起[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3 孫啟榮;“大叔完聚”之“完、聚”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4期
4 郭齊勇;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的心術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5期
5 權光鎬;從郭店簡本《老子》看“絕仁棄義”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6 夏當英;孔子道德本位的社會秩序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7 王謀寅;;對中國成文法起源問題的思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8 劉信芳;;古文字歧讀釋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9 樊俊利;;試論鄭珍《說文逸字》的貢獻[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10 張振謙;;齊系陶文考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洪伯;;秦漢“稗官”考 秦漢基層機構的組織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孫齊;;《五岳真形圖》的成立——以南岳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陶興華;;西周厲、宣之際的“共和”與“共和行政”[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4 楊志文;謝作詩;;無悲劇的公地制度——對哈丁模型的擴展及其驗證[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5 宋娟;木齋;;從記錄功能和敘事手法看《詩經(jīng)》的散文性[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6 高方;;從莊姜之嫁看春秋婚姻文化[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孫秋霞;;藝術類博物館與青少年美育[A];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北京博物館學會第五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8 李志宏;;60年來美學基本原理的研究與科學化闡釋——認知美學概述[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夏慧茹;;《說文解字》與中醫(yī)基礎理論[A];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周懷宇;曹懷鋒;;論《管子·地員》篇生態(tài)學價值及其現(xiàn)代意義(論文提綱)[A];管子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會第四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呂利;律簡身份法考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黃宗羲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轉型[D];西北大學;2010年
4 劉艷清;清代“六書”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廖文婕;我國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系統(tǒng)結構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7 盧建平;基于拓撲學和統(tǒng)計學的無字庫漢字智能造字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8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曹芳宇;唐五代量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王偉;《呂氏春秋》體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艷麗;河北出土商周青銅禮器、雜器銘文輯證[D];河北大學;2009年
2 郭偉婷;吳潛任官慶元府時期詞作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秋利;《醒世姻緣傳》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金鑫;王充《論衡》與東漢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淑文;《尚書》德治思想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高世江;論兩漢士人風貌及文學精神的嬗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宋利娜;先秦儒家農(nóng)業(yè)觀探析[D];鄭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裘錫圭;戰(zhàn)國貨幣考(十二篇)[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02期
2 劉成群;;清華簡《(旨阝)夜》與尊隆文、武、周公——兼論戰(zhàn)國楚地之《詩》學[J];東岳論叢;2010年06期
3 李學勤;■簋銘文考釋[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年01期
4 張林川,周春健;《左傳》引《詩》范圍的界定[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5 陳偉;郭店楚簡別釋[J];江漢考古;1998年04期
6 曹建國,張玖青;孔子論“智”與上博《詩論》簡以“智”論詩[J];江漢考古;2004年02期
7 譚戒甫;;西周《■鼎銘》研究[J];考古;1963年12期
8 劉一曼;郭鵬;;1991年安陽花園莊東地、南地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3年06期
9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四)[J];考古學報;1956年02期
10 李學勤;;帝乙時代的非王卜辭[J];考古學報;1958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賈秀英;從《詩經(jīng)》看我國古代婦女的命運[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1981年04期
2 金戈;《詩經(jīng)》的亙古生命與藝術[J];杭州商學院學報;1993年04期
3 郭丹;《詩經(jīng)》戀歌與原始宗教信仰[J];江淮論壇;1993年03期
4 許廷桂;《詩經(jīng)》不勞孔子“補缺”[J];重慶師院學報;1995年01期
5 張曉光;論《詩經(jīng)》中的直覺藝術[J];長白學刊;1996年02期
6 孫淑霞;從《詩經(jīng)》的感情因素看情感與詩歌之關系[J];棗莊師范?茖W校學報;1996年04期
7 謝春燕!96(2)班;《詩經(jīng)》中“采草”的習俗[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8 盧靜;《詩經(jīng)》中女性的婚戀觀[J];中國韻文學刊;2003年02期
9 陳春保,高金生;《詩經(jīng)》——地域文化的淵明之光[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10 陸華;《詩經(jīng)》服飾二題——“帨”、“縭”解頤[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永林;;詩化的法制——《詩經(jīng)》與漢代法制的關系研究[A];當代法學論壇(二○○九年第2輯)[C];2009年
2 王建堂;;《詩經(jīng)》與三晉文化[A];三晉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C];1998年
3 潘嘯龍;;《詩經(jīng)》抒情人稱研究[A];2003年安徽省文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4 尹家琦;;《詩經(jīng)》中的建筑價值解讀[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年
5 宋娟;木齋;;從記錄功能和敘事手法看《詩經(jīng)》的散文性[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6 黃維華;;“谷”與《詩經(jīng)》中三首女性悲怨詩[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7 王同勛;;《詩經(jīng)》經(jīng)濟思想發(fā)微[A];集雨窖文叢——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文集[C];2000年
8 任翌;;得體的修辭內涵與《詩經(jīng)》“溫柔敦厚”的傳統(tǒng)[A];得體修辭學研究[C];1999年
9 王以憲;;論《詩經(jīng)》的幽默藝術[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10 黃斐;;《詩經(jīng)》重言構詞韻律淺探[A];語言學新思維[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張孺海 特約記者 馬獻倫 通訊員 周玉潔 陳竹;[N];湖北日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雷新;[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3 徐在國 安徽大學中文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李凌;[N];社會科學報;2009年
5 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戴從喜;[N];社會科學報;2005年
6 何晉;[N];中華讀書報;2003年
7 胡新生 徐祖明;[N];中國藝術報;2011年
8 董智永;[N];經(jīng)濟參考報;2004年
9 楊義;[N];人民日報;2010年
10 忽忽;[N];中國文化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雪萍;隋與唐前期《詩經(jīng)》文獻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2 孫秀華;《詩經(jīng)》采集文化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3 袁靖;龐德《詩經(jīng)》譯本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4 孫世洋;上古“詩”的原型確立、范疇拓展與《詩經(jīng)》的形成源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孫興義;清代《詩經(jīng)》闡釋的詩學問題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6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汪祚民;《詩經(jīng)》文學闡釋史(先秦—隋唐)[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8 江林;《詩經(jīng)》與宗周禮樂文明[D];浙江大學;2004年
9 郭錦玲;意蘊不同的經(jīng)典[D];暨南大學;2001年
10 章原;古史辨《詩經(jīng)》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郝貝欽;清華簡《耆夜》整理與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2 董雪靜;《詩經(jīng)》男女春秋盛會與周代禮俗[D];河北大學;2003年
3 彭佳佳;《詩經(jīng)》中的生命文化原型及其美學精神[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4 谷小溪;康熙時期《詩經(jīng)》文獻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zhí)K羅;《詩經(jīng)》燕饗詩與周代禮樂文化的構建[D];暨南大學;2010年
6 徐雁;《詩經(jīng)》中形容詞同義詞的類別和多組同義詞的意義關系[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7 楊音;《詩經(jīng)》文學研究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D];北京大學;2010年
8 李小軍;《詩經(jīng)》變換句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9 李健;朱熹《詩經(jīng)》詮釋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10 江山麗;《詩經(jīng)》及其注疏若干語法現(xiàn)象比較[D];吉首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清華簡《耆夜》整理與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39240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kgx/139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