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步態(tài)滑跌過程中的下肢表面肌電特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人體步態(tài)滑跌過程中的下肢表面肌電特性研究 出處:《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報》2017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通過分析在意外滑移恢復和跌倒兩種情況下人體髖、膝、踝3個關節(jié)不同肌肉群肌電信號的反應差異,研究髖、膝和踝3個關節(jié)運動對滑后恢復平衡的作用。試驗招募10名年輕的健康受試者,要求其沿著指定的直線步道行走,并使其在行走過程中發(fā)生意外滑移。通過分析所測得的肌電信號,得出不同肌肉群的肌肉激活延遲時間、肌電信號峰值、到達峰值時間、協(xié)同收縮率等參數。研究結果顯示,恢復平衡和跌倒之間肌肉激活延遲時間并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股內側肌的肌電峰值分別為70.2±9.8和89.0±12.7,有顯著性差異(P0.05),脛骨前肌和半腱肌的距峰時間有顯著性差異,P值分別為0.038、0.030(P0.05),股二頭肌距峰時間無顯著性差異(P=0.0620.05)。上述結果表明,在人體發(fā)生意外滑移后,對重新恢復人體平衡起作用的下肢關節(jié)肌肉激活時刻差別不大,但針對不同的關節(jié)運動,其肌肉伸縮程度以及肌肉做功不盡相同。根據肌肉所屬關節(jié)及實驗數據可知:增大踝關節(jié)背屈運動、膝關節(jié)屈曲運動和髖關節(jié)的伸展運動,對滑移后的平衡恢復作用顯著。研究結果可以更好地揭示人體步態(tài)滑跌行為的內在機理,為各工作場所建立防滑策略提供有效的準則。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of EMG signals in the three joints of human hip, knee and ankl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ccidental slip recovery and fall, the hip was studied. The effects of knee and ankle joint exercise on balance recovery after sliding. Ten young healthy subjects were recruited and asked to walk along a designated straight track. By analyzing the measured EMG signals, the delay time of muscle activation, the peak value of EMG signal and the time of reaching the peak value of EMG signal of different muscle groups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layed time of muscle activation between rebalancing and falling down (P 0.05). The peak value of myoelectric activity in medial femoral muscle was 70.2 鹵9.8 and 89.0 鹵12.7respectively,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ance between anterior tibial muscle and semitendinosus muscle (P0.05),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ance between anterior tibial muscle and semitendinosus muscle. P values were 0.038, 0.030 and P0.05,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iceps femoris and the peak time.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iceps femoris and the peak time.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n accidental slip in the human body. The activation time of lower extremity joint muscle which can restore the balance of human body is not different, but it is aimed at different joint movement.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the joint and experiment, we can know: increase ankle flexion, knee flexion and hip extension. The results can better reveal the inherent mechanism of human gait slip behavior and provide effective criteria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ti-slip strategies in various workplaces.
【作者單位】: 天津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天津市輕工與食品工程機械裝備集成設計與在線監(jiān)控重點實驗室;
【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16JCZDJC35900,14ZCZDSY00010) 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20131208110005)
【分類號】:R741.044;TN911.6
【正文快照】: 引言目前,導致人體步態(tài)失穩(wěn)最常見的外界干擾是地面濕滑[1],由于步道濕滑而引起的跌倒是職業(yè)環(huán)境中比較嚴重的安全問題之一[2]。有文獻指出,滑跌是工業(yè)生產過程中的主要意外事故,占職業(yè)意外傷害的一半左右[3]。而在社會生活中滑跌造成的損傷也占到家庭事故的20%,公共場所事故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門洪學;張國棟;吳其常;卞傳華;李曉光;;靴式步態(tài)系統(tǒng)的研制與206名正常青年人步態(tài)分析[J];小兒麻痹研究;1990年02期
2 ;《臨床實用步態(tài)分析學》[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1993年06期
3 ;新書介紹——臨床實用步態(tài)分析學[J];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1993年04期
4 ;98篇有關步態(tài)分析的文獻信息(續(xù)前)(英文)[J];國外醫(yī)學(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分冊);1998年04期
5 張福金;臨床步態(tài)分析[J];國外醫(yī)學(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分冊);1999年03期
6 張瑞紅,王人成,金德聞,張濟川;不同路況下的人體步態(tài)微機檢測[J];現代康復;2000年05期
7 吳文;異常步態(tài)模仿演示在步態(tài)分析教學中的價值[J];中國康復;2001年01期
8 宋蘭欣;步態(tài)分析在神經系統(tǒng)疾病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5年29期
9 孫嘉利;唐丹;鐘世鎮(zhèn);;三維步態(tài)分析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年05期
10 鐘紅剛;徐社教;王萱;王德龍;王永志;張萬強;董;;;正常人自然行走負重步態(tài)遙測分析[J];中國骨傷;2007年S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麗艷;高艷鳳;王振玲;;偏癱病人的步態(tài)分析[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三次康復治療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2年
2 王連成;許世波;;步態(tài)分析測試在老年人跌到風險評估中的應用[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運動療法分會第十一屆全國康復學術大會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3 岳雨珊;俞君;朱毅;;三維步態(tài)分析的研究進展及其局限性[A];首屆全國腦外傷治療與康復學術大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4 朱波;王志彬;;步態(tài)分析方法在臨床治療與康復中的應用[A];第11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5 曾仁迪;陳德請;李世文;;紅外光技術于步態(tài)分析上的應用[A];2005年海峽兩岸三地無線科技學術會論文集[C];2005年
6 程梟;;常見中樞性運動控制障礙異常步態(tài)的分析與訓練[A];2013浙江省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學術年會暨第八屆浙江省康復醫(yī)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3年
7 黃燕平;范昕;;談步態(tài)分析[A];第12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匯編[C];2008年
8 侯來永;謝欲曉;孫啟良;;偏癱患者異常步態(tài)的矯正訓練[A];第四屆全國康復治療學術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9 趙國如;任露泉;田麗梅;;人體步態(tài)信息測量方法及其工程應用前景探討[A];農業(yè)機械化與新農村建設——中國農業(yè)機械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10 李巖;顧旭東;姚云海;吳華;李輝;王偉;;骨盆強化訓練對偏癱患者步態(tài)的影響[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腦血管病專業(yè)委員會換屆暨第十五次全國腦血管病康復學術年會、湖南省康復醫(yī)學會神經康復專業(yè)委員會2012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楊力勇 吳玉璽;神經疾病步態(tài)分析技術獲突破[N];健康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世兵;基于遷移行為、食性分析的貂熊冬季生境利用和評價[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5年
2 韓云峰;楔形平面及鞋墊對直立及步態(tài)中下肢生物力學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2016年
3 蘇海龍;步態(tài)失穩(wěn)行為機理及其綜合評價性態(tài)指標研究[D];天津大學;2013年
4 趙凌燕;人體步態(tài)模型實驗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8年
5 余聯慶;仿馬四足機器人機構分析與步態(tài)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6 馬勤勇;基于步態(tài)的身份識別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7 鄒曉峰;士兵在負重行軍時步態(tài)的生物力學特征[D];北京體育大學;2010年
8 姚志明;基于步態(tài)觸覺信息的身份識別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9 李軼;基于步態(tài)與人臉融合的遠距離身份識別關鍵技術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10 徐俊紅;基于步態(tài)的身份識別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爽宇;四足仿生機器人步態(tài)控制與切換策略分析[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2 季冉;基于慣性傳感器的步態(tài)測量方法研究與實現[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3 宋佃成;異構雙腿行走機器人步態(tài)對稱性與步態(tài)模式研究[D];東北大學;2013年
4 韓洋;基于三維步態(tài)系統(tǒng)分析中醫(yī)療法對痙攣型腦癱患兒康復療效的臨床研究[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5 許洲;定量步態(tài)分析儀的設計與實現[D];重慶大學;2015年
6 劉亞平;7~12歲兒童步態(tài)動作發(fā)展特征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年
7 李慧敏;基于機器視覺的步態(tài)模式識別與步態(tài)對稱性研究[D];東北大學;2014年
8 顧琳燕;基于步態(tài)分析的運動康復評價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9 余俊飛;基于人體腳部靜電的膝關節(jié)受限步態(tài)分析與分類識別[D];北京理工大學;2016年
10 茍歡;下肢外骨骼機器人步態(tài)檢測系統(tǒng)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400845
本文鏈接:http://lk138.cn/linchuangyixuelunwen/1400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