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地區(qū)輸血傳播登革病毒風險研究
本文關鍵詞:廣州地區(qū)輸血傳播登革病毒風險研究 出處:《廣東醫(yī)學》2017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評估登革熱疫情爆發(fā)期間登革病毒(DENV)在廣州地區(qū)輸血傳播的風險以及對血液安全的影響。方法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在廣州地區(qū)參加獻血的無償獻血者4 000名,檢測其血清中DENV IgM抗體以及IgM結果陽性者進一步檢測DENV RNA,并對他們的性別和年齡特征進行分析。結果檢出DENV IgM抗體陽性標本131份,陽性率為3.28%。其中男82例,女49例,陽性率分別為3.11%、3.58%,不同性別間陽性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醊2=0.63,P=0.43);18~20歲、21~30歲、31~40歲、41~50歲以及51~60歲年齡組抗DENV IgM抗體陽性率分別為2.68%、3.85%、3.27%、2.79%和3.38%,年齡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醊2=3.07,P=0.55)。131例DENV IgM陽性獻血者中檢出DENV RNA陽性2例,陽性率為0.05%,DENV-1型和DENV-2型各1例。結論在DENV流行期間,廣州地區(qū)獻血人群中通過輸血傳播DENV存在一定的風險,通過輸血傳播病原體的風險應當引起重視。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dengue virus (DENVV) during dengue fever outbreak. The risk of blood transfusion transmiss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blood safety in Guangzhou area. Methods A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 4 000 blood donors who participated in blood donation in Guangzhou area. The DENV IgM antibody in the serum and the positive result of IgM in the serum of the patients were further detected for DENV RNA. Their sex and age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Results 131 DENV IgM antibody positive specimens were detected, the positive rate was 3.28.The positive rate was 82 males and 49 females. The positive rates were 3.11% and 3.58%,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rates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P < 0.43). The positive rates of anti DENV IgM antibody were 2.68% and 3.85% respectively in the age group of 1820 years old, 30 years old and 30 years old, 40 years old, 41 years old and 50 years old and 51 years old, 60 years old, respectively, and the positive rates of anti DENV IgM antibody were 2.68% and 3.85%, respectively. 3.27% 2.79% and 3.38%,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age groups (2 / 3. 07). The positive rate of DENV RNA was 0.05% in 2 out of 0.05% DENV IgM positive blood donors. Conclus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DENV epidemic, there is a certain risk of transmission of DENV by blood transfusion among blood donors in Guangzhou. The risk of transmission of pathogens through blood transfusion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作者單位】: 廣州血液中心體檢采血部;廣州血液中心臨床輸血研究所;廣州血液中心貯血發(fā)血部;廣州血液中心質量控制部;
【基金】:廣東省醫(yī)學科研基金立項項目(編號:B2015041) 廣州市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科技一般引導項目(編號:20161A010072)
【分類號】:R457.1;R512.8
【正文快照】: 血液安全已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列為全球衛(wèi)生重點工作之一,世界各國對保障血液安全工作都十分重視,特別是很多國家根據(jù)不同病毒的流行情況將不同的病原體列入獻血者的篩查范圍,如西尼羅病毒(West Nile virus,WNV)和人類T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HTLV)。據(jù)WHO估算,全球100多個國家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衛(wèi);曹虹;張文炳;;登革病毒分子進化研究進展[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6年06期
2 吳蓉;;快速一步逆轉錄-多聚酶鏈反應法分型登革病毒[J];國外醫(yī)學(微生物學分冊);1996年03期
3 方美玉,林立輝;登革病毒的研究進展[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0年02期
4 趙衛(wèi),楊佩英;登革病毒的系統(tǒng)發(fā)生樹[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00年01期
5 胡志君,楊佩英;登革病毒的感染及復制研究進展[J];軍事醫(yī)學科學院院刊;2001年01期
6 戎霞;蚊媒體內(nèi)登革病毒的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熱帶醫(yī)學雜志;2001年02期
7 李雪蓮,武峰,王瑩;登革病毒組織培養(yǎng)技術[J];河南醫(yī)學研究;2002年03期
8 周德山,安靜,王嘉麗;登革病毒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傳播機制的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9 安靜,周德山,張俊磊;經(jīng)腦感染后登革病毒在小鼠脊髓分布特點的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10 舒莉萍;;蚊媒介在登革病毒感染中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微生物學分冊);2003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新偉;蔣力云;羅雷;何麗娟;李向忠;伍業(yè)健;;廣州市2002-2004年登革病毒E基因序列分析[A];2006中國微生物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2 劉偉;周永兵;左麗;;貴州獨山、興義兩地人群登革病毒感染情況的調(diào)查[A];中國免疫學會第五屆全國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06年
3 曹虹;溫揚明;鄒辰;;人單克隆抗體技術用于構建登革病毒全長抗體庫[A];新發(fā)傳染病研究熱點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4 趙衛(wèi);李玉靜;曹虹;;登革病毒感染模型研究進展及在中醫(yī)上的應用[A];新發(fā)和再發(fā)傳染病防治熱點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邵焰;江麗芳;;登革病毒的分子進化和流行趨勢[A];全國生物防治暨第八屆殺蟲微生物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6 李潔瓊;高娜;范東瀛;陳輝;吳娜;王娟;安靜;;日本腦炎病毒疫苗交叉保護登革病毒感染的機理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中青年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7 李玉華;;登革病毒及登革熱疫苗研究進展[A];2012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二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2年
8 陳文捷;潘宇;左麗;;登革病毒感染免疫機制的初步研究[A];中國免疫學會第四屆學術大會會議議程及論文摘要集[C];2002年
9 董言德;趙彤言;謝超;魯亮;宋鋒林;楊發(fā)清;路寶麟;;致倦庫蚊傳播登革病毒可能性的實驗研究[A];中國動物學會第六屆全國青年寄生蟲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10 李潔瓊;高娜;范東瀛;陳輝;吳娜;王娟;安靜;;日本腦炎病毒疫苗交叉保護登革病毒感染的機理研究[A];新發(fā)和再發(fā)傳染病防治熱點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小漁;登革病毒[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2 主任醫(yī)師 王有國;未雨綢繆 防范蚊傳染病[N];大眾衛(wèi)生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靜;登革病毒包膜蛋白EDⅢ抗體中和活性與增強活性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高博;天然產(chǎn)物對登革病毒抑制作用研究[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5年
3 杭小同;登革病毒感染診斷方法的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0年
4 肖維威;登革病毒檢測基因芯片的研制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4年
5 張志珊;1-4型登革病毒外膜蛋白基因DⅢ區(qū)的表達及其在血清學診斷和免疫保護方面的應用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07年
6 田衍平;還原型谷胱甘肽在登革病毒增殖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0年
7 姬廣輝;無感染增強的廣譜抗登革病毒中和抗體的構建及機制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1年
8 朱武洋;衣殼蛋白基因突變對登革病毒生物學性質的影響[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6年
9 曹政;登革病毒空殼疫苗研制及病毒空殼制備關鍵技術[D];重慶大學;2014年
10 涂增;蟲媒登革病毒(Mosquito-borne dengue viruses)基因組進化與分子診斷的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多;Ⅰ-Ⅳ型登革病毒非結構蛋白NS1通用型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及NS1抗原檢測ELISA方法的建立[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5年
2 王娟娟;哺乳動物上皮細胞中鞘糖脂在登革病毒感染中的作用[D];蘇州大學;2015年
3 余芳芳;基底剛度對登革病毒2型感染人原代臍靜脈內(nèi)皮細胞影響的初步研究[D];貴陽醫(yī)學院;2015年
4 王裴;FcγRⅡb抑制登革病毒prM抗體引起的抗體依賴增強作用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易海粟;登革病毒包膜EDⅢ蛋白中和抗體結合表位篩選與鑒定[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6 李廣豪;Dead-box RNA解旋酶DDX25和DDX3X在登革病毒感染中的作用[D];蘇州大學;2015年
7 馬珍元;2014年深圳市1型登革病毒流行株的分子溯源及全基因組序列分析[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6年
8 李小波;登革病毒感染誘導A549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產(chǎn)生G3BP1顆粒[D];中山大學;2016年
9 潘京;蚊蟲細胞與蚊蟲組織中登革病毒受體分子篩選與鑒定[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年
10 黃艷芬;登革病毒包膜蛋白Ⅲ區(qū)單抗中和作用與作用機制研究以及登革病毒初次感染患者血清中和抗體反應分析[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388898
本文鏈接:http://lk138.cn/linchuangyixuelunwen/1388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