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區(qū)黑潮季節(jié)變異及其動力機制的數(shù)值研究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翟麗,方國洪,王凱;南海風生正壓環(huán)流動力機制的數(shù)值研究[J];海洋與湖沼;2004年04期
2 趙偉;侯一筠;樂肯堂;李明悝;齊鵬;;呂宋海峽水交換季節(jié)變化的數(shù)值研究[J];海洋與湖沼;2007年06期
3 魏澤勛,方國洪,何宜軍,崔秉昊,方越;南海海面高度和輸運流函數(shù):全球變網(wǎng)格模式結(jié)果[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2年12期
4 劉秦玉,劉倬騰,鄭世培,徐啟春,李薇;黑潮在呂宋海峽的形變及動力機制[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96年04期
5 仇德忠,楊天鴻,郭忠信;夏季南海北部一支向西流動的海流[J];熱帶海洋;1984年04期
6 趙保仁,方國洪;東海主要水道的流量估算[J];海洋學報(中文版);1991年02期
7 史峰巖,朱首賢,朱建榮,丁平興;杭州灣、長江口余流及其物質(zhì)輸運作用的模擬研究 Ⅰ.杭州灣、長江口三維聯(lián)合模型[J];海洋學報(中文版);2000年05期
8 蘇紀蘭;南海環(huán)流動力機制研究綜述[J];海洋學報(中文版);2005年06期
9 李立,伍伯瑜;黑潮的南海流套?——南海東北部環(huán)流結(jié)構(gòu)探討[J];臺灣海峽;1989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Response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to Eddies in the Luzon Strait[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0年03期
2 詹華平,潘玉球,許建平;1998年4~7月南海環(huán)流結(jié)構(gòu)及其演變特點的初步分析[J];東海海洋;1999年04期
3 許建平;南海東北部冬季表面環(huán)流的衛(wèi)星紅外遙感觀測研究[J];東海海洋;2001年04期
4 何映暉;蔡樹群;王盛安;;北赤道流分叉點及南海北部環(huán)流的研究進展[J];海洋學研究;2009年03期
5 陳建芳;李宏亮;金海燕;陳法錦;M G WIESNER;鄭連福;;南海若干古生產(chǎn)力替代指標探討[J];海洋學研究;2010年01期
6 王桂華,李榮鳳,閆長香;Advances in Studying Oceanic Circulation from Hydrographic Data with Applicat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6期
7 董丹鵬;周偉東;楊陽;杜巖;;On Outflow Passag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0年01期
8 向榮;陳木宏;張?zhí)m蘭;陸鈞;陳忠;古森昌;;南海北部秋季活體浮游有孔蟲的組成與分布[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9 詹金剛;王勇;程永壽;;中國近海海平面變化特征分析[J];地球物理學報;2009年07期
10 李榮鳳,王文質(zhì),黃企洲;南海夏季海流的數(shù)值模擬[J];大氣科學;1994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春濤;多傳感器衛(wèi)星數(shù)據(jù)黑潮變異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宋軍;水交換模型的理論方法及應用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劉娜;東中國海熱通量及熱收支變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郝鏘;中國近海葉綠素和初級生產(chǎn)力的時空分布特征和環(huán)境調(diào)控機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翟紅昌;基于HPLC技術的南海北部浮游植物色素與群落結(jié)構(gòu)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劉洋;南海次表層、中層水團結(jié)構(gòu)及其運動學特征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陳更新;南海中尺度渦的時空特征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8 呂海濱;南海東北部內(nèi)波的X波段雷達監(jiān)測方法及數(shù)值模擬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9 林軍;長江口外海域浮游植物生態(tài)動力學模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陳昞睿;無結(jié)構(gòu)網(wǎng)格二維河口海洋數(shù)值模式的研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杰;呂宋海峽東側(cè)海區(qū)中尺度渦旋的統(tǒng)計特征及對黑潮平均流的影響初探[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王雪竹;南海中層水、中層環(huán)流及其與西北太平洋中層水交換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方美紅;基于MODIS的南海北部水體葉綠素-a時空特征遙感分析[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1年
4 盧昕暉;臺風過后東;鞚崴娜S數(shù)值模擬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5 沈淇;S坐標下西北太平洋海流、海溫數(shù)值模擬[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耿姍姍;長江口杭州灣海洋動力要素對風場響應的FVCOM模擬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1年
7 連漪;南海季風與海氣界面通量的季節(jié)循環(huán)及其相互聯(lián)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1年
8 楊春輝;南海中層水的年際變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9 韓林生;南海西北陸坡區(qū)不同尺度運動特征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10 王雯;厄爾尼諾—南方濤動海氣振子耦合模型的定性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紀蘭,王衛(wèi);南海域臺灣暖流源地問題[J];東海海洋;1990年03期
2 呂彩霞;;東海J斷面上黑潮表層流速變化的初步分析[J];海洋湖沼通報;1983年01期
3 方越,方國洪,于克俊;ADI BAROTROPIC OCEAN MODEL FOR SIMULATON OF KUROSHIO INTRUSION INTO CHINA SOUTHEASTERN WATERS[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1996年04期
4 管秉賢;;南海暖流——廣東外海一支冬季逆風流動的海流[J];海洋與湖沼;1978年02期
5 管秉賢;東海黑潮變異研究的若干結(jié)果[J];海洋與湖沼;1979年04期
6 管秉賢;南海北部冬季水溫垂直結(jié)構(gòu)的重要特征[J];海洋與湖沼;1981年04期
7 趙士清;長江口潮流的一種數(shù)值模式[J];海洋與湖沼;1985年01期
8 管秉賢;南海北部冬季逆風海流的一些時空分布特征[J];海洋與湖沼;1985年06期
9 曹德明;方國洪;;杭州灣潮汐潮流的數(shù)值計算[J];海洋與湖沼;1986年02期
10 李身鐸,胡輝;杭州灣流場的研究[J];海洋與湖沼;1987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桂華;南海中尺度渦的運動規(guī)律探討[D];中國海洋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寶勤;王丹;陳標;馬福誠;;渤海、黃海、東海冬季環(huán)流的數(shù)值模擬[J];海洋測繪;2007年05期
2 李薇,李立,劉秦玉;呂宋海峽及南海北部海域的水團分析[J];臺灣海峽;1998年02期
3 王鐘桾;;東海對馬暖流水來源的數(shù)值模擬[J];海洋科學進展;1993年02期
4 趙偉;侯一筠;樂肯堂;李明悝;齊鵬;;呂宋海峽水交換季節(jié)變化的數(shù)值研究[J];海洋與湖沼;2007年06期
5 吳吉春;薛禹群;謝春紅;張志輝;;改進特征有限元法求解高度非線性的海水入侵問題[J];計算物理;1996年02期
6 劉寶明;溫珍河;姚伯初;戴春山;;南海西南部地區(qū)油氣運移的數(shù)值模擬[J];南海地質(zhì)研究;1998年00期
7 劉秦玉,楊海軍,李薇,劉倬騰;呂宋海峽緯向海流及質(zhì)量輸送[J];海洋學報(中文版);2000年02期
8 曾曉輝;沈曉鵬;劉洋;吳應湘;;考慮多種非線性因素的張力腿平臺動力響應[J];海洋工程;2006年02期
9 黃君寶;趙鑫;李志永;;南海北部灣臺風浪數(shù)值模擬方法研究[J];水運工程;2008年01期
10 范學平;曾遠;;COHERENS模型的三維潮流及物質(zhì)輸運數(shù)值模擬[J];人民長江;2008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國強;南海北部以及呂宋海峽次級中尺度動力過程數(shù)值模擬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2 王斌;呂宋海峽及南海深層環(huán)流的觀測與數(shù)值模擬研究及機制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3 南峰;臺灣西南部海域流—渦結(jié)構(gòu)及其演變規(guī)律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4 趙偉;呂宋海峽水交換的季節(jié)性變化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5 劉澤;中國近海鋒面時空特征研究及現(xiàn)場觀測分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6 王慶業(yè);熱帶西太平洋環(huán)流動力結(jié)構(gòu)分析與模擬[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7 劉洋;南海次表層、中層水團結(jié)構(gòu)及其運動學特征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陳更新;南海中尺度渦的時空特征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9 賈英來;呂宋海峽黑潮形變的時空分布特征和形成機制[D];青島海洋大學;2002年
10 蘇健;跨陸架鋒水交換的數(shù)值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耿伍;源區(qū)黑潮季節(jié)變異及其動力機制的數(shù)值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郭良波;渤海環(huán)境動力學數(shù)值模擬及環(huán)境容量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3 郝楊;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二甲苯海上泄漏后行為與歸宿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4 王建鋒;遼東灣冬季流冰漂移預報的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8年
5 劉永玲;海浪與風暴潮相互作用對風暴潮影響的數(shù)值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6 程海清;天然氣水合物開采的流動模擬[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7 姚曉萍;基于HAMSOM模式的夏威夷海域M_2內(nèi)潮能通量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8 周慶;海洋平臺管線法蘭冰振失效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9 龔艷君;威海灣污染物擴散數(shù)值模擬與環(huán)境容量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10 曹偉國;東海海洋溫度鋒面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894574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kejilunwen/haiyang/2894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