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夷世界與日本——山鹿素行的地位
【作者單位】: 名古屋大學;徐州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成都某研究所(系保密性機構(gòu));
【分類號】:K31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耀圻 ,吉發(fā)習;內(nèi)蒙古境內(nèi)的元代城址初探[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80年01期
2 黃灼耀;關(guān)于秦史若干問題的辨析[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3 陳德安;董仲舒的哲學和教育思想[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4 文中;《文心雕龍》的主導思想是什么?[J];文藝理論研究;1980年03期
5 黃留珠;試論東漢舉孝廉制度的利弊[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6 劉蔚華;后期墨家的樸素辯證法思想[J];東岳論叢;1980年04期
7 嚴北溟;談“天不變道亦不變”[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6期
8 陳俊民;論中國哲學史的邏輯體系問題[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4期
9 湯志鈞;;批判封建文化 清理儒家經(jīng)學[J];晉陽學刊;1980年03期
10 金景芳;;論老子思想[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樂愛國;;朱熹的科學價值觀及現(xiàn)代意義[A];海峽兩岸論朱熹——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貢獻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5年
2 胡道靜;;朱子對沈括科學學說的鉆研與發(fā)展[A];朱熹與中國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會論文集[C];1988年
3 鄧子美;;學術(shù)史的嘗試之作——論朱熹《伊洛淵源錄》[A];朱熹與中國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會論文集[C];1988年
4 徐學仁;;朱熹與武夷山水[A];朱熹與閩學淵源——“延平四賢”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5 李錦全;;朱熹對儒家思想哲理化的貢獻[A];朱子學新論——紀念朱熹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0年
6 陳正夫;;朱熹對儒學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A];朱子學新論——紀念朱熹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0年
7 孫以楷;;朱熹與道家道教[A];朱子學新論——紀念朱熹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0年
8 蔡茂松;;韓國的朱子學[A];朱子學新論——紀念朱熹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0年
9 高令印;;朱熹與新儒學[A];海峽兩岸論朱熹——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貢獻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5年
10 陳進國;;困惑中的建構(gòu)——“理一分殊”說的形成及形上拓展[A];海峽兩岸論朱熹——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貢獻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佳雁;臺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N];北京日報;2000年
2 清 淑;研究“三曹”的新視角[N];光明日報;2000年
3 李銀安;新文化運動 中國現(xiàn)代文化建設的奠基工程[N];光明日報;2000年
4 張岱年;運用馬克思主義來看待儒學[N];光明日報;2000年
5 ;陳德述認為:孔子思想主要是從社會生活中概括出來的[N];光明日報;2000年
6 高嵐 申荷永;中國文化對西方心理學的影響[N];光明日報;2000年
7 解光宇;徽商的“賈而好儒”[N];光明日報;2000年
8 更生;儒學南傳的五個階段[N];光明日報;2000年
9 記者 盧新寧;中國孔子大學開始籌建[N];人民日報;2000年
10 唐文明;感傷主義護教儒學的終結(jié)[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岳兵;日本近代儒學思想研究(1868-1945)[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徐祥民;法家的法律思想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3 周敏;韓愈詩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4 李凱;儒家元典與中國詩學[D];四川大學;2002年
5 王建軍;元代國子監(jiān)研究[D];暨南大學;2002年
6 賀萬里;鶴鳴九皋[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2年
7 侯文學;淑周楚之豐烈——揚雄作品的文化闡釋[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8 馬曉英;顏鈞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9 王艷秋;戴震重知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柴文華;現(xiàn)代新儒家文化觀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增國;《從太和論議看唐代儒、釋、道思想的整合》[D];曲阜師范大學;2000年
2 武氏紅蓮(VU THI HONG LIEN);從越南的傳統(tǒng)道德思想談孔子思想在越南的傳播與影響[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3 祝良文;張說與初盛唐之交的詩歌[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4 于波;儒學與未來科技[D];云南師范大學;2000年
5 張開榮;從廉想涉的《三代》看中國儒家思想對韓國文化的影響[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6 趙春霞;孫奇逢的實學思想[D];河北大學;2001年
7 謝羽;論杜甫的婦女觀[D];河北大學;2001年
8 劉光育;《中庸》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01年
9 侯峰;傳播與交融[D];云南師范大學;2001年
10 文定旭;立足傳統(tǒng) 融匯中西——郭嵩燾洋務教育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2551278
本文鏈接:http://lk138.cn/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551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