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古代文學論文 >

《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發(fā)布時間:2016-06-16 05:39

  本文關(guān)鍵詞:唐前“物感”說的生成與嬗變,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福建師范大學》 2007年

唐前“物感”說的生成與嬗變

蘭壽春  

【摘要】: 本文采用比較分析的方法,旨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理論中“物感”說的生成與嬗變。筆者認為,對“物感”說的研究應該從自然審美的民族心理研究開始,尤其不能忽略“比興”手法在詩思上觸物起興的重要作用。跳過“比興”這一關(guān)鍵的基礎環(huán)節(jié),那么,物感理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空中樓閣。“物感”說經(jīng)由《禮記·樂記》提出后,人們對“物感”理論的認識不斷深入,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抒情詠物的作品大量涌現(xiàn),陸機的《文賦》、劉勰的《文心雕龍》、鐘嶸的《詩品》等都對“物感”說進行了富于創(chuàng)見的闡釋!拔锔小崩碚摬皇仟毩l(fā)展的,它與同時代發(fā)展著的其他文論有互相聯(lián)系、相互啟發(fā)、互為補充的作用,它們共同豐富、發(fā)展著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的認識論基礎是主客分離,導致了“摹仿”說、移情說、“異質(zhì)同構(gòu)”說中心物關(guān)系分離、對立的態(tài)度,形成重理性、重邏輯、重實證的特色,與中國文論重直覺、重感性、重思辨的風格大異其趣。西方的“異質(zhì)同構(gòu)”說采用現(xiàn)代心理學來研究文學審美中的心物關(guān)系,為心物關(guān)系作出了更為科學而具有說服力的解釋,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宏觀的認識和把握“物感”說的生成與嬗變,有助于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文論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同時吸收外國文論的有益成分及其最新成果,使中國文論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關(guān)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I206.2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10
  • 第一章 物感理論的生成10-20
  • 一、自然審美的民族心理積淀10-12
  • 二、興,自然審美的重大飛躍12-14
  • 三、“君子比德”說—儒家山水自然觀14-17
  • 四、興與物感理論生成的關(guān)系17-20
  • 第二章 物感理論的嬗變20-35
  • 一、經(jīng)學背景下的《樂記》“物感”說20-23
  • 二、魏晉思想解放中的陸機《文賦》23-27
  • 三、“物感”所引導的傾向:山水田園詩的勃興27-31
  • 四、《文心雕龍·物色》對“物感”理論的創(chuàng)新31-33
  • 五、鐘嶸《詩品》—“物”的完整闡釋33-35
  • 第三章 物感說與同時代其它文論的依存關(guān)系35-43
  • 一、《淮南子》之“情本”說與“感而后動”論35-36
  • 二、董仲舒的“明于情性”論與“天人感應”說36-38
  • 三、《詩大序》的“情動”說及其論“變風、變雅”38-40
  • 四、關(guān)于屈原及其作品討論而出現(xiàn)的新思想40-41
  • 五、曹植的“雅好慷慨”說41-43
  • 第四章 中西心物關(guān)系理論的比較43-47
  • 一、“物感”說與“摹仿”說43-44
  • 二、“物感”說與“移情”說44-45
  • 三、“物感”說與“異質(zhì)同構(gòu)”說45-47
  • 結(jié)論47
  • 注釋47-48
  • 參考文獻48-51
  • 致謝51
  •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林玲;試論天人合一制約下的情景交融[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2 王玉蓮;中國古代的“物感”說與西方近代“移情”說比較[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3 薛富興;魏晉自然審美概觀[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4 伍寶娟;“物感”說對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影響[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5 周吉本;情景交融機理及構(gòu)成模式探[J];宜賓學院學報;1998年04期

    6 高翎;“物感說”與“摹仿說”——從主客關(guān)系看二者的創(chuàng)作論[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鳳生;;中西繪畫的不同風格對科學傳播的影響——“李約瑟難題”的一種另類解答[A];2006年上海市科學技術(shù)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蒲國良;;關(guān)于十月革命研究中兩個基本問題的思考[A];紀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劉增惠;石鵬;;馬克思論人和自然的關(guān)系與建設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A];北京高校政經(jīng)、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吳建剛;;淺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nèi)涵[A];北京高校政經(jīng)、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汪瓊枝;;傳統(tǒng)義利觀與馬克思主義正義觀價值基點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經(jīng)、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邢榮;;現(xiàn)代性矛盾的現(xiàn)實根源——馬克思的資本視角[A];北京高校政經(jīng)、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許耀桐;;關(guān)于不斷提高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討[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8 劉大椿;;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人文關(guān)懷[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9 魏永征;;在“一國兩制”下對表達自由與公共權(quán)力的界定——一位中國大陸學者看《基本法》23條立法[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shù)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10 李莉婭;葉苗;;輿論引導方式,期待藝術(shù)性創(chuàng)新——“開放條件下輿論引導方式”調(diào)查與分析[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李震;從認識論到生存論的感性及其審美意義[D];復旦大學;2004年

    2 王云;西方前現(xiàn)代泛詩傳統(tǒng)——以中國古代詩歌相關(guān)傳統(tǒng)為參照系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3 李育紅;人為管理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4 寇鵬程;作為審美范式的古典、浪漫與現(xiàn)代的概念[D];復旦大學;2004年

    5 盧壽榮;李漁戲曲小說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6 朱鳴雄;宏觀利益論[D];復旦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張麗;論認識論與體驗論相融合的文學批評理論體系[D];遼寧師范大學;2002年

    2 謝九華;所有權(quán)保留制度研究[D];湘潭大學;2004年

    3 肖湘雄;走出小我樊籬,,邁進大我本體[D];湘潭大學;2004年

    4 屈宏;近代中國城市女子服飾變遷述論[D];吉林大學;2004年

    5 毛明;魏晉玄學“自然”概念的美學解讀[D];四川師范大學;2003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迪江;論西方古代文藝理論的摹仿論[J];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2 高翎;“物感說”與“摹仿說”——從主客關(guān)系看二者的創(chuàng)作論[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3 童慶炳;“意境”說六種及其申說[J];東疆學刊;2002年03期

    4 史風華;論阿恩海姆的藝術(shù)觀[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5 張柯;;六朝文論中的感物說[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6 田玲;中國的“情景交融”與西方的“移情”辨析[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7 高燕,蘇玉君;移情說"的主客體關(guān)系論[J];思想戰(zhàn)線;2003年02期

    8 韓經(jīng)太;詩藝與“體物”——關(guān)于中國古典詩歌的寫真藝術(shù)傳統(tǒng)[J];文學遺產(chǎn);2005年02期

    9 周錫山;情景交融說的中西進程簡述[J];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06期

    10 陳力;從“移情”看中西審美差異[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朱巧云;跨文化視野中的葉嘉瑩詩學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2 蘭宇冬;物色觀形成之歷史過程及其文學實踐[D];復旦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麗平;陸機《文賦》的文學觀在其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反映[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2 胡安民;藝術(shù)格式塔異質(zhì)同構(gòu)論[D];曲阜師范大學;2005年

    3 陳金星;論葉嘉瑩的比較詩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4 牟春;移情之流變及其批判[D];鄭州大學;2005年

    5 張吉琳;唐宋自然觀與詩歌意境流變[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徐鈺愉;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異質(zhì)同構(gòu)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7 王建浩;葉嘉瑩“興發(fā)感動”說初探[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8 王金根;中國古代詩歌情景論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9 張靜;古典詩歌藝術(shù)研究四題[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10 于顯鳳;葉嘉瑩美學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邱紫華;20世紀中國美學研究的歷史反思[J];文藝研究;1999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詹福瑞;詩人比興 擬容取心——《文心雕龍》“比興”論[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S1期

    2 王貴生;《詩經(jīng)》比興意象的生成機制及其文化內(nèi)蘊[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3 黃敏;論“詞則比興多于賦”[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02期

    4 白靈階;論劉勰的比興觀[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5 顧國瑞;《詩比興箋》作者考辨——兼談北大圖書館藏鄧之誠題跋“《詩比興箋》原稿”[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6 段學儉;《文心雕龍》“比興篇”與該書的比興觀[J];棗莊師專學報;1998年04期

    7 佟啟巾;有寄托與無寄托略論[J];丹東師專學報;1999年02期

    8 邱世友;劉勰論比興[J];楚雄師專學報;1999年04期

    9 刁生虎;;隱喻與比興——以《詩經(jīng)》為中心的探尋[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10 廖;《離騷》比興源于楚文化[J];天府新論;199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郭之瑗;;試論“比德”性自然審美觀[A];孔學研究(第六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六次暨海峽兩岸第四次孔子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2 廖蓓;;阮籍《詠懷》詩與王船山《擬詠懷》詩比較[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學研討會船山研究論文集[C];2008年

    3 張建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旅游審美觀[A];江蘇省旅游學會首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張建玲;;花卉與旅游審美研究[A];2008中國花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郭照宇;;蒙古族“搏克”服飾的美學特征[A];第二屆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6 衛(wèi)現(xiàn)剛;方瑞紅;;中國園林藝術(shù)中的美學思想[A];現(xiàn)代建設工程應用技術(shù)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7 姚亦鋒;楊舜;;現(xiàn)代中國風景園林規(guī)劃與旅游開發(fā)[A];中國公園協(xié)會1999年論文集[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譚容培;[N];光明日報;2004年

    2 滿村;[N];北京科技報;2003年

    3 Samir Hasni(密西西比大學新聞學教授,被譽為“雜志先生”);[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4 魯洪生;[N];文藝報;2001年

    5 彭修銀;[N];文藝報;2008年

    6 高強 王金霞;[N];人民日報;2004年

    7 張同吾;[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8 王莉芳;[N];友報;2006年

    9 雁鳴;[N];計算機世界;2003年

    10 姚靜;[N];江蘇經(jīng)濟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志鵬;宋前詠物詩發(fā)展史[D];山東大學;2005年

    2 王嚴;“宣和體”及北宋宮廷花鳥畫與詩的相關(guān)性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9年

    3 趙瓊瓊;漢末魏晉“緣情詩”審美經(jīng)驗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4 譚晶華;川端康成文學的藝術(shù)性·社會性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5 張雨;比興與當代詩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6 劉國貞;魏晉玄學的生態(tài)觀與審美觀[D];山東大學;2009年

    7 王瑩;周易古經(jīng)之比興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8 何平華;八大畫風與楚騷精神及其他[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李冬紅;《花間集》接受史論稿[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王守雪;心的文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蘭壽春;唐前“物感”說的生成與嬗變[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2 程貞玫;“比興”探索[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3 賀曉娟;論植物造景中的審美觀[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5年

    4 黃澤鋒;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王蕾;興會神到 神與物游[D];重慶師范大學;2007年

    6 馬驥;《易經(jīng)》的取象思維方式對詠物詩的影響[D];延邊大學;2007年

    7 王振江;釋“隱”[D];吉林大學;2006年

    8 陳英姿;《詩經(jīng)》比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張猛;“興會”詩學的建構(gòu)及其理論構(gòu)成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10 石恪;劉勰“比興”觀之闡釋[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關(guān)鍵詞:唐前“物感”說的生成與嬗變,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766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gudaiwenxuelunwen/5766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76dd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