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文化論文 >

文化交流與民族特性的凝鑄:基于京族口頭敘事的考察

發(fā)布時間:2018-06-25 14:35

  本文選題:京族 + 遷徙 ; 參考:《社會科學家》2017年02期


【摘要】:口頭敘事是表達民族文化的一種方式,文章通過對京族口頭敘事中的遷徙與家園主題的闡述,呈現(xiàn)了在京族敘事中遷徙敘事的漸趨隱匿與家園構(gòu)筑的過程。遷徙的隱匿并不意味著遷出地文化的消失,越南的生活經(jīng)歷依然留存在京族的民間藝術(shù)與祭祀儀式中,并成為京族文化的"默示性知識"。另外京族通過口頭敘事及其相關的信仰與儀式文本的傳承,積極吸納與融入遷入地漢族、壯族的文化。"家園意識"成為京族族群敘事的核心與重要主題,逐步熔鑄了其新的文化特性。
[Abstract]:Oral narration is a way to express the national culture. By expounding the theme of migration and homeland in the oral narration of the Jing nationality,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process of gradual occult and homestead construction of the migration narrative in the narrative of the Jing nationality. The occult of migration does not mean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culture of relocation. The life experience of Vietnam is still preserved in the folk art and sacrificial ceremony of the Jing nationality, and becomes the "implied knowledge" of the culture of the Jing nationality. In addition, through oral narration and related religious and ritual texts, the Jing nationality actively absorbs and melts into the culture of the Han and Zhuang nationality in the resettlement area. " The consciousness of home has become the core and important theme of the narration of the Jing ethnic group, and gradually cast its new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話語與民間文學的理論建構(gòu)(1949-1966)”(13CZW090)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1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李斯穎;;從“山”到“!:從口頭傳承變遷看京族文化特性的漸變[J];百色學院學報;2015年03期

2 陳孝余;;淺述京族“哈節(jié)”儀式文化[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3 黃安輝;;中國京族研究綜述[J];廣西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4 曾繁仁;;試論當代生態(tài)美學之核心范疇“家園意識”[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馬克·本德爾,付衛(wèi);怎樣看《梅葛》:“以傳統(tǒng)為取向”的楚雄彝族文學文本[J];民俗研究;2002年04期

6 楊長勛;;論京族沒有神話[J];廣西民族研究;1985年02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明海英;;鄉(xiāng)約研究重在挖掘“中國經(jīng)驗”[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黃安輝;中國京族哈節(ji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管英姿;;何處是吾鄉(xiāng)——生態(tài)電影中的鄉(xiāng)愁情結(jié)探析[J];名作欣賞;2017年18期

2 王泉;;重讀李瑛的南海題材詩歌[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2期

3 吳濱;;京族文化傳承與防城港特色旅游的融合發(fā)展[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年02期

4 謝萬忠;陸丹丹;利運晶;;京族文化旅游開發(fā)研究[J];合作經(jīng)濟與科技;2017年06期

5 張秋萍;;廣西邊海經(jīng)濟建設視角下京族文化研究及發(fā)展探析——廣西傳統(tǒng)民俗文化研究系列之一[J];欽州學院學報;2017年02期

6 毛巧暉;;文化交流與民族特性的凝鑄:基于京族口頭敘事的考察[J];社會科學家;2017年02期

7 鄭德威;;京族民歌的內(nèi)涵探究[J];音樂創(chuàng)作;2016年11期

8 周麗艷;王文;;從“父親”到“宇宙心靈”:李立揚詩歌中超越族裔的家園意識[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04期

9 吳昌林;馮娜;;《聊齋志異》中“妖女”形象的生態(tài)蘊含[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02期

10 趙青;;《梅葛》的生態(tài)美學意義及近年的研究概況[J];文山學院學報;2016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鐘鉉;中國少數(shù)民族飲食文化特點[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孝余;;淺述京族“哈節(jié)”儀式文化[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2 余文活;;“京族三島”教育的巨變——廣西東興市京族教育60年發(fā)展紀實[J];中國民族教育;2009年10期

3 楊冬燕;;京族舞蹈的海洋性特征與社會意義[J];歌海;2009年05期

4 魏素娟;;論京族情歌與民俗文化[J];柳州師專學報;2009年04期

5 林秀貴;;融京族文化于學校德育之中[J];廣西教育;2009年17期

6 楊圣敏;;中國民族學的百年回顧與新時代的總結(jié)[J];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7 楊軍;;京族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變遷及啟示[J];恩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8 許曉明;;從宗教信仰體系看京族的邊際文化特性[J];民族藝術(shù);2008年03期

9 李紹明;;略論中國人類學的華西學派[J];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10 文軍;李星群;;中國京族聚集地旅游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納日碧力戈;作為操演的民間口述和作為行動的社會記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2 孫德忠;重視開展社會記憶問題研究[J];哲學動態(tài);2003年03期

3 王紀潮;;有選擇的社會記憶[J];博覽群書;2006年05期

4 孫德忠;王峰;;論社會記憶的歷史類型[J];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12期

5 尚東濤;;社會記憶的技術(shù)向度[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年06期

6 張橋;;作為史料的“社會記憶”研究——《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J];中國圖書評論;2009年09期

7 戴建國;;水書與水族社會記憶[J];前沿;2011年03期

8 侯新兵;;社會記憶與文化情結(jié)[J];文化學刊;2012年06期

9 蘇珊·庫希勒;王愛松;;知識時代的社會記憶[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12年04期

10 史林凡;;試論一戰(zhàn)后英國停戰(zhàn)紀念日的社會記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劉坤玉;;淺談檔案信息資源開發(fā)的創(chuàng)新[A];中國檔案學會第六次全國檔案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2 時晨;;社會記憶與文革影像[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羅彩娟 廣西師范學院政法學院;權(quán)力與社會記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陶宇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社會記憶彰顯歷史與社會構(gòu)成的演進軌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3 本報記者 明海英;運用社會記憶的理論方法解釋歷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4 郭于華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社會記憶與人的歷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5 郭于華;社會記憶與人的歷史[N];浙江日報;2009年

6 國家檔案局外事辦副主任 杜梅;從國際檔案圓桌會議看檔案的社會功能趨向[N];中國檔案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超;論檔案與社會記憶[D];安徽大學;2011年

2 肖嵐;論檔案與社會記憶[D];湖北大學;2013年

3 何曉麗;文化傳承的社會記憶探析[D];河南師范大學;2013年

4 黃晨;圖書館發(fā)揮社會記憶功能的研究[D];云南大學;2014年

5 王嬋;社會記憶與歷史:理解馬克思歷史觀的一個視角[D];黑龍江大學;2014年

6 李燕;西南聯(lián)大社會記憶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7 楊博;影像空間與社會記憶[D];湘潭大學;2015年

8 耿碩;“社會記憶”在中國檔案界的傳播與影響研究[D];南京大學;2015年

9 謝雨菲;民間檔案的社會記憶構(gòu)建研究[D];南昌大學;2016年

10 張靈;社會身份:關于社會記憶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6634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06634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97e2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