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壇島北部海岸地貌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1-15 17:18
福建沿海地區(qū)第四系地層劃分為下更新統(tǒng)的天寶組、中更新統(tǒng)的同安組、上更新統(tǒng)的龍海組、下全新統(tǒng)的東山組、中全新統(tǒng)的長樂組、上全新統(tǒng)的江田組。中更新世中期形成的網紋紅土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即紅色基質形成期、白色網紋形成期、后期土壤的發(fā)育期。前人對福建沿海地區(qū)晚第四紀時期重建的海平面升降變化模式存在很大的差異,華南老紅砂是末次間冰期以來由海岸帶風力長期搬運堆積形成海岸風成砂,并在后期發(fā)生紅化作用所致。福建海壇島東臨臺灣海峽,北部海岸帶地貌類型復雜多樣,第四紀沉積物在巖性、沉積厚度、沉積相等方面差異較大以及比較完整的第四紀長尺度沉積序列等,可能為解答海壇島北部海岸地貌特征及演化過程提供良好的記錄材料。本文基于海岸地貌學、沉積學、地質學、巖石學等原理,采用野外考察與采樣、收集地質圖、地形圖、高分辨率谷歌影像等資料、室內實驗分析、綜合分析與區(qū)域對比等研究方法,對福建海壇島北部海岸地貌特征及其成因進行了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結論:(1)海壇島北部基巖丘陵海岸由侵入花崗巖和火山噴出巖海岸構成,海蝕地貌發(fā)育,海蝕地貌類型主要有:海蝕崖、海蝕洞(穴)、海蝕拱橋、海蝕平臺、海蝕柱等;◢弾r體是花崗質巖漿在構造變動中侵入后又經先后多次構造變動的抬升,特別是斷塊抬升,上部的風化蓋層被剝離而出露地表,形成時代為燕山晚期。火山噴出巖是火山活動過程中巖漿噴出地表冷凝后形成,其形成時代可能為晚侏羅世。火成巖的石蛋地貌發(fā)育典型。(2)對海壇島北部整體形成的基巖港灣海岸而言,基巖海岸在演化的初期,海岬受侵蝕發(fā)育海蝕崖;隨著基巖海岸的進一步演化,大規(guī)模的巖灘和海蝕崖形成于岬角處;隨著海岬的侵蝕后退,形成砂礫質岸段和基巖岸段相間分布的夷平岸;當海蝕崖侵蝕后退到海灣岸線處時,海岬已被全部侵蝕,形成寬廣的巖灘,海蝕崖受到寬廣巖灘的保護,不再侵蝕后退,較穩(wěn)定的海岸形成,出現平直的基巖磨蝕夷平岸。(3)海壇島北部砂質海岸地貌類型主要有:海灘、臺地、連島沙壩等。砂質海灘屬岬灣型海灘和夷直型海灘,其粒度特征的變化與海岸線走向、波能與潮差、地形地貌與物質來源等密切相關。鏡沙臺地主要為末次間冰期以來的風成沉積,第三級紅土臺地受風化程度比第二級、第一級更高,第二級、第一級臺地后期受波浪侵蝕后退嚴重。由第四紀松散沉積物構成的軟質海蝕崖屬海蝕地貌。(4)鏡沙軟質海蝕崖剖面沉積序列可歸納為:白堊紀火山噴出巖構成海蝕崖基底—末次間冰期老紅砂層—晚冰期以來的沖洪積層。鏡沙海蝕崖地貌演化過程為:末次間冰期的干濕交替氣候背景下發(fā)育了風成老紅砂沉積;在末次盛冰期干冷氣候條件下,君山遭受強烈物理風化產生大量巖石碎屑,在冰后期氣候轉型階段發(fā)育了山前沖洪積層,覆蓋在剝蝕夷平的老紅砂沉積之上。冰后期以來在海平面波動上升背景下,波浪、潮汐等海岸外動力的長期侵蝕作用造成海岸線不斷向南侵蝕后退,近現代君山北麓洪流沖溝切割海蝕崖形成崎嶇形態(tài),發(fā)育成目前的鏡沙海蝕崖地貌景觀。(5)流水軟質海蝕崖剖面的沉積序列歸納為:花崗巖風化殼構成海蝕崖基底—早更新世海相灰綠色層與陸相紅橙色層—中更新世粗網紋老紅砂—晚更新世細網紋老紅砂和均質老紅砂—現代風沙層及表層砂質紅壤,記錄了連島沙壩由海陸交互相轉變?yōu)殛懴喑练e環(huán)境的變化過程。流水海蝕崖的演化過程為:第四紀早更新世的海平面升降交替,堆積了淺海相和陸相的交互沉積,構成流水連島沙壩的地貌基礎;中更新世晚期以來連島沙壩演變?yōu)橐躁懴喑练e為主,在總體上干濕交替的氣候背景下發(fā)育了多期老紅砂沉積,網紋層中的紅色基質是在干旱氧化環(huán)境下形成,白色基質是在極端濕潤氣候條件下形成。在晚冰期以來海平面波動性上升過程中,在偏北風浪長期作用下連島沙壩北側侵蝕發(fā)育成海蝕崖。(6)鏡沙與流水海蝕崖沉積序列及地貌演化過程的差異說明了第四紀早中期,雖然在整個島嶼尺度上,海壇島各地氣候環(huán)境具有大體一致的變化特征,但因局地地貌條件導致的動力作用特點有明顯的差異性,各個岸段沉積過程有顯著的空間變異,使得各個岸段松散沉積層形成不同的沉積序列。晚更新世以來,海壇島北部各個海岸段的沉積環(huán)境大體趨于一致。尤其是冰后期以來全球變暖、海平面波動性上升,海壇島北部各段海蝕崖呈現出一致的侵蝕后退特點。(7)控制海壇島北部海岸地貌發(fā)育演化的因素主要有地質構造、巖性、海平面變化及海岸波浪潮汐作用、海岸風力作用等。地質構造在宏觀上塑造了海壇島北部海岸地貌的分布格局,巖性是形成研究區(qū)海岸地貌的物質基礎,海平面變化及海岸波浪潮汐作用、海岸風力作用等海岸外動力主要是在研究區(qū)海岸地貌宏觀分布格局的基礎上進一步影響海岸地貌的發(fā)育演化等。
【學位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7
【中圖分類】:P737.1
【部分圖文】:
.1自然地理概況??海壇島位于福建省東部沿海,閩江河口區(qū)南部,東瀕臺灣海峽,西臨海壇(圖?2-1),地理位置介于?25°23'?25°40禮?119°41M19°52fE,面積?278.61km2,省最大島嶼,全國第五大島,最高峰君山海拔為434.6m?(平潭縣地方志編纂,2000)。海壇島由上侏羅統(tǒng)及下白堊統(tǒng)燕山期花崗巖類和火山巖構成丘陵和臺巖山丘構成基巖海岸,分布于西北部青峰一蘇澳一帶、北部的君山、東部的王一帶,岬灣交錯,岸線曲折,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洞、海蝕柱等海蝕地發(fā)育。而在東部的流水和北部鏡沙一帶,砂質海岸遭受風浪強烈侵蝕后,巖塊體崩塌,形成鋸齒狀軟質海蝕崖。砂礫質海岸見于基巖岬角之間較開闊的,尤其是連島壩構成的海灣,如長江澳、海壇灣等,一般岸線較為平直,呈展布。??119.7°E?119.9CE??
如侵蝕剝蝕高丘、侵蝕剝蝕低丘、侵蝕剝蝕臺地、堆積臺??地、洪積臺地、海積平原、沖洪積平原、海蝕崖、海岸沙丘、風成沙地、連島沙壩??等(圖2-2a),地貌成因屬海成、水成、風成。海壇島由侵入花崗巖和火山噴出巖??構成基底,花崗巖侵入海岸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和東部,火山噴出巖海岸集中于君山??和王爺山。花崗巖為燕山早期第二次侵入的灰白色花崗閃長巖(#523b)、燕山早期??第三次侵入的肉紅色中粒含黑云母花崗巖(丫523<0、燕山晚期第一次侵入形成h中細??粒花崗閃長巖(Y553a)。火山噴出巖分布主要有白堊系下統(tǒng)石帽山群(tshW下組??上段、次石英閃長玢巖(SopK!),巖石類型主要為英安質晶屑凝灰熔巖、英安巖、??安山巖夾英安質熔結凝灰?guī)r、砂巖等,火山巖以較深的灰黑色為主。砂質沉積物地??層主要屬第四系更新統(tǒng)龍海組的海積層、第四系全新統(tǒng)長樂組的風積層、第四系全??新統(tǒng)長樂組的海積層(圖2-2b)。??__??圖2-2福建海壇島北部地貌類型及地質圖??a圖修改自(陳方,1994)??Fig.?2-2?Geomorphic?types?and?geological?map?on?the?north?coast?of?Haitan?Island?in?Fujian??海壇島在構造區(qū)劃上介于長樂一南澳斷裂帶(浙閩火山巖帶)與閩粵濱外斷裂??帶之間,位于長樂一南澳斷裂帶外帶,此斷裂帶在地表上控制著中新生代火山巖和??燕山期侵入巖的展布(陳偉光,1986)。海岸帶基巖以燕山期侵入花崗巖和火山噴出??巖為主
以偏南風為主;其余各月則以NNE方向風為主,由于每年冬季風南下時??受到臺灣海峽“狹管效應”的影響,冬季風風速大大增加,全年合成輸沙方向總體呈??NNE方向。如圖2-3所示,海壇島年最大風頻是NNE?(30%),次大為NE?(22%),??SW風和SSW風各占8°/。;各風向的平均風速以NNE最大,為6.0m/s,其次是NE??(5.6m/s)和SSW?(4.5m/s)。大風日數主要集中在10月一次年2月,占全年的??60.21?%?(廖廓?etal.,2012)。???11?-??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85000
【學位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7
【中圖分類】:P737.1
【部分圖文】:
.1自然地理概況??海壇島位于福建省東部沿海,閩江河口區(qū)南部,東瀕臺灣海峽,西臨海壇(圖?2-1),地理位置介于?25°23'?25°40禮?119°41M19°52fE,面積?278.61km2,省最大島嶼,全國第五大島,最高峰君山海拔為434.6m?(平潭縣地方志編纂,2000)。海壇島由上侏羅統(tǒng)及下白堊統(tǒng)燕山期花崗巖類和火山巖構成丘陵和臺巖山丘構成基巖海岸,分布于西北部青峰一蘇澳一帶、北部的君山、東部的王一帶,岬灣交錯,岸線曲折,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洞、海蝕柱等海蝕地發(fā)育。而在東部的流水和北部鏡沙一帶,砂質海岸遭受風浪強烈侵蝕后,巖塊體崩塌,形成鋸齒狀軟質海蝕崖。砂礫質海岸見于基巖岬角之間較開闊的,尤其是連島壩構成的海灣,如長江澳、海壇灣等,一般岸線較為平直,呈展布。??119.7°E?119.9CE??
如侵蝕剝蝕高丘、侵蝕剝蝕低丘、侵蝕剝蝕臺地、堆積臺??地、洪積臺地、海積平原、沖洪積平原、海蝕崖、海岸沙丘、風成沙地、連島沙壩??等(圖2-2a),地貌成因屬海成、水成、風成。海壇島由侵入花崗巖和火山噴出巖??構成基底,花崗巖侵入海岸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和東部,火山噴出巖海岸集中于君山??和王爺山。花崗巖為燕山早期第二次侵入的灰白色花崗閃長巖(#523b)、燕山早期??第三次侵入的肉紅色中粒含黑云母花崗巖(丫523<0、燕山晚期第一次侵入形成h中細??粒花崗閃長巖(Y553a)。火山噴出巖分布主要有白堊系下統(tǒng)石帽山群(tshW下組??上段、次石英閃長玢巖(SopK!),巖石類型主要為英安質晶屑凝灰熔巖、英安巖、??安山巖夾英安質熔結凝灰?guī)r、砂巖等,火山巖以較深的灰黑色為主。砂質沉積物地??層主要屬第四系更新統(tǒng)龍海組的海積層、第四系全新統(tǒng)長樂組的風積層、第四系全??新統(tǒng)長樂組的海積層(圖2-2b)。??__??圖2-2福建海壇島北部地貌類型及地質圖??a圖修改自(陳方,1994)??Fig.?2-2?Geomorphic?types?and?geological?map?on?the?north?coast?of?Haitan?Island?in?Fujian??海壇島在構造區(qū)劃上介于長樂一南澳斷裂帶(浙閩火山巖帶)與閩粵濱外斷裂??帶之間,位于長樂一南澳斷裂帶外帶,此斷裂帶在地表上控制著中新生代火山巖和??燕山期侵入巖的展布(陳偉光,1986)。海岸帶基巖以燕山期侵入花崗巖和火山噴出??巖為主
以偏南風為主;其余各月則以NNE方向風為主,由于每年冬季風南下時??受到臺灣海峽“狹管效應”的影響,冬季風風速大大增加,全年合成輸沙方向總體呈??NNE方向。如圖2-3所示,海壇島年最大風頻是NNE?(30%),次大為NE?(22%),??SW風和SSW風各占8°/。;各風向的平均風速以NNE最大,為6.0m/s,其次是NE??(5.6m/s)和SSW?(4.5m/s)。大風日數主要集中在10月一次年2月,占全年的??60.21?%?(廖廓?etal.,2012)。???1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聰;萬秋池;鄭卓;余風玲;A SWITZER;萬一興;;福建平潭島晚第四紀沉積序列及MIS 5海侵旋回特征[J];熱帶地理;2016年03期
2 姜鋒;李志忠;靳建輝;鄧濤;王賢立;夏菁;;基于GPR圖像的河北昌黎海岸橫向沙脊北段沉積構造及其成因[J];地理研究;2015年08期
3 孫全;常方強;;極端海況下軟質海崖大規(guī)模蝕退計算模型研究[J];應用海洋學學報;2015年03期
4 劉艷霞;黃海軍;董慧君;祁雅莉;張翼;;渤海西南岸全新世最大海侵界線及其地貌特征[J];第四紀研究;2015年02期
5 劉秀銘;呂鑌;毛學剛;溫昌輝;俞鳴同;郭雪蓮;陳家勝;王濤;;風積地層中鐵礦物隨環(huán)境變化及其啟示[J];第四紀研究;2014年03期
6 雷剛;蔡鋒;蘇賢澤;曹惠美;戚洪帥;劉建輝;于帆;;中國砂質海灘區(qū)域差異分布的構造成因及其堆積地貌研究[J];應用海洋學學報;2014年01期
7 畢世普;別君;張勇;;近20年來膠東半島南部典型海岸帶地區(qū)岸線變遷的遙感分析[J];海洋地質前沿;2014年01期
8 王遠東;侯西勇;施平;于良巨;;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環(huán)渤海海岸敏感性研究[J];地理科學;2013年12期
9 李良林;周漢文;陳植華;王錦榮;陳正華;陳威;;福建沿海晚中生代花崗質巖石成因及其地質意義[J];地質通報;2013年07期
10 廖廓;蔡曉禾;王超;吳幸毓;;福建省平潭大風分析[J];海洋預報;2012年02期
本文編號:2885000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projectlw/zrdllw/2885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