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0-1912年西北東部地區(qū)旱澇時空特征與極端干旱事件研究
【學位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5
【中圖分類】:P426.616
【部分圖文】:
3.?1.3旱澇等級序列的重建??通過計算區(qū)域旱澇指數k值,由區(qū)域旱澇指標分級標準,得到逐年研宄區(qū)的旱澇等級值,??建立了?1470-1912年西北東部地區(qū)旱澇等級序列,如圖3-1所示。??由圖3-1可知,西北東部地區(qū)1470-1912年間旱澇災害多發(fā),且大旱、連旱等嚴重旱災??頻發(fā),持續(xù)時間很長且集中,而嚴重澇災發(fā)生較少。旱澇災害的發(fā)生在西北東部地區(qū)表現??出一定的交替性,等級值出現波動變化。一般來說,旱災之后必有澇災,澇災之后必有旱??災,如1570-1590年左右、1610-1620年左右、1880-1890年左右等連年大旱(澇)后都發(fā)生??了嚴重的澇(旱)災。在443年中,發(fā)生旱災的年份多于澇災,一共發(fā)生旱災136次,占總??年數的30.7%,平均每3年發(fā)生一次;一共發(fā)生澇災88次,占總年數的19.9%,平均每5年發(fā)??生一次。另外,從整個時間序列看出,西北東部地區(qū)主要以旱災為主,旱災頻繁且強度較??大。??;ui?I?iniin?m??丨3?l雙繼丨豪爆■??^?I?I?l?■?l?I?ill?ill?i?I?i?1?I?i?I?I?i?I?l
147CM912年的旱澇等級序列的可靠性,利用來自NOAA西北代表性省份陜西華山]600-1912??年降水量重建序列(4-7月)和甘肅隴西地區(qū)干濕指數序列進行長期趨勢對比分析。??分別對這兩條序列和旱澇等級作10a平均(圖3-2)。通過這三條序列對比后發(fā)現,總體??趨勢上,旱澇等級序列l〇a平均值和華山降水量重建曲線、隴西干濕指數]0a平均曲線具有??較高的一致性,走勢基本相似,某些變化趨勢出現了吻合現象。三條曲線基本趨勢為:從??1470年開始出現一個高點,后一直波動下降到1570年左右,之后一直保持平穩(wěn)上升,到1630??年開始出現明顯下滑,出現多個低點。1725年到1790年間出現由下降到上升趨勢,此后一??直呈現波動下降走勢,在1870-1900年左右三條曲線都出現了最低值。而且在極值情況下的??波峰和波谷均有同時出現,在1475年、1580年、1630年、1725年、]785年和1885年均同時??出現了波峰,在1570年和1825年左右同時出現了波谷,說明重建的旱澇等級序列具有一定??的準確性
降水信息提供重要理論依據。??為了檢驗利用史料記載恢復的歷史時期的旱澇等級序列的可靠性與準確性,本文將443??年甘肅萬象洞石筍<518〇、陜西大魚洞石筍#8〇序列和旱澇等級序列進行了對比(圖3-3)。??由圖3-3可知,從整個時間序列上來看,石筍氧同位素與旱澇等級變化相似,旱澇等級與<5IS0??記錄對應較好,其中與研宄區(qū)旱澇等級變化趨勢最為相似的是來自甘肅萬象洞的石筍(518〇??序列。萬象洞的石筍值越正,也指示著降水量越少,氣候干旱,該地區(qū)的旱澇指數也??相應升高,反之亦然。另外,由于三條曲線的測年誤差和樣品分辨率不同,因此不能將其??進行細致地對比[771,但旱澇序列與石筍#8〇曲線在峰谷變化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1500?1550?1600?1650?1700?1750?1800?1850?1900??*?I?I?1?I?■?I?1?I?'?I?1?I?'?I?_?I ̄??_7?8?.?1?.?I?.?I?.?I?.?I?.?I?.?I?.?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福華;葉澤綱;李超;;湖南省汛期旱澇變化及對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響應[J];水資源研究;2008年01期
2 羅嵐心;姜彤;孫赫敏;景丞;蘇布達;;珠江流域旱澇變化及其與大氣環(huán)流關系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7年04期
3 胡毅鴻;李景保;;1951—2015年洞庭湖區(qū)旱澇演變及典型年份旱澇急轉特征分析[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7年07期
4 鄭蕾;王佳楠;魏婷婷;劉爽;;吉林省四平地區(qū)近50年區(qū)域旱澇變化特征[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17年04期
5 孔錦濤;趙春子;;基于Z指數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旱澇變化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5期
6 高蕓;胡鐵松;袁宏偉;楊繼偉;;淮北平原旱澇急轉條件下水稻減產規(guī)律分析[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7年21期
7 閃麗潔;張利平;陳心池;楊衛(wèi);;長江中下游流域旱澇急轉時空演變特征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5年12期
8 邵進;李毅;宋松柏;;旱澇不穩(wěn)定度的定量化研究及應用[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9期
9 程智;徐敏;羅連升;丁小俊;;淮河流域旱澇急轉氣候特征研究[J];水文;2012年01期
10 ;旱澇并涂[J];珠江水運;2011年1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吳灝;旱澇脅迫對棉花生長和產量的影響及模擬[D];武漢大學;2018年
2 李茜;近千年東亞夏季風的演變與中國東部旱澇分布[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1年
3 黃茹;淮河流域旱澇急轉事件演變及應對研究[D];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15年
4 吳賢云;兩湖流域雨季氣候特征及旱澇機理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5 鄧北勝;極端氣候事件研究規(guī)律[D];蘭州大學;2010年
6 吳賢云;兩湖流域雨季氣候特征及旱澇機理分析[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15年
7 章大全;中國年代際干旱趨勢轉折及預測[D];蘭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玉琴;華南汛期旱澇急轉及其大氣環(huán)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8年
2 孫小婷;我國西南地區(qū)夏季長周期旱澇急轉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8年
3 田偉;海河流域氣候變化引起的旱澇急轉事件分析[D];河北工程大學;2018年
4 錢育君;1470-1912年西北東部地區(qū)旱澇時空特征與極端干旱事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5 包紅花;科爾沁沙地近300年旱澇時空分布特征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6 童金;江淮地區(qū)旱澇年及旱澇轉折年低頻振蕩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3年
7 王鳳;2011年旱澇急轉原因與延伸期可預報信號時空分布特征[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8 方蘭;云貴地區(qū)旱澇變化時空結構及趨勢判斷[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9 胡娜娜;東北三省旱澇時空演變及趨勢判斷[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10 王越;西北地區(qū)旱澇指數及時空特征研究[D];南京氣象學院;2003年
本文編號:2888328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projectlw/qxxlw/2888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