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春夏極端干旱事件及機理分析
【學位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7
【中圖分類】:P426.616
【部分圖文】:
108?E?丨丨?2〇E?II6*>E?丨?20?E?124?E??"?圖2.1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氣象觀測站點分布圖??方法??.1改進的CI指數??CI指標是將標準化降水指標SPI和相對濕潤度指標MI進行綜合得到的,??公式為:??CI?-?a*SPIi0+b*SPI90+c*MIi〇?(1)在(1)式中,SPI3Q、SPI9Q分別表示近30天和90天的標準化降水指標,??I3〇為近30天相對濕潤度指標;a、b、c為各自系數,a、b。埃,?c。埃;??中SPI與MI指數的具體算法可參見文獻[25]。文中計算用到的潛在蒸散均FAO?(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Penman-Monteith?公式。??以往CI指數在描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時存在對降水反應不夠敏感、千旱起
嘯I?rt靜??2〇〇1981?1986?1991?1996?2001?2006?2011?1?⑴?\|丨_?_|丨_丨?I??aSi?w???年份?-10?-60?-30?-20?0??圖3.1長江中下游地區(qū)(a)?1981-2013年冬春(1月1日至5月31日)平均降水量(單位:mm)歷年變??化;(b)?2011年冬春(1月1日至5月31日)降水距平百分率??3.2.2干旱指數分析??針對2011年冬春逐月CI指數演變(圖3.2)分析發(fā)現,2011年1月旱情主??要發(fā)生在長江以北地區(qū),湖北、安徽、江蘇大部均發(fā)生中到重旱,其中安徽及??江蘇北部地區(qū)達到特旱級別;2月起,北部地區(qū)旱情有所緩解,旱區(qū)逐漸向南蔓??延;3月旱情持續(xù)發(fā)展,范圍增加,整體呈現輕到中旱;4月旱情發(fā)展至最嚴峻??時期,長江六省均受干旱影響,呈現中到重旱;5月旱情稍有緩解,干旱范圍有??所收縮,千旱強度略有減弱;6月受江淮梅雨影響,旱情迅速瓦解,長江流域出??現罕見旱澇急轉現象。??35-N?ft?1月?b?2月?C?3月??25*N??35切(14月?r.d?eSfl?r?16月?? ̄、'滅?'V?V??110*E?115°E?120°E?110^?115*E?120°E?110^?115*E?120*E??___?I???.?—??12?3?4??圖3.2?2011年冬春長江中下游
化;(b)?2011年冬春(1月1日至5月31日)降水距平百分率??3.2.2干旱指數分析??針對2011年冬春逐月CI指數演變(圖3.2)分析發(fā)現,2011年1月旱情主??要發(fā)生在長江以北地區(qū),湖北、安徽、江蘇大部均發(fā)生中到重旱,其中安徽及??江蘇北部地區(qū)達到特旱級別;2月起,北部地區(qū)旱情有所緩解,旱區(qū)逐漸向南蔓??延;3月旱情持續(xù)發(fā)展,范圍增加,整體呈現輕到中旱;4月旱情發(fā)展至最嚴峻??時期,長江六省均受干旱影響,呈現中到重旱;5月旱情稍有緩解,干旱范圍有??所收縮,千旱強度略有減弱;6月受江淮梅雨影響,旱情迅速瓦解,長江流域出??現罕見旱澇急轉現象。??35-N?ft?1月?b?2月?C?3月??25*N??35切(14月?r.d?eSfl?r?16月?? ̄、'滅?'V?V??110*E?115°E?120°E?110^?115*E?120°E?110^?115*E?120*E??___?I???.?—??12?3?4??圖3.2?2011年冬春長江中下游地區(qū)CI指數逐月分布??1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宗學;劉琳;楊曉靜;;極端氣候事件與旱澇災害研究回顧與展望[J];中國防汛抗旱;2017年01期
2 楊涵洧;封國林;;2013年盛夏中國持續(xù)性高溫事件診斷分析[J];高原氣象;2016年02期
3 黃榮輝;皇甫靜亮;劉永;杜振彩;陳國森;陳文;陸日宇;;從Rossby波能量頻散理論到準定常行星波動力學研究的發(fā)展[J];大氣科學;2016年01期
4 趙俊虎;周杰;葉天舒;楊柳;封國林;;2013年夏季中國北澇南旱環(huán)境場及異常成因分析[J];氣象科技進展;2015年05期
5 金煒昕;李維京;孫丞虎;左金清;;夏季中國中東部不同歷時降水時空分布特征[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15年04期
6 王文;李亮;蔡曉軍;;CI指數及SPEI指數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適用性分析[J];熱帶氣象學報;2015年03期
7 王羱;桑悅洋;張立鳳;;2013年夏季浙江省高溫干旱環(huán)流異常分析[J];氣象科學;2015年02期
8 字冉;管兆勇;李明剛;;東亞上空急流位置經向變化及其與東亞夏季氣候異常的聯系[J];大氣科學學報;2015年01期
9 李文鎧;何金海;祁莉;陳伯民;;MJO對華南前汛期降水的影響及其可能機制[J];熱帶氣象學報;2014年05期
10 隋翠娟;潘豐;蔡怡;尹朝輝;;從副高及海溫角度分析2013年夏季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高溫干旱原因[J];海洋預報;2014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亮;CI指數及SPEI指數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適用性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2 李明;2011年春夏季節(jié)長江中下游旱澇急轉成因分析[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13年
本文編號:2862000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projectlw/qxxlw/2862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