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新奧爾松地區(qū)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初步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5-01-13 22:18
北極土壤微生物是極地生態(tài)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群落結構可以反映土壤環(huán)境變化和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本研究以2015年中國北極黃河站科學考察采集的11個站位的土壤樣品和2013年中國北極黃河站科學考察采集的4個典型站位的土壤樣品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分離培養(yǎng)的方法和454高通量測序技術獲得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結構信息,并結合土壤理化性質初步探討了可能造成典型站位土壤中細菌群落結構差異的原因。從11份不同站位的土壤樣品中共分離培養(yǎng)得到74株細菌和12株真菌,根據菌落形態(tài)觀察共測序65株細菌和12株真菌。經16S和ITS測序、比對,采用Mega 6.0軟件的鄰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進行菌群系統發(fā)育分析并構建系統發(fā)育樹,獲得土壤可培養(yǎng)微生物的分類信息。發(fā)現該地區(qū)細菌的優(yōu)勢屬為黃桿菌屬(Flavobacterium)、節(jié)細菌屬(Arthrobacter)和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真菌優(yōu)勢屬為被孢霉屬(Mortierella)。根據植被種類不同采集了4個典型站位土壤樣品進行454高通量測序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發(fā)現根際土和無植被覆蓋土壤細菌群落在門分類水平上組成結...
【文章頁數】:6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引言
1.2 北極土壤微生物研究現狀
1.2.1 北極簡介
1.2.2 北極土壤
1.2.3 土壤微生物
1.2.4 北極土壤微生物研究現狀
1.3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研究方法
1.3.1 顯微鏡觀察
1.3.2 生物化學法
1.3.3 分子生物學技術
1.3.4 PCR—指紋識別技術
1.3.5 分子雜交技術
1.3.6 測序技術
1.3.7 陣列技術
1.3.8 第二代測序技術和平臺
1.3.9 發(fā)展與展望
1.4 研究背景及意義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區(qū)域選擇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意義
第二章 土壤可培養(yǎng)微生物多樣性系統發(fā)育分析
2.1 土壤樣品采集
2.1.1 采樣地點
2.1.2 采樣
2.1.3 儀器及試劑
2.2 可培養(yǎng)微生物的分離培養(yǎng)
2.2.1 培養(yǎng)基
2.2.2 菌懸液制備
2.2.3 涂布
2.2.4 計數及菌落描述
2.2.5 分離純化
2.2.6 菌種保存
2.3 菌種初步鑒定
2.3.1 DNA提取
2.3.2 PCR擴增
2.3.3 測序及分析
2.4 可培養(yǎng)細菌實驗結果
2.4.1 各站位可培養(yǎng)細菌計數統計
2.4.2 菌株的分離純化與形態(tài)觀察
2.4.3 16SrRNA測序和系統發(fā)育分析
2.5 可培養(yǎng)真菌實驗結果
2.5.1 各站位可培養(yǎng)細菌計數統計
2.5.2 菌株的分離純化與形態(tài)觀察
2.5.3 ITS區(qū)測序和系統發(fā)育分析
2.6 討論
第三章 454高通量測序技術對北極不同植物根際土壤細菌多樣性分析
3.1 454高通量測序技術簡介
3.2 研究方法
3.2.1 土壤樣品采集
3.2.2 土壤理化性質測定
3.2.3 DNA提取
3.2.4 PCR擴增、凝膠回收和454高通量測序
3.2.5 測序結果分析方法
3.3 結果
3.3.1 土壤理化性質
3.3.2 高通量測序結果
3.3.3 細菌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的分析
3.3.4 不同影響因素對土壤中細菌群落結構的作用
3.4 討論
3.4.1 典型站位土壤細菌群落結構
3.4.2 細菌群落結構與環(huán)境因子
3.4.3 總結
結論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4025983
【文章頁數】:6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引言
1.2 北極土壤微生物研究現狀
1.2.1 北極簡介
1.2.2 北極土壤
1.2.3 土壤微生物
1.2.4 北極土壤微生物研究現狀
1.3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研究方法
1.3.1 顯微鏡觀察
1.3.2 生物化學法
1.3.3 分子生物學技術
1.3.4 PCR—指紋識別技術
1.3.5 分子雜交技術
1.3.6 測序技術
1.3.7 陣列技術
1.3.8 第二代測序技術和平臺
1.3.9 發(fā)展與展望
1.4 研究背景及意義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區(qū)域選擇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意義
第二章 土壤可培養(yǎng)微生物多樣性系統發(fā)育分析
2.1 土壤樣品采集
2.1.1 采樣地點
2.1.2 采樣
2.1.3 儀器及試劑
2.2 可培養(yǎng)微生物的分離培養(yǎng)
2.2.1 培養(yǎng)基
2.2.2 菌懸液制備
2.2.3 涂布
2.2.4 計數及菌落描述
2.2.5 分離純化
2.2.6 菌種保存
2.3 菌種初步鑒定
2.3.1 DNA提取
2.3.2 PCR擴增
2.3.3 測序及分析
2.4 可培養(yǎng)細菌實驗結果
2.4.1 各站位可培養(yǎng)細菌計數統計
2.4.2 菌株的分離純化與形態(tài)觀察
2.4.3 16SrRNA測序和系統發(fā)育分析
2.5 可培養(yǎng)真菌實驗結果
2.5.1 各站位可培養(yǎng)細菌計數統計
2.5.2 菌株的分離純化與形態(tài)觀察
2.5.3 ITS區(qū)測序和系統發(fā)育分析
2.6 討論
第三章 454高通量測序技術對北極不同植物根際土壤細菌多樣性分析
3.1 454高通量測序技術簡介
3.2 研究方法
3.2.1 土壤樣品采集
3.2.2 土壤理化性質測定
3.2.3 DNA提取
3.2.4 PCR擴增、凝膠回收和454高通量測序
3.2.5 測序結果分析方法
3.3 結果
3.3.1 土壤理化性質
3.3.2 高通量測序結果
3.3.3 細菌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的分析
3.3.4 不同影響因素對土壤中細菌群落結構的作用
3.4 討論
3.4.1 典型站位土壤細菌群落結構
3.4.2 細菌群落結構與環(huán)境因子
3.4.3 總結
結論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4025983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nykjlw/nyxlw/402598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