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寫作法在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本文關鍵詞:模仿寫作法在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模因論 模仿寫作法 英語學術論文寫作 研究生
【摘要】:英語寫作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關注,國內(nèi)外對于英語寫作教學有著多年的研究。本文作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對模因論視角下的模仿寫作法進行教學研究。模因論是一種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用以解釋文化進化規(guī)律的新興理論,由Dawkins于1976年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模因有兩層涵義,存儲于人腦中的信息是模因,而通過各種傳遞方式傳播出去的信息也是模因。模因靠復制、傳播而生存,語言是它的載體之一。我國的何自然教授于2005年曾闡述過模因與語言教學的關系,指出模因論對模仿教學有著積極意義。本文正是基于這一點,試圖驗證模因論下模仿寫作法對提高研究生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能力積極有效。 本文選取研究生英語學術論文寫作作為研究載體。它是所有研究生在校期間的必修英語寫作課程。多數(shù)學校都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間必須發(fā)表一到兩篇論文,有的同學還需要發(fā)表SCI或參加國際會議的英語論文。本文作者隨機選取了兩個平行班級進行教學實驗。一個作為控制組,,一個作為實驗組,都是由同一位老師擔任課堂教學和作業(yè)批改,以確保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造成的影響最小化。 本文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主要是課堂觀察,在整個的實驗過程中,作者根據(jù)提前設計好的觀察量表,對實驗組和觀察組每周進行一次課堂觀察,以便了解模仿寫作法在實行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反應等情況。定量研究采取了測試和調查問卷的方法。測試主要是對實驗前后的寫作成績進行測試,將前測和后測的成績運用SPSS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前測是為了確認控制組和實驗組的英語寫作水平相差有多大;后測是為了證明模范寫作法是否有效。調查問卷是實驗結束后,在實驗組采集的,目的在于了解實驗對象對模仿寫作法的態(tài)度。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義在于通過本次的研究能引起大家對模仿寫作法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法的重新關注和肯定,另外這次研究也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模因這一新興理論,以及模因論視角下模仿寫作法值得推行的合理性。
【關鍵詞】:模因論 模仿寫作法 英語學術論文寫作 研究生
【學位授予單位】:中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319.3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5-6
- Abstract6-8
- 摘要8-11
-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11-14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1-12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2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whole thesis12-14
-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14-40
- 2.1 Meme and imitation writing approach14-22
- 2.1.1 Definition of meme14-15
- 2.1.2 Evolution of meme15-19
- 2.1.3 Meme and language19
- 2.1.4 Meme and imitation19-20
- 2.1.5 Memetics in imitation writing approach20-22
- 2.2 Research on memetics abroad22-23
- 2.3 Research on memetics at home23-29
- 2.3.1 Research on memetics and language24-27
- 2.3.2 Research on memetics and translation27-28
- 2.3.3 Research on meme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28-29
- 2.4 The genre of writing teaching approach29-40
- 2.4.1 The genre of writing teaching approach abroad29-34
- 2.4.2 The genre of writing teaching approach at home34-38
- 2.4.3 Research on imitation writing38-40
- Chapter Ⅲ Research Design40-43
- 3.1 Research questions40
- 3.2 Subjects40
- 3.3 Instruments40-41
- 3.4 Procedure of the research41-43
- Chapter Ⅳ Results and Discussion43-52
- 4.1 Analysis of 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43-45
- 4.2 Analysis of the result of the tests45-46
- 4.2.1 The pre-test45
- 4.2.2 The post-test45-46
- 4.3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46-50
- 4.3.1 The structure of the questionnaire47
- 4.3.2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and discussion47-50
- 4.4 Summary and suggestions50-52
- Chapter Ⅴ Conclusion52-54
- 5.1 Major findings52
-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52-53
- 5.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53-54
- Bibliography54-59
- Appendix1 Classroom observation form59-60
- Appendix2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60-61
- Appendix3 The result of the pre-test by SPSS61-62
- Appendix4 The result of the post-test by SPSS62-63
- Appendix5 Results of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from EG63-65
- Appendix6 Results of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from CG65-67
- Appendix7 關于模仿寫作法在非英專業(yè)碩士研究生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課程中的應用67-68
- Appendix8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s68-69
- Appendix9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s by SPSS69-73
- Appendix10 Paper published during MA program7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文鳳;;語言模因在傳統(tǒng)外語教學模式中彰顯特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2 江華珍;;語言模因與網(wǎng)絡語言[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9年01期
3 謝朝群;李冰蕓;;禮貌·語言·模因[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4 馬蕭;從模因到規(guī)范——切斯特曼的翻譯模因論述評[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5 高霄;;語言變異的模因理據(jù)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6 莊美英;;語言模因的傳播方式和特性[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7 徐盛桓;冪姆與文學作品互文性研究[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8 張光明;楊淑華;;評切斯特曼的《翻譯模因論》[J];中國科技翻譯;2007年04期
9 夏家駟;時汶;;模因論與人文社會科學——生物基因理論在語言上的應用[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年12期
10 吳淑嚴;;模因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錢桂容;范文模仿法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效果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2 楊璐;模因論在英語寫作教學中可行性評估[D];湖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919739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lunwenzhidao/919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