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沖電場測試系統(tǒng)標定方法
本文關鍵詞: 脈沖傳感器 標定 幅頻特性 開闊試驗場 近場 遠場 GHz橫電磁波傳輸室 出處:《高電壓技術》2014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為保證脈沖傳感器對脈沖電場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必須對其進行標定。針對實驗室難以產(chǎn)生幾十kV/m的電場環(huán)境,提出了基于弱場環(huán)境標定低靈敏度脈沖傳感器的方法,即利用頻譜儀窄帶接收特性降低噪聲獲得傳感器輸出響應,同時由標準場強儀測得傳感器所測環(huán)境電場強度(簡稱場強),通過傳遞標準法來標定傳感器。另對標定環(huán)境進行分析得到:當測試頻率500 MHz時,宜采用開闊試驗場遠場區(qū);測試頻率500 MHz時,宜采用GHz橫電磁波傳輸室標定傳感器。根據(jù)提出的標定方法標定了低靈敏度脈沖傳感器,得到傳感器輸出電壓值與被測場強的關系,即當傳感器測試場強時,終端設備示波器每mV電壓值對應約為200 V/m的電場強度。最后通過強場環(huán)境標定傳感器,標定結果與弱場環(huán)境標定結果相差1 dB,驗證了弱場環(huán)境標定結果的準確性,表明基于弱場環(huán)境標定低靈敏度脈沖傳感器的方法是合理的。
[Abstract]:In order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pulsed electric field measurement results, the pulse sensor must be calibrated.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produce tens of kV/m electric field environment in the laboratory, a method for calibrating low sensitivity pulse sensor based on weak field environment is proposed. The output response of the sensor is obtained by reducing the noise by using the narrowband receiving characteristic of the spectrometer. At the same time, the environmental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measured by the standard field intensity instrument is used to calibrate the sensor by the transfer standard method. In addi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libration environment shows that: when the test frequency is 500 MHz, the open test field should be used in the far field; When the test frequency is 500 MHz, the sensor should be calibrated by GHz 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 wave transmission chamber. The low-sensitivity pulse sensor is calibrated according to the calibration metho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utput voltage of the sensor and the measured field strength is obtained, that is, when the sensor tests the field strength, The terminal oscilloscope corresponds to an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of about 200 V / m per MV voltage. Finally, the calibration result is 1 dB different from the weak field environment calibration result through the strong field environment calibration sensor, which verifies the accuracy of the weak field environment calibration result. It shows that the method of calibrating low sensitivity pulse sensor based on weak field environment is reasonable.
【作者單位】: 軍械工程學院電磁環(huán)境效應國家重點實驗室;空軍石家莊飛行學院;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61313803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001050)~~
【分類號】:TM93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龍;魏光輝;胡小鋒;李新峰;張勇強;;材料電磁脈沖屏蔽效能研究進展[J];電訊技術;2011年09期
2 朱長青;;脈沖電場微型傳感探頭的研制[J];高電壓技術;2009年08期
3 周星;張成懷;魏光輝;;電磁脈沖與連續(xù)波對數(shù)字電路的輻照效應比較[J];高電壓技術;2010年07期
4 高成;劉曉;石立華;周璧華;;低頻強磁場屏蔽效能的測試方法與測試設備研制[J];高電壓技術;2010年09期
5 劉衛(wèi)東;劉尚合;魏明;胡小鋒;;寬帶電磁脈沖測試系統(tǒng)的分步辨識建模方法[J];高電壓技術;2012年02期
6 陳翔;陳永光;魏明;胡小峰;張龍;;采用法蘭同軸法的材料電磁脈沖屏蔽效能時域測試方法[J];高電壓技術;2012年03期
7 張希軍;楊潔;張慶海;;瞬態(tài)電壓抑制器在快上升沿電磁脈沖作用下的瞬態(tài)響應[J];高電壓技術;2012年09期
8 張龍;魏光輝;胡小鋒;崔耀中;張勇強;;強電磁場環(huán)境下屏蔽效能測試新方法[J];電波科學學報;2013年04期
9 張龍;魏光輝;胡小鋒;崔耀中;張勇強;;能量選擇表面材料防護性能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3年11期
10 張龍;魏光輝;胡小鋒;湯宮民;張勇強;;強電磁脈沖對材料屏蔽效能的影響[J];高電壓技術;2013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俞文英;;電子設備電磁干擾及電磁兼容設計[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2 陳達新;常天海;;雷電電磁脈沖對電路系統(tǒng)的耦合試驗及其防護設計[J];安全;2008年06期
3 萬海軍,湯仕平,張勇;艦船電磁脈沖效應和防護技術[J];安全與電磁兼容;2003年03期
4 楊曉紅 ,陳峰;EMC測試設備選型[J];安全與電磁兼容;2004年03期
5 陳加清 ,周璧華 ,賀宏兵;雷電的損傷效應[J];安全與電磁兼容;2004年06期
6 李永紅 ,張曉冬 ,孫麗娜;基于GPIB的虛擬儀器電磁環(huán)境監(jiān)測系統(tǒng)[J];安全與電磁兼容;2005年05期
7 趙金奎;;半電波暗室的技術要求[J];安全與電磁兼容;2005年S1期
8 張戟;孫澤昌;;燃料電池汽車整車控制器電磁兼容性研究與試驗[J];安全與電磁兼容;2006年05期
9 陳競;石立華;李炎新;高成;;光纖傳輸脈沖電場傳感器的時域校準[J];安全與電磁兼容;2006年06期
10 吳翔;呂克;;液晶屏幕抗靜電分析與對策[J];安全與電磁兼容;200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袁忠才;時家明;;高功率微波脈沖與等離子體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和數(shù)值模擬[A];第十五屆全國等離子體科學技術會議會議摘要集[C];2011年
2 王江平;方濤;李玉權;;偏振方位交角對脈沖磁場傳感器頻率性能的影響分析[A];全國第十三次光纖通信暨第十四屆集成光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李進璽;程引會;李寶忠;吳偉;;同軸TEM小室內標準磁場的數(shù)值計算與分析[A];第十三屆全國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4 孟萃;陳雨生;程建平;劉以農;;瞬態(tài)電磁場對雙層圓柱腔體耦合效應的三維FDTD數(shù)值模擬[A];第十三屆全國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5 朱湘琴;王建國;陳再高;孟粉霞;;EMP輻射波模擬器籠形天線的并行數(shù)值模擬分析[A];中國核科學技術進展報告——中國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第6冊)[C];2009年
6 陳維青;何小平;賈偉;湯俊萍;王海洋;李俊娜;薛斌杰;鄒麗麗;毛叢光;蒯斌;周輝;;2.5MV快沿電磁脈沖模擬器脈沖功率源的研制[A];第十四屆全國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2)[C];2008年
7 張杰;石立華;郭東義;郭曜華;;強磁場模擬器自動控制系統(tǒng)的設計[A];第十屆全國抗輻射電子學與電磁脈沖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8 張雪芹;李鵬;曹保鋒;宋立軍;;甚低頻電磁脈沖探測器標定方法的研究[A];第十五屆全國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蔣東;韓熙瑾;;超短波通信系統(tǒng)中的無源非線性[A];中國雷達行業(yè)協(xié)會航空電子分會暨四川省電子學會航空航天專委會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鄧向輝;焦玉斌;;復雜電磁環(huán)境中電磁干擾現(xiàn)象的分析與解決方案[A];科技創(chuàng)新與節(jié)能減排——吉林省第五屆科學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世敏;電磁吸波混凝土材料關鍵技術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2 安靜;姿控飛輪驅動電路EMC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1年
3 文武;感應雷電磁干擾及其防護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4 薛雷;圖像工程設備中的數(shù)據(jù)傳輸分析及其電磁兼容技術[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5 裴雪軍;PWM逆變器傳導電磁干擾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6 劉杰;泄漏發(fā)射的信息重建與防御對策[D];浙江大學;2004年
7 孫潤軍;紡織品抗靜電、防電磁輻射機理及評價方法的研究[D];東華大學;2005年
8 趙志斌;復雜土壤中接地網(wǎng)性能分析與變電站內空間電磁場計算[D];華北電力大學(河北);2005年
9 白保東;電磁兼容暗室特性的時域分析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06年
10 沈遠茂;電磁兼容測試中的源攪拌混響室和電磁干擾接收機的相關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白彥麗;電磁脈沖對開孔屏蔽腔耦合效應的仿真分析[D];沈陽理工大學;2010年
2 王姍姍;電子設備箱體屏蔽效能的預測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0年
3 于曉丹;機車PWM牽引逆變器的電磁干擾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0年
4 張立軍;復雜環(huán)境電子設備電磁兼容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5 蔣征;通信系統(tǒng)中有源和無源器件的高功率電磁脈沖效應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6 魏邦友;預兼容實驗室校準技術的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7 譚愷;寬帶電力線通信對無線電通信的影響及其頻帶的管理[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8 馬整平;基于空間場部件屏蔽效能測試影響因素的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9 張坤;軍用電磁屏蔽方艙電磁屏蔽效能測試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10 劉偉偉;電磁兼容自動測試的儀器程控研究及數(shù)據(jù)預處理[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煥然;聞映紅;;屏蔽效能的測量方法[J];安全與電磁兼容;2006年06期
2 陳競;石立華;李炎新;高成;;光纖傳輸脈沖電場傳感器的時域校準[J];安全與電磁兼容;2006年06期
3 王化吉;王永忠;張文;;箱式屏蔽效能測試方法設計[J];安全與電磁兼容;2010年02期
4 陳嵩;武建剛;;電源浪涌保護電路的正確運用[J];安全與電磁兼容;2011年03期
5 黎明秀;賈穎;;瞬變電壓抑制器失效模式和失效機理研究[J];半導體技術;2008年11期
6 張希軍;范麗斯;武占成;宋文武;;靜電模擬器放電開關輻射場特性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5年S1期
7 趙紅強,胡登高,李慶,郭蓬松;直流逆變式氬弧焊機的電源設計[J];變壓器;2005年01期
8 祝敏,賀亦成,鄭振興,焦杰;新型偶極電場探測器及對空間電場的測量[J];傳感器技術;2000年04期
9 謝彥召,鄭振興,焦杰;無源電光式傳感器及其進展[J];傳感器技術;1999年03期
10 管登高;孫傳敏;孫遙;林金輝;陳善華;龍劍平;王自友;盧長壽;;一種新研制的電磁屏蔽涂料及其在EMC中的應用[J];電訊技術;2009年1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旭俊;如何判別選擇繼電保護微機型試驗裝置[J];華中電力;1999年01期
2 許艷;;基于單片機控制的頻率特征測試儀設計[J];現(xiàn)代電子技術;2007年15期
3 韓忠華;馬斌;王石;王長濤;;基于單片機的頻率特性測試儀設計[J];電子產(chǎn)品世界;2010年06期
4 趙柏樹,操長茂;數(shù)字式頻率特性測試儀的設計[J];電子技術應用;2001年01期
5 張春水;張佳培;;基于單片機和FPGA的頻率特性測試儀[J];電子設計工程;2009年01期
6 宋婀娜;丁淑艷;;基于C8051F020的頻率特性測試儀的設計[J];現(xiàn)代科學儀器;2009年06期
7 王隸梓;;基于ANSYS的圓形壓電振子的仿真分析與研究[J];起重運輸機械;2010年02期
8 徐進友;劉建平;宋軼民;王世宇;;水輪發(fā)電機轉子非線性電磁振動的幅頻特性[J];中國機械工程;2010年03期
9 劉毅;林福昌;鐘和清;張欽;李黎;;寬脈沖電流測量線圈[J];強激光與粒子束;2010年04期
10 全玉生;劉赫;李文;李建歧;張學東;彭曉潔;勞國強;;雙向工頻通信下行信號系統(tǒng)的準最優(yōu)控制方法[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0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強;張興;張崇巍;鞠建永;;電壓型PWM整流器控制器的工程設計與仿真[A];第11屆全國電氣自動化電控系統(tǒng)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2 婁建安;馮衛(wèi);譚玉生;;數(shù)字頻率特性測試儀在教學中的典型應用[A];全國高等學校電子技術研究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曹峻;傅君眉;;幅頻特性到相頻特性的變換在微波自動測試系統(tǒng)中的應用[A];1989年全國微波會議論文集(上)[C];1989年
4 聶佰玲;干敏梁;;一種新型數(shù)字掃頻儀的原理和研制[A];江蘇省計量測試學會2005年論文集[C];2005年
5 張輝敏;宋健;符劍;潘長勇;;中壓電力線傳輸特性多徑模型的建模[A];2009安捷倫科技節(jié)論文集[C];2009年
6 鐘以章;;吉林核電站候選廠址地震地質初步研究[A];中國地震學會第六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6年
7 石踐;;盤南電廠1號爐風量測量裝置存在的問題及處理[A];貴州省電機工程學會2007年優(yōu)秀論文集[C];2008年
8 譚堅文;石立華;盧舒炎;;Rogowski線圈的標定和低頻特性補償研究[A];第十五屆全國電磁兼容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9 張東中;袁帥;佟為明;;基于復小波和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電能質量擾動識別與分類[A];2009中國儀器儀表與測控技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10 張黎;王偉;李慶民;李清泉;;基于SVC的變電站內傳導干擾測試與仿真建模[A];全國電磁兼容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齊磊;變電站瞬態(tài)電磁場對二次電纜的電磁耦合機理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河北);2006年
2 李孟秋;電力系統(tǒng)繼電保護與故障檢測新方法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3 崔雪梅;以復小波提取局部放電信號特征的原理及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4 楊紅權;基于小波變換的電力系統(tǒng)無功功率測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文杰;頻率特性測試儀系統(tǒng)的設計[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5年
2 吳昊;無源網(wǎng)絡相頻特性的優(yōu)化算法及實現(xiàn)[D];大連海事大學;2004年
3 李曉明;配置USB接口的高頻標量網(wǎng)絡分析儀研究與設計[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年
4 宗榮芳;基于虛擬儀器技術的頻率特性測試儀[D];南京理工大學;2008年
5 夏潮;并行電力系統(tǒng)穩(wěn)定器的研究[D];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2007年
6 趙海軍;FBG-GMM電流互感器磁路設計與動態(tài)特性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8年
7 楊煥崢;基于DDS的頻率特性測試儀的設計[D];南京理工大學;2006年
8 楊平清;低頻矢量網(wǎng)絡分析儀的設計[D];東南大學;2005年
9 王濤;VFTO下大型變壓器繞組電位分布的快速算法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河北);2007年
10 肖皓皓;小波子帶濾波器組功率信號分解測量算法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537000
本文鏈接:http://lk138.cn/kejilunwen/dianlilw/1537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