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國經濟重心遷移的特征與影響因素
本文關鍵詞:1978—2008年中國經濟重心遷移的特征與影響因素,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第32卷第4期經濟地理Vol.32,No.41978—2008年中國經濟重心遷移的特征與影響因素
葉明確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中國上海
200444)
摘要:1978—2008年,中國的經濟重心以1991年和2003年為界,先后經歷了向西南、東南和東北方向移動的三個
階段。為分析重心遷移的主導因素,首先指出了一般的貢獻度分解方法在重心法研究中的不適用性及其原因,提出了一種基于夏普里值的、適用于重心法的分解方法;诖朔椒ǎo出了在中國經濟重心移動過程中的“引擎”和“逆引擎”省市和地區(qū),并發(fā)現(xiàn):第一階段重心西移的原因既非西部投資的延遲效應,也非廣州發(fā)展的副產品,而是由于東北經濟發(fā)展過緩引起的。第二階段重心東移的主要原因并未長三角和珠三角的較量的結果,而是西部經濟發(fā)展速度過緩為主導,輔之以東部特別是長三角地區(qū)的快速發(fā)展所致。第三階段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也并非“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戰(zhàn)略的效果,而是完全是由西部發(fā)展過緩引起的。最后對區(qū)域發(fā)展政策做出評價,并指出優(yōu)先發(fā)展西部經濟是保證中國經濟高速均衡發(fā)展的關鍵因素。關鍵詞:經濟重心;重心法;貢獻度;夏普里值;空間均衡發(fā)展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8462(2012)04-0012-07
CharacteristicsandInfluenceFactorsAnalysisofGravityMovementforChina’s
Economyfrom1978to2008
YEMing-que
(SchoolofEconomics,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Abstract:Duringtheperiodfrom1978to2008,with1991and2003ascutoffpoints,China’seconomicgravitycentre
movedsouth-west,south-eastandnorth-east,respectivelyinsequence.Sincegeneralcontributiondecompositionapproachesarenotsuitableingravitycentremethodanalysis,thispaperproposesanewdecompositionapproachbasedonShapleyValue.The“Engine”and“InverseEngine”provincesaredefinedbasedonthismethod.Wefindthatduringthefirstperiod,thereasonforwestwardmovementisneitherlageffectofinvestmentnoraside-effectofGuangdong’sdevelopment;itisactuallydrivenmainlybytheNortheastregion’sslowdevelopment.Duringthesecondperiod,themaindriverforeastwardmovementisnotaresultofcompetitionbetweenYangtzeRiverDeltaandPearlRiverDelta,insteadit’stheconsequenceofthewesternregion’sslowdevelopment,augmentedbytheeasternregion’s,especiallytheYangtzeRiverDelta’srapiddevelopment.Theonlyreasonfornorthwardmovementinthirdperiodistheslowdevelopmentofthewesternregionratherthanthestrategyeffectof“revitalizingthenortheastoldindustrialbase”.Finally,evaluation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iesbestsuggestthatthewesternregionisakeyprioritytoensureChina’srapideconomicdevelopmentcanbebalanced.Keywords:economicgravitycentre;gravitycentremethod;contributionrate;Shapleyvalue;spatialbalanced
development
在經濟研究中,,經濟重心指的是在區(qū)域經濟空間中,各個方向上的經濟力量能夠保持均衡的一點。觀察經濟重心的遷移可幫助了解經濟變量在一個國家或經濟區(qū)域中的發(fā)展方向和平衡問題,也可評價空間發(fā)展政策的效果[1]。經濟重心法被廣泛應用于宏觀經濟和區(qū)域經濟研究中,例如對于中國經濟重心和產業(yè)重心的演變路徑的研究[1-3],對長三角地區(qū)人口和經濟的空間分布研究[4-5],對某地區(qū)經濟
和產業(yè)發(fā)展的不平衡性研究[6-7],其他研究還包括對
耕地變化[8]以及能源消費[9]、污染[10]、人才分布[11]、旅游[12]等各類研究中。
經濟重心類似國民生產總值、物價指數(shù),可作為宏觀分析的經濟指標來使用[1]。然而,在發(fā)現(xiàn)經濟重心沿著某一方向轉移后,由于它類似一個綜合指數(shù),是各個子部分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很難判斷其變化的背后原因和推動力,F(xiàn)有研究的一般做法
收稿時間:2011-12-24;修回時間:2012-03-15
作者簡介:葉明確(1974—),女,安徽滁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空間經濟政策。E-mail:ymq@shu.edu.cn。
第4期葉明確:1978—2008年中國經濟重心遷移的特征與影響因素
13
是用比對的方法,考察這段時間內的經濟政策和經
濟事件,或者考察其他經濟變量在這段時間內的運行軌線,以推測其可能的原因。這樣就可能出現(xiàn)經濟發(fā)展軌線和經濟政策背離的情況[3]。另外一種做法是進行影響因素回歸,以確定可能的原因,當只有唯一因素顯著時,我們可以推斷其是驅動力[8],但當出現(xiàn)多個因素,則難以判斷哪些是主要推動力。而且回歸方法僅可以判斷影響因素對經濟變量大小的影響,對于經濟變量的空間移動并不能給出直接的解釋。
本文擬通過對經濟重心的貢獻度分解研究,不僅可以更全面地評價區(qū)域發(fā)展政策,更將有助于其進行有的放矢地調整和制定。目前尚沒有關于經濟重心的貢獻度分解研究,但近年來,在地區(qū)收入差距研究中,已有學者研究了收入不平等指數(shù)的貢獻度分解問題[12-18],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借鑒。
1經濟重心法和中國經濟重心演變軌跡
1.1經濟重心法計算公式
假設一個大區(qū)域由若干個小區(qū)域構成,第i個小區(qū)域的中心坐標為(Xi,Y)i,Mi為該小區(qū)域的某種屬性值,則該屬性意義下的區(qū)域重心坐標為[19]:
xˉ=∑n
Mnnn
iXi=i
M,ˉy
=Y1i=1
i
∑Mi=1
ii
Mi=1
i
(1)
通常在實際應用中,計算其區(qū)域重心時,可以
將(Xi,Y)i取為各行政區(qū)域單元的首府坐標,Mi可以為不同意義的屬性值(如地區(qū)生產總值、人口、耕地、能源等)。
1.219781987GDP—2008中國經濟重心的演變軌跡
性,本文示例包括除海南省之外的年之后才有數(shù)據,數(shù)據來自《中國統(tǒng)計年鑒》為了保持前后分析的一致,由于海南省在30個內地省市,不包括港澳臺地區(qū)。由于統(tǒng)計年鑒只提供了GDP指數(shù),筆者先計算出以1978年為基年的平減指數(shù),再按此調整,得到各個省市的實際GDP[。地理坐標選取各個省市的省會城市坐標,計算的中國經濟重心移動軌跡見圖1。
圖中可以看出,經濟重心的遷移明顯分為兩個時段:第一個時段是1978—1991年,經濟重心總體向西南方向移動,1991是1995—2008年之后,年,經濟重心總體向東南方向移動,中間有一定的反復。第二個時段移動的速度明顯減慢。而且2003但年之后,經濟重心略向北移。對比馮宗憲等人的軌跡圖[1],我們發(fā)現(xiàn)重心移動趨勢基本一致,但重心北移
的起始年份不同。為確定這是否與我們刪除海南省
數(shù)據有關,我們重新做了包括海南省的31個省市的重心軌跡,發(fā)現(xiàn)除了曲線的移動趨勢并沒有發(fā)生變化,仍是2003年北移(為了簡潔,未在圖1中顯示)GDP,按照地區(qū)平減指數(shù)調整,
因此推斷,發(fā)現(xiàn)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對采用實際值所致。
圖11978—2008年我國經濟重心動態(tài)變化軌跡
Fig.1Dynamicvariationtrackofourcountry’s
economicgravitycentrefrom1978to2008
2貢獻度分解方法研究
2.1常用的分解法則的不適用性
我們考察了常用的分解法則,并用發(fā)展了一種微分分解法則。但最終發(fā)現(xiàn),這些分解法則并不適用于經濟重心法的研究,因此我們簡述這些法則,具體方法請參見相關文獻。
常用的分解法則有簡單分解法則和方差分解法則。簡單分解法則就是直接用求和公式中的地區(qū)分量來度量該地區(qū)的貢獻度[18]Field。方差分解法則是[14]在研究收入不平等及其變化時,提出的基于回歸方程的貢獻度分解方法。由于簡便易行,常用來用于計算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20]。我們研究發(fā)現(xiàn)這兩種方法均不適用的根本原因是經濟重心法中的經濟份額是相關而不是獨立的。為避免上述問題,我們用全微分方程推導出的微分分解方法,一定程度緩解了上述問題。但卻發(fā)現(xiàn)微分分解方程是只有在前后期變化值比較小的時候才有效,即要求經濟總量保持基本穩(wěn)定不變,而這個假設在一般的經濟分析中是不成立的。2.2基于夏普里值(ShapleyValue)的分解法則
夏普里值方法源自合作博弈論[20],是討論收益或成本如何在局中人進行分配的方法。Shorrocks[18]提出了基于夏普里值的因子貢獻度測算。在此基礎上,萬廣華[15-17]發(fā)展了基于回歸方法和夏普里值的
14經濟關于收入不平等的分解方法。因為經濟重心分解本質上是一種非線性分解,所以可以應用上述的夏普里值(Shapleyvalue)方法來計算各個部分的貢獻。
具體的,在經濟重心法中,假定有n個小的經濟區(qū)域組成了一個大的經濟區(qū)域K={1,2,...,k,...n},則第k個區(qū)域對經濟重心移動的邊際貢獻為,
MCk=Δxˉ(K)-Δxˉ(K\{k})
(2)
然而這種分解方法,得到的貢獻分解不是精確
分解。即各個邊際移動量加總并不一定等于總移動量。因此,考慮所有區(qū)域{1,2,...,k,...n}的一個排列次序σ=(σ1,σ2,?,σn),設k區(qū)域位于第r個位置,即σ=(σ1,σ2,?,σr-1,σr=k,?σn),則定義k前面的r-1個區(qū)域集合為Prek(σ)=(σ1,σ2,?σr-1),則在此排列下,k區(qū)域的邊際貢獻為:
MCk(σ)=Δxˉ(Prek(σ)?{k})-Δxˉ(Prek(σ))
(3)
為了消除“路徑依賴”,考慮n!個不同的排列
組合,記所有的排列組合為Π(n),則第k個區(qū)域對重心移動的夏普里值為:CXk=1∑MC(k(σ)
σ∈Πn)
=∑ΔxˉΠ(n)
[(Prek(σ)?{k})-Δxˉ(Prek(σ))σ∈]
(4)
CYk=∑MC(k(σ)σ∈Πn)
=∑[
Δyˉ(Prek(σ)?{k})-Δyˉ(Prek(σ))σ∈Π(n)
]
接下來是計算問題,在收入不平等的研究中,應用夏普里值方法的一個問題就是計算量的問題,在那些問題研究中,回歸變量可多達9個[22],這就意味著需要計算9!=362880種組合下的各個變量貢獻值。為此,聯(lián)合國世界發(fā)展經濟學研究院UNU-WIDER)開發(fā)了一個Java程序完成分解計算。
在本文的經濟重心法研究中,一般而言,經濟區(qū)域個數(shù)遠不止這個數(shù)目,少則20、30,多則上百個。以中國經濟重心為例,30個省市的排列組合數(shù)目高達30!=2.65×1032,用一般的計算方法難以完成。為此,我們采用Castroa.J.等人基于采樣理論的多項式算法[23],給出經濟重心移動的夏普里值計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樣本均值代替期望值,該算法有很好的計算精度。
對于n個經濟區(qū)域對于經濟重心遷移的夏普里值,①具體的算法如下:
計算經濟重心的坐標和相對于上一年的位
地理第32
卷
移。
定區(qū)域的順序②對{1,2,?,σ。n并將各個區(qū)域各年數(shù)據按照此}進行無放回地隨機抽取,以確
σ
順序排列。
量,i③=累積計算前1,?,n-1。利用公式i個區(qū)域的重心坐標和逐年位移(3)計算各個區(qū)域在此排列下的邊際貢獻,并按照原始順序重新排列各個區(qū)域的邊際貢獻值。
的邊際貢獻值,④重復②—即夏普里值。③m次,計算用夏普里值除以經濟m次平均的各個區(qū)域重心在該年的位移,得到各個區(qū)域的貢獻率。
3中國經濟重心遷移的貢獻度分解
基于2.2節(jié)中的分解方法,模擬次數(shù)為m=104
次。我們對1978—2009年中國經濟重心遷移的原因進行了分析。首先給出每一年各個省市在重心遷移中貢獻度的排名;其次將經濟重心的遷移分為三個階段,2008即1978—1991年、1991—2003年和2003—最后,年,分別根據三大經濟地區(qū)和四大經濟地區(qū)劃給出各省市在這三個階段的累積貢獻度;分,給出各地區(qū)在這三個階段中的貢獻度。3.11978—2008年經濟重心遷移的“引擎”省市
首先定義“引擎省市”貢獻率為正的省市,是推動重心遷移的力量;定義“逆引擎省市”為貢獻率為負的省市,是抑制重心遷移的力量。從我們的計算結果(限于篇幅未列出)可以看到,從1978—2008年,經濟重心總體上是向東南方向移動,但推動經濟重心東移的不一定是東部省市,推動經濟重心南移的也不一定是南部省市。為了更為清晰地了解在經濟重心遷移過程中各省市的貢獻率,以1991年和2003年為界,將經濟重心移動分為1978—1991年、1991—2003年和2003—2008年三個階段。
根據計算,1978—2008年,經濟重心向東移動的前幾大引擎省市是浙江、江蘇、四川、甘肅、福建、云南,可以得知向東移動主要是東部經濟的拉動作用為主,輔之以西部經濟相對發(fā)展不足的推動。經濟重心向南移動的引擎省市是黑龍江、新疆、上海、遼寧、福建、浙江、吉林,可見向南移動主要是北部經濟的相對發(fā)展不足引起的,輔之以東部的拉動。3.2經濟區(qū)域對經濟重心移動的貢獻率
我國的經濟區(qū)域可以按照地理位置劃分為三大經濟區(qū)域或四大經濟區(qū)域,由于經濟重心位于地理重心的東南,當經濟重心遷移時,我們可以根據經濟區(qū)域的位置判斷重心遷移的可能原因。以三大
(
第4期葉明確:1978—2008年中國經濟重心遷移的特征與影響因素15
經濟區(qū)域為例,經濟重心西移,可能的原因包括:①
西部地區(qū)主導:西部地區(qū)的經濟增長速度快;②中部地區(qū)主導:中部地區(qū)的經濟增長速度慢;③東部地區(qū)主導:東部地區(qū)的經濟增長速度減慢。經濟重心南移,可能的原因包括:①西部地區(qū)主導:西部地區(qū)的經濟增長速度快;②中部地區(qū)主導:中部地區(qū)的經濟增長速度慢;③東部地區(qū)主導:東部地區(qū)的經濟增長速度快。究竟是何種原因,我們需要根據各個地區(qū)的貢獻率來判斷。
3.2.1三大經濟區(qū)域的貢獻率。按照研究中常用的東中西三大地區(qū)的劃分方法,西部地區(qū)包括的省級行政區(qū)共12個,分別是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中部地區(qū)有8個省級行政區(qū),分別是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東部地區(qū)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11個。ㄊ校
根據表2的計算結果,可知:第一階段(1978—1991年),重心西移和南移,經濟重心西移的主要推動力來自中部發(fā)展速度的相對減緩,南移的主要動力來自于東部的增長,還有部分原因是中部發(fā)展速度的減緩引起的。
第二階段(1991—2003年):重心東移和南移。經濟重心東移的主要原因是西部發(fā)展速度的相對
減緩,南移的主要動力仍然來自于東部的增長。
第三階段(2003—2008年):重心東移和北移。經濟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區(qū)的發(fā)展速度相對減緩造成的。
3.2.2四大經濟區(qū)域的貢獻率。據十一五規(guī)劃的建議,還可將全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地區(qū)。自2005年起,統(tǒng)計上東中西和東北地區(qū)的分組方法是:東部地區(qū)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10個省市;中部地區(qū)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晃鞑康貐^(qū)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12省市區(qū);東北地區(qū)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
從表3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個階段(1978—1991年),經濟重心西移和南移。向西移動的主要推動力是東北發(fā)展速度的相對減緩,對比在三個地區(qū)劃分下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由中部主導變成東北主導的原因是黑龍江從中部地區(qū)分離出來,這和我們在分析引擎省市是一致的。南移的主要動力來自于東部的增長,還有部分原因是東北發(fā)展速度的減緩引起的。
第二階段(1991—2003年):經濟重心東移和南
表1三階段的經濟重心移動的引擎省市和逆引擎省市
Tab.1“Engine”and“inverseengine”provincesformovementofeconomicgravitycentreinthreeperiods
年份1978—19911991—2003移動向西
向南向東向南向東向南
第1黑龍江廣東新疆廣東新疆內蒙古
引擎省市第2第3新疆上海黑龍江福建云南浙江黑龍江遼寧云南甘肅云南天津
第4
遼寧遼寧四川福建吉林吉林
第5廣東浙江江蘇新疆四川山東
第1浙江廣西黑龍江山東黑龍江黑龍江
第2江蘇上海遼寧云南上海新疆
逆引擎省市
第3福建湖南廣東湖南內蒙古廣東
第4四川新疆吉林四川廣東北京
第5甘肅山東西藏貴州浙江河北
表2三大經濟區(qū)對經濟重心移動的貢獻率
Tab.2Contributionrateofthreeeconomicregionstothemovementofeconomicgravitycentre
經濟區(qū)東部中部西部
第一階段(1978—1991)
1.85經度(東西)方向
第二階段(1991—2003)
-1.74第三階段(2003—2008)
-1.20第一階段(1978—1991)
0.27緯度(南北)方向
第二階段(1991—2003)
0.33第三階段(2003—2008)
-1.32Tab.3
經濟區(qū)東部中部西部東北
表3四大經濟區(qū)對經濟重心移動的貢獻率
Contributionrateoffoureconomicregionstothemovementofeconomicgravitycentre
經度(東西)方向
第二階段(1991—2003)
-0.162.81第三階段(2003—2008)
-0.443.46第一階段(1978—1991)
-0.42-0.70緯度(南北)方向
第二階段(1991—2003)
-0.48-0.44第三階段(2003—2008)
-0.024.67
第一階段(1978—1991)
-0.37-0.66
五星文庫wxphp.com包含總結匯報、旅游景點、黨團工作、人文社科、出國留學、外語學習、行業(yè)論文以及1978_2008年中國經濟重心遷移的特征與影響因素_葉明確等內容。
本文共2頁12
本文關鍵詞:1978—2008年中國經濟重心遷移的特征與影響因素,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88241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88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