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dāng)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哲學(xué)論文 >

德意志浪漫精神與哲學(xué)詮釋學(xué)

發(fā)布時間:2016-11-19 18:17

  本文關(guān)鍵詞:德意志浪漫精神與哲學(xué)詮釋學(xu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德意志浪漫精神與哲學(xué)詮釋學(xué)

?

吳 建 廣
摘   要 : 以伽達(dá)默爾為代表的 哲 學(xué) 詮 釋 學(xué) 旨 在 傳 承 德 意 志 浪 漫 精 神 的 歷 史 性 , 反思和批判西方啟蒙運動所提倡的科學(xué)理性 , 力圖將哲學(xué)從笛卡爾式的主體性科學(xué) 方法論中解脫出來 , 揚棄主 客 二 元 論 。 哲 學(xué) 詮 釋 學(xué) 是 德 意 志

浪 漫 精 神 的 歷 史 性 延 續(xù) , 它從屬于德意志浪漫精神 , 是這一精神在當(dāng)代思想情境中的一種新形態(tài) 。 哲學(xué) 詮釋學(xué)繼承了自?斯匾詠淼挠 “ 內(nèi)在之耳 ” 傾聽的說法 , 弱化宗教因素 , 突出 詩學(xué)涵義 , 強調(diào)無論是詩人寫作還是詩學(xué)理解 , 都是對語言的傾聽 , 對自然秩序的 ) 的 傾 聽。 這 種 傾 聽 方 式 就 是 將 自 己 帶 入 對 話 的 另 一 傾聽 , 即對神秘性 ( h o s M t y 方而形成一個整體 , 真理便在這整全性對話中得以彰顯 。 關(guān)鍵詞 : 哲學(xué)詮釋學(xué)   浪漫精神   詩學(xué)   真理   傾聽 ) 。 作者吳建廣 , 哲學(xué)博士 , 同濟(jì)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德語系教授 ( 上海 。 0 0 0 9 2

① 反思和批判西方 以伽達(dá)默爾為代表的哲學(xué) 詮 釋 學(xué) 旨 在 傳 承 德 意 志 浪 漫 精 神 ,

啟蒙運動所提倡的科學(xué)理性 , 力圖將哲學(xué)從笛卡爾式的主體性科學(xué)方法中解脫出來 。 縱觀啟蒙思潮四百余年的效果 歷 史 , 以 主 體 性 為 基 礎(chǔ) 的 現(xiàn) 代 科 學(xué) 理 性 , 即 以 數(shù) 學(xué) 為 楷模進(jìn)行的概念性邏輯推理 , 逐 漸 成 為 哲 學(xué) 之 為 哲 學(xué) 的 圭 臬 , 成 為 判 定 真 理 的 唯 一 科學(xué)并不具有規(guī)范 作 用 , 不 能 提 供 價 值 ; 科 學(xué) 的 ‘ 定 律) 只 法 則’ ( 尺度 。 然而 ,“
② 斯特龍伯格 , 是嘗試性的 、 操作性的 , 除此之外 , 我們不能賦予它們其他的意義 ”

項 目編號 1 德意志精神語境中的 《 浮士德 》 研究 ” ( 1 BWW 0 5 1) ?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 “ — —伽 達(dá) 默 爾 詮 釋 學(xué) 之階段性成果 ; 同濟(jì) 大 學(xué) 德 國 學(xué) 術(shù) 中 心 項 目 “ 我 們 如 何 理 解 詩 學(xué)— ) 成果 。 之詮釋 ”( a z 1 1 0 2 k 0 6 d y ① 哲學(xué)詮釋學(xué)將詩 學(xué) 提 高 到 哲 學(xué) , 甚 至 超 過 哲 學(xué) 的 地 位 , 是 對 德 意 志 浪 漫 精 神 的 傳 承 。 在 “ 哲學(xué)與詩學(xué) ” 一文中 , 伽達(dá)默爾 闡 述 了 詩 學(xué) 與 哲 學(xué) 之 間 存 在 的 親 緣 關(guān) 系 , 認(rèn) 為 它 。 們之間 “ 謎一般的切近關(guān)系 , 從赫爾德 , 從浪漫派起始 , 最終進(jìn)入到一般的意識之中 ” 參見 H G W a n s e o r G a d a m e r, P h i l o s o h i e u n d P o e s i e, n e s a m m e l t e  e r k e, B d . 8, -G ?     "i   g p   :M , , T ü b i n e n o h r 1 9 9 5 S . 2 3 2 .下文中 , 伽達(dá)默爾全集用 GW 標(biāo)明 。 g ② , 劉北成 、 趙國新譯 , 北京 : 中央編譯出版社 , 西方現(xiàn)代思想史 》 斯特龍伯格 :《 0 0 5年, 2 第2 0 3頁。 ·6 7·

中國社會科學(xué) 。 0 1 3 年第 9 期

的評說給予科學(xué)一個實用性位 置 , 取 消 了 科 學(xué) 理 性 與 真 理 的 等 同 性 。 旨 在 弘 揚 啟 蒙 思想的伯林 ( 首 先 在 德 國, 然 后 在 英 國” 的 “ 反對的聲 I s a i a h B e r l i n) 也 聽 到 了 “   , 啟蒙運動的反對者堅持認(rèn)為 , 無論是人還是社會 “ , 都不類似于無生命的客體 ” 音” 。2 如此客體化研究人與社會 “ 必然 導(dǎo) 致 災(zāi) 難 ” 約翰 0世紀(jì)6 0 年 代, 伯 林 就 預(yù) 言: “ 遜和柏克 , 哈曼和赫爾德 ( 在某種 程 度 上 甚 至 包 括 孟 德 斯 鳩 和 休 謨 ) 開 始 了 這 場 注 ” 不過 , 他也看到了這 種 反 叛 的 艱 巨 性 : “ 這些人還停留在孤 定要日益壯大的反叛 。 。 ① 獨的懷疑之中 ” 反對者之所以孤獨少援 , 在于 科 學(xué) 理 性 確 實 給 人 類 帶 來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邏 輯 的 明 人類對 晰性和生活的舒適性 。 科學(xué)理性越發(fā)成為人類手中創(chuàng)造并規(guī)劃世界的魔力 ,“ 自己施加于自 然 和 他 人 的 力 量 視 若 無 睹 , 這 種 情 況 又 越 來 越 誘 使 人 們 濫 用 這 種 力
② 無論科學(xué)理性如何擴(kuò)張 , 卻也沒有出現(xiàn)啟蒙運動許諾的人間天堂 , 相反 , 到 。 量”

了2 1 世紀(jì)的今天 , 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所有生物的生存空間卻遭遇到空前的毀壞 。 兩次 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大會 , 京都 會 議 ( 1 9 9 7) 和 哥 本 哈 根 會 議 ( 2 0 0 9) 所 討 論 的主題中 , 地球生態(tài)顯露出來的 綜 合 性 危 機 也 只 是 冰 山 一 角 。 此 類 會 議 均 試 圖 用 科 技手段來解決生態(tài)問題 , 而不是從 對 科 學(xué) 理 性 帶 來 的 危 機 中 全 面 反 思 現(xiàn) 代 理 性 的 根 本問題 , 更沒有從哲學(xué)角度思考 從 文 藝 復(fù) 興 至 今 科 學(xué) 理 性 的 逐 漸 蛻 變 , 結(jié) 果 是 與 其 原本的追求目標(biāo)漸行漸遠(yuǎn) 。 理性的 主 宰 地 位 的 長 期 反 思 與 批 判 者 之 一 便 是 德 意 志 浪 漫精神 。 德意志浪漫派則是這一運動中 的 “ 中 流 砥 柱, 不 僅 在 哲 學(xué) 里 結(jié) 出 碩 果, 而
③ 。 且用源源不斷的文學(xué)作品風(fēng)靡一代人 ”

弘揚科學(xué)理性的啟蒙思潮不 唯 是 歐 洲 思 想 史 的 橫 截 面 , 即 啟 蒙 運 動 思 想 家 及 其 先驅(qū)的觀念 , 更是這一 運 動 所 形 成 的 思 潮 在 近 現(xiàn) 代 和 當(dāng) 代 的 接 受 過 程 和 效 果 歷 史 。 在這歷史性接受中 , 神性 — 自然 被 不 斷 弱 化 , 直 至 被 理 性 主 體 徹 底 取 代 , 尼 采 斷 言 ) 描述 。 啟蒙運動思想家并非 的 “ 上帝之死 ” 便是對這一狀態(tài)的全喻性 ( a l l e o r i s c h g 都是理性之上的無 神 論 者 , 笛 卡 爾 也 要 從 “ 完 美 和 無 限” 的 清 晰 概 念 中 來 推 論 出 ; 牛頓更要 “ “ 上帝的存在 ” 給上 帝 保 留 一 個 位 置 。 把 上 帝 說 成 是 一 項 宇 宙 所 遵 循 的 。 洛克自己就是 “ 計劃的積極維護(hù)者 ” 虔誠的基督徒 , 不僅相信上帝存在 , 而且相信 , 而問題就在于洛克的 “ 方法和觀點與其他同路 基督教啟示是可以得到清晰的證明 ” 。 人 , 尤其是法國笛卡爾理性主義 者 培 爾 和 豐 特 奈 爾 的 影 響 一 起 , 開 啟 了 懷 疑 之 門 ” ,卻是 “ , ④ 盡管 1 不完全是一 個 否 定 宗 教 的 時 代 ” 一 個 思 想 世 俗 化 的 時 代” 8 世紀(jì) “

— —十 八 世 紀(jì) 哲 學(xué) 家 》 , 孫 尚 揚 等 譯, 南 京: 譯 林 出 版 社, 啟 蒙 的 時 代— ①   參 見 伯 林 :《 2 0 0 5年,第1 8頁。 ② ③ ④ ·6 8· ,薛華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伽達(dá)默爾:《 科學(xué)時代的理性》 1 9 8 8年,第1 2頁。 ,第2 斯特龍伯格 :《 西方現(xiàn)代思想史 》 2 8頁。 ,第5 參見斯特龍伯格 :《 西方現(xiàn)代思想史 》 1、6 2、1 2 1、1 2 9頁。

德意志浪漫精神與哲學(xué)詮釋學(xué)

在世俗化和去神化過程中 , 自然 神 論 和 懷 疑 主 義 不 僅 沒 有 遏 制 主 體 理 性 的 擴(kuò) 張 , 而 是將其放在越來越高的位置上 。 因 而 , 啟 蒙 運 動 的 接 受 史 就 其 本 質(zhì) 意 義 而 言 是 以 理 性之光取代神性之光 , 擁有理性 的 主 體 拒 絕 承 認(rèn) 一 切 高 于 理 性 的 權(quán) 威 的 存 在 , 以 理 性為基礎(chǔ)的主體性方法論也就成了認(rèn)識和占有真理的唯一途徑 。 。 所謂 “ 在此意義上 , 形成了與 “ 啟蒙思潮 ” 相對應(yīng)的語詞 : “ 浪漫精神 ” 浪漫 精神 ” 同樣不僅指 1 8 世紀(jì)初至 1 9 世紀(jì)中葉歐洲范圍, 尤其是德意志境內(nèi)的浪漫運 動 , 而是在更大的歷史語境中呈現(xiàn)出來德意志精神的特殊性質(zhì) 。 本文的 “ 浪漫精神 ” , 即否認(rèn)主體的至高無上的主 主要是指海德格爾意義上的存在者 “ 在世界中的存在 ” 宰地位 , 揚棄主客體之間的溝壑 , 將 人 限 定 在 神 性 之 下 或 自 然 之 中 以 形 成 一 個 整 全 ) 。從德意志浪漫 性世界 , 相信存在著理 性 認(rèn) 識 能 力 所 不 可 企 及 的 神 秘 性 ( M t h o s y 精神的視角看 , 人不能自命為主體而將世界設(shè)置為一個相對立的客體 , 也就不能絕對 占有完全的真理 , 而只能在世界的整全性中不斷地追隨真理 , 感受與分有真理 。 近代以來 , 被啟蒙的主體已然成為不受任何拘束的自主的自我 ! 對 [ 主體 ] 概 念的哲學(xué)的 — 體系的思想構(gòu)造顯 示 了 主 體 被 啟 蒙 的 意 識 , 這 個 主 體 就 是 通 過 科 學(xué) 來
① 主體概念包含了雙重意義 : 預(yù)設(shè)了主客體對立構(gòu)架的存在 ; 在該構(gòu) , 實踐的理性 ”

架中 , 主體以其理性 的 強 力 和 科 學(xué) 的 方 法 占 有 居 高 臨 下 的 地 位 。 擁 有 “ 理 性” 和 “ 科學(xué) ” 實踐的 “ 主體 ” 在啟蒙思想的接受過程中進(jìn)入人們的意識 , 其強力意志也因 其輝煌成就而自以為有掌控一切 的 能 力 。 歌 德 的 敘 事 歌 謠 《 魔 術(shù) 藝 徒》 便 是 對 這 種 掌控能力的懷疑 。 理性主體的傲慢 使 “ 對科學(xué)方法和理性思維的信仰代替了人類精
② 在 理 性 嬗 變 為 現(xiàn) 代 信 仰 的 過 程 中 ,就 始 終 伴 隨 著 懷 疑 、 抵 。 神的一切其他保護(hù) 物 ”

觸和批判 , 尤其在中歐日爾曼地區(qū)呈現(xiàn)出 強 勁 、 持 久 的 對 啟 蒙 運 動 的 反 思 , 形 成 了 從埃克哈特 、 路德 、 萊 辛 、 哈 曼 、 赫 爾 德 、 歌 德 , 經(jīng) 浪 漫 派 、 維 也 納 現(xiàn) 代 派 、 表 現(xiàn) 主義 ,直至弗洛伊德 、 海德格爾 、 伽達(dá)默爾以及綠色運動的德意志精神傳統(tǒng) 。 啟蒙 思 潮 與 浪 漫 精 神 展 現(xiàn) 出 一 種 相 反 相 成 之 現(xiàn) 象 : 主 體 的 擴(kuò) 張 與 主 體 的 限 定 , 主客體一分為二與世界 的 整 全 性,認(rèn) 識 與 理 解,把 握 與 感 應(yīng),觀 看 與 傾 聽,如 此 持續(xù)性的張力構(gòu)成了啟蒙與浪漫的辯證關(guān) 系。若 將 啟 蒙 思 潮 理 解 為 歐 洲 文 化 的 正 題,浪漫精神則是這一思潮的反題。浪 漫 精 神 就 是 給 予 啟 蒙 思 潮 主 導(dǎo) 的 主 體 理 性 一種限制,兩者共同構(gòu)成歐洲思想文 化 的 合 題。這 種 既 對 立 又 統(tǒng) 一 的 辯 證 關(guān) 系 正 是現(xiàn)代歐洲 ( 西 方) 兩 大 思 想 主 流 相 互 作 用 和 影 響 、 充 滿 活 力 和 自 我 更 新 的 內(nèi) 在 原因。

① ②

U l r i c h A n a c k e r, H a n d b u c h h i l o s o h i s c h e r G r u n d b e r i e, B d . 5,H r s . S u b e k t, i n         ? " g j p p g f f ,M , v o n H e r m a n n K r i n s u. a . ü n c h e n:K ? s e l 1 9 7 4, S. 1 4 4 0.       g — —現(xiàn) 代 科 學(xué) 中 的 革 命》 , 范 岱 年 譯, 北 京: 商 務(wù) 印 書 館, 海森伯 : 《 物 理 學(xué) 和 哲 學(xué)— W. 1 9 8 1年,第1 3 2頁。 ·6 9·

中國社會科學(xué) 。 0 1 3 年第 9 期

一 、 哲學(xué)詮釋學(xué)對德意志浪漫精神的理解
在德意志浪漫精神的框架中 , 哲 學(xué) 詮 釋 學(xué) 致 力 于 批 判 以 科 學(xué) 方 法 論 為 圭 臬 的 主 體認(rèn)識論 , 揚棄主客對立的二元論 , 否定科 學(xué) 與 真 理 相 等 同 的 觀 念 ; 指 出 科 學(xué) 的 方 法論并不能占據(jù)真理 , 對真理我們只能去 理 解 , 而 不 能 去 把 握 或 攫 取 , 只 能 感 受 式 地傾聽 , 而不能將其作為客體來觀看或 觀 察 。 因 此 , 若 要 在 《 真 理 與 方 法》 一 書 中 去尋求解釋文本或世界的 具 體 規(guī) 則 與 方 法 , 尤 其 是 科 學(xué) 的 方 法 論 , 只 會 徒 勞 無 果 。 哲學(xué)詮釋學(xué) 無 意 建 立 一 套 普 遍 適 用 的 詮 釋 方 法 論 , 因 為 “ 沒有一個詮釋學(xué)的方 。 ① 恰恰相反 , 在 《 法” 真理與方法 》 中 , 伽達(dá) 默 爾 開 宗 明 義 地 指 出 , “ 在認(rèn)識概念 , 哲學(xué)詮釋學(xué)則要 “ 和真理概念的哲學(xué)說明和申辯中 , 現(xiàn)代科學(xué)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 ” 抗拒 ; 伽達(dá)默爾深知 , 以理性的概念推 現(xiàn)代科學(xué)中科學(xué)方法論意欲占據(jù)包羅萬象的真理 ” 理為方法的現(xiàn)代科學(xué)嚴(yán)重影響了哲學(xué)的思維 , 體系哲學(xué)的構(gòu)造便是顯而易見的案例 。 科學(xué)的概念在 “ 數(shù)學(xué)及其在歐幾 里 得 幾 何 學(xué) 的 證 明 技 術(shù) 中 占 有 其 楷 模 , 并 經(jīng) 由 亞 里
② 。 士多德而獲得了邏輯的徹底 性 …… 因 而 , 哲 學(xué) 中 的 體 系 概 念 也 占 據(jù) 了 主 導(dǎo) 地 位 ”

哲學(xué)家要追問現(xiàn)代科 學(xué) 這 一 要 求 的 合 理 性 , 因 為 精 神 科 學(xué) 的 經(jīng) 驗 在 自 然 科 學(xué) 之 外 , 如 “ 對哲學(xué)的經(jīng)驗 , 對藝術(shù)的經(jīng)驗和對歷 史 的 經(jīng) 驗 自 身 。 這 一 切 均 為 經(jīng) 驗 方 式 。 在 。 除了哲 這樣的經(jīng)驗中 , 真理宣告存在 , 而這一真理無法以科學(xué)的方法手段來驗證 ” 學(xué)經(jīng)驗 , 伽達(dá)默爾更強調(diào) “ 藝術(shù)的經(jīng)驗是對 科 學(xué) 意 識 的 急 迫 性 催 促 , 要 求 科 學(xué) 承 認(rèn) 。 ③ 在 《 自己的界限 ” 何為真理 》 一文中 , 伽達(dá)默爾明確地斬斷了科學(xué)與真理的必然 聯(lián)系 , 拒斥了人本主義 — 啟蒙運 動 以 來 以 數(shù) 學(xué) — 自 然 科 學(xué) 方 法 為 準(zhǔn) 則 的 方 法 論 ; 指
④ 方法論只 出方法只是科學(xué)自我設(shè)定 的 概 念 規(guī) 則 , 是 人 為 的 確 定 性 , 與 真 理 無 關(guān) 。

。 ⑤ 是 “ 觀看 ” 所確立主體與客體而產(chǎn)生的 “ 科學(xué)程序 ” 2 0 世紀(jì)中葉 , 伽達(dá)默爾繼海德格爾之后極有意識地用適時的表述方式傳承了德 意志的浪漫精神 。 正如他所言 :“ 我自己如此堅固地植根于精神科學(xué)的浪漫傳統(tǒng)及其
⑥ 他將德意志精神理解為近代歷史中的特殊音調(diào) : 它在 “ 。 人本主義遺產(chǎn)之中 ” 近代

, 在這個德意志運動中 , 德意志精神史的 啟蒙運動的大事件中最終成了 ‘ 一支插曲 ’

① ② ③ ④

G a d a m e r, e r b i n i c h u n d w e r b i s t d u?( 1 9 8 6) 9, S. 4 4 7. ?W "GW               , ( ) G a d a m e r, Z u r P h ? n o m e n o l o i e v o n R i t u a l u n d S r a c h e 1 9 9 2 8, S. 4 0 3. ?   "GW   。   g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GW 1, S. 1 2.     - 參見 G ( a d a m e r, i s t W a h r h e i t ? 1 9 5 7) 2, S. 4 8.伽達(dá)默爾否認(rèn)方法能抵達(dá)真理 a s       ?W "GW 的哲學(xué)詮釋學(xué)遭遇到諸多誤解和責(zé)難 。 參見潘德榮 : 《 理解方法 論 視 野 中 的 讀 者 與 文 本 — — — 加達(dá)默爾與方法論詮釋學(xué) 》 ,《 中國社會科學(xué) 》2 0 0 8 年第 2 期 。

⑤ ⑥ ·7 0·

( a s G a d a m e r, i s t W a h r h e i t ? 1 9 5 7) 2, S. 4 8. ?W "GW       , G a d a m e r, T e x t u n d I n t e r r e t a t i o n( 1 9 8 3) 2, S. 3 3 3. ? "GW       p

德意志浪漫精神與哲學(xué)詮釋學(xué)

。 ① 這一插曲就是常 特殊形態(tài)可以在歌德 、 德國觀念論和浪漫派那里找到它的烙印 ” ,其作用就是反思和批判啟蒙運動的主體理性張揚。 德意志的特殊道路 ” 為人道的 “ 在德意志精神的脈絡(luò)中 , 我們能夠更精準(zhǔn)地定位和理解哲學(xué)詮釋學(xué) 。 在哲學(xué)詮釋學(xué)看來 , 主客體 對 立 的 科 學(xué) 方 法 論 主 要 表 現(xiàn) 在 主 體 對 客 體 , 也 稱 對 )和 “ 觀看 ” 和 “ 把握 ” 之中 。 因而 , 針 對 科 學(xué) 方 法 論 的 “ 觀 看” ( 把 象的 “ s e h e n ) 的 特 征,伽 達(dá) 默 爾 提 出 了 哲 學(xué) 詮 釋 學(xué) 的 “ )和 握/抓取 ”( 傾 聽” ( b e r e i f e n h ? r e n g “ ) ,試 圖 消 解 人 的 主 體 性 地 位,將 人 回 置 到 “ 理解 ”( 在世界中存在的結(jié) v e r s t e h e n 對主客體分裂的揚棄 , 就構(gòu) 成 海 德 格 爾 對 此 在 進(jìn) 行 先 驗 分 析 的 基 構(gòu) ” 之中 , 這種 “ , ) 成為其整體性框架 。 解 ② 理解也就獲得其存在論的特征 ,“ 礎(chǔ)” 對話 ” ( G e s r ? c h p 釋者與被解釋者的關(guān)系不是主 客 體 的 對 立 關(guān) 系 , 不 是 理 性 主 體 獨 斷 、 單 向 地 對 客 體 施加自我意志 , 兩者構(gòu)成的是一個相互影 響 、 相 互 作 用 的 對 話 整 體 。 伽 達(dá) 默 爾 將 文 本理解為對話中的伙伴 , 解釋者僅是詢問者 , 而文本對其問題作出答復(fù) 。 與 “ 對話 ” , 即科學(xué)理性獨霸真理的一言堂 。 哲學(xué)詮 相對的便是 “ 近世 ‘ 現(xiàn)代性 ’ 的巨大獨白 ” , 而對話就是對另一方聲音的傾聽 , 由此構(gòu)成 釋學(xué)本身就是 “ 與文本一起進(jìn)入對話 ” 對話有其自己的精神 , 在對話中進(jìn)行的語言包 一個理解的一體性和真理的整全性 :“ , ③ 只有傾聽才能使得對話得以有效進(jìn)行 , 因而傾聽成為了伽達(dá) 含著其自身的真理 ” 。 ④ 默爾哲學(xué)的關(guān)鍵詞 , 哲學(xué)詮釋學(xué)也就是 “ 傾聽哲學(xué) ” “ 傾聽 ” 作為主導(dǎo)母題貫穿于德意志浪漫精神的傳統(tǒng)脈絡(luò)中 , 其本源來自于宗教 神學(xué)中對神的傾聽 。 以傾聽來感受 理 性 不 可 推 及 的 境 域 在 德 意 志 精 神 的 歷 史 傳 統(tǒng) 具 有不渝的地位 , 那些思想家根本 上 是 在 論 述 同 一 個 普 遍 原 理 , 就 是 將 世 界 理 解 為 一 個包括人在內(nèi)的整體 , 只是在特殊的時代 , 面對特殊的聽眾以特殊的方式進(jìn)行傳遞 ,
⑤ 他們的共同性在于 , 將人限定在一定范圍之 。 即詮釋學(xué)的 “ 應(yīng)用 [ 針對性轉(zhuǎn)向 ]”

內(nèi) , 在虛靜無我的狀態(tài)中以 傾 聽 來 感 受 、 感 應(yīng) 更 高 存 在 的 聲 音 。 關(guān) 于 將 人 、 讀 者 和 解釋者置于謙卑地位 , 傾聽更高 聲 音 的 觀 念 有 其 歷 史 淵 源 , 至 少 可 以 追 溯 到 埃 克 哈 , ) 。“ 特 ( 在中世紀(jì) , 都將眼睛和耳朵視為突出的感覺器 M e i s t e r E c k h a r t 1 2 6 0 1 3 2 8   - 官 。 受古希臘的影響 , 許多中 世 紀(jì) 作 者 總 體 上 將 眼 睛 置 于 感 官 的 第 一 位 。 但 是 , 在
, G a d a m e r, N a t ü r l i c h k e i t v o n G o e t h e s S r a c h e( 1 9 8 5) 9, S. 1 2 9. D i e ? "GW           p , , , ( ) G a d a m e r? T e x t u n d I n t e r r e t a t i o n 1 9 8 3 "GW 2 S. 3 3 1.       p

① ② ③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GW 1, S. 3 7 5, 3 7 4, 3 3 7.     , , o n a t e l l a D i C e s a r e D a s u n e n d l i c h e G e s r ? c h i n H a s- G e o r G a d a m e r,W a h r h e i t ④ D ?   "   n      p g  , : , u n d  M e t h o d e, K l a s s i k e r  A u s l e e n,H r s . v o n G ü n t e r F i a l B e r l i n A k a d e m i e V e r l a       g g g g 2 0 0 7, S. 1 8 4. ) ,即對準(zhǔn)方向 應(yīng)用 ” 概念就其詞源本義 , 就是 “ 針對性轉(zhuǎn)向 ” ( a n e n d e n ⑤ 詮釋學(xué)的 “ -w ( ) ,即 “ 、“ 。所謂針對性轉(zhuǎn)向是指因時因 轉(zhuǎn)向某人 ” 針對某事” a n w e n d e n -) 的轉(zhuǎn)身 ( 地因人而用 。 參見 D e u t s c h e s  W ? r t e r b u c h v o n J a c o b G r i mm  u n d  W i l h e l m  G r i mm , B d .       : , 1,M ü n c h e n d t v 1 9 8 4, S. 5 1 8. ·7 1·

中國社會科學(xué) 。 0 1 3 年第 9 期

,“ 信仰問題上常將傾聽放在優(yōu)先的位置上 ” 相對于主動的和罪惡的眼睛 ,[ 他 ] 給予 。 ① 顯然 , 強調(diào)聽覺器官與宗教信仰有密切的關(guān) 作為被動器官的耳朵以優(yōu)先的地位 ” 系 。 對于有宗教信仰的埃克哈特來說 , 神是 真 理 的 唯 一 來 源 , 人 只 有 傾 聽 神 性 聲 音 , 就 得 收 斂 自 己 的 意 志。 拒 絕 觀 看 的 主 動 合 而 為 一” 才能分有真理 。 人若要與 神 “ 性 、 侵占性和突顯傾聽的被動性和接受性在?斯剡@里奠定了基礎(chǔ) 。 , 沿著?斯匦叛雎窂角靶械氖亲诮谈母锛荫R丁 · 路德 ( M a r t i n L u t h e r 1 4 8 3   - ) 。 如果說 , 從 中 世 紀(jì) 到 文 藝 復(fù) 興 、 啟 蒙 運 動 的 演 變 是 由 “ 上 帝 中 心” 轉(zhuǎn) 變 為 1 5 4 6 “ , 那么處于兩者之間 的 宗 教 改 革 延 緩 了 人 本 取 代 神 性 的 過 程 。 正 是 這 種 人本中心 ” 思想的中間性構(gòu)成了路德思想 與 生 俱 來 的 特 有 張 力 : 路 德 對 理 性 的 嚴(yán) 厲 批 判 , 與 后 來的啟蒙運動相悖 ; 他的某些思 想 確 實 又 對 啟 蒙 運 動 產(chǎn) 生 了 推 動 作 用 。 從 路 德 思 想 的接受史看 , 路德思想對啟蒙運 動 的 推 動 作 用 表 現(xiàn) 在 四 個 方 面 : 對 羅 馬 天 主 教 會 的 批判 ,《 九十五條論綱 》 抨擊了羅馬天主教兜售贖罪券的貪婪與腐敗現(xiàn)象 ; 打破了羅 馬教會的權(quán)威 , 樹立了 《 圣經(jīng) 》 權(quán)威 , 因其保障個人對 《 圣經(jīng) 》 閱讀和解釋的權(quán)利 , 實際上推動了信仰自由的發(fā)展 ; 將 《 圣經(jīng) 》 翻 譯 成 德 語 , 使 信 徒 無 需 神 父 中 介 而 直 , 符合面向大眾啟蒙的路徑 ; 為現(xiàn)代歐洲政教 接與上帝溝通 , 促使大眾閱讀 《 圣經(jīng) 》 )與 “ 分離奠定思想基礎(chǔ)的 , 是路德提出的 “ 俗世治理 ”( 宗 d a s w e l t l i c h e R e i m e n t     g ) 相分離的思 想 , 他 認(rèn) 為 : “ 教治理 ”( 這兩種治理應(yīng)該彼此 d a s R e i m e n t e i s t l i c h e     g g ② ” 區(qū)分清楚 , 讓兩者并存 …… 一方?jīng)]有另一方都不足以單獨存在于世 。 盡管如此 , 將路德的宗教改 革 之 努 力 僅 視 為 “ 成 功 的、理 性 的 自 立 性 案 例 并 不
③ 因為路德的神學(xué)思想強調(diào)人在上帝面前的謙卑地位 , 以揚棄主體性作為能 , 合適 ”

夠傾聽神意的基本前提 :“ 其唯一的任務(wù)就是作為聽者來傾聽神的語詞 , 必須說明的 ” ④ 路德意欲突顯的是宗教而 是 , 傾聽不是個人意志的行為 , 而是神所賦予的特性 。 不是理性的作用 , 依然堅持神 的 規(guī) 定 性 和 人 的 限 定 性 。 作 為 篤 信 上 帝 的 基 督 教 徒 , 路德反對將人與上帝對立起來 , 人作為主 體 來 認(rèn) 識 世 界 , 推 演 出 上 帝 的 存 在 , 對 他
⑤ 理性在他看來 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 人 的 理 性 既 不 能 、 也 不 允 許 來 衡 量 上 帝 。



H o l e r F l a c h m a n n,M a r t i n  L u t h e r u n d  d a s B u c h:E i n e h i s t o r i s c h e S t u d i e z u r             g , : B e d e u t u n d e s B u c h e s i m  H a n d e l n u n d  D e n k e n d e s R e o r m a t o r s T ü b i n e n M o h r,           g g  f 1 9 9 6, S. 2 7 4. , M a r t i n L u t h e r, V o n w e l t l i c h e r O b r i k e i t w i e w e i t m a n i h r G e h o r s a m s c h u l d i s e i, i n ? "                 g g   , W e r k e, B d . 4,H r s . v o n K a r i n B o r n k a mm u n d G e r h a r t E b e l i n F r a n k f u r t a m  M a i n:             g g



, I n s e l 1 9 8 2, S. 4 6 f . , , ü r e n M i t t e l s t r a N e u z e i t u n d  A u k l ? r u n B e r l i n: d e G r u t e r 1 9 7 0, S. 1 4 7. ③ J       g y f g, β : , , n a L o b e n s t e i n e i c h m a n n, F r e i h e i t b e i  M a r t i n  L u t h e r, B e r l i n d e G r u t e r 1 9 9 8 S . 3 1 6 f . ④ A   -R     j y ⑤ 參見 G e r h a r d W e h r, M a r t i n  L u t h e r- M s t i s c h e E r a h r u n u n d c h r i s t l i c h e F r e i h e i t i m           y f g   :N , W i d e r s r u c h, S c h a f f h a u s e n o v a l i s 1 9 8 3, S. 1 7 6 1 7 7. - p

·7 2·

德意志浪漫精神與哲學(xué)詮釋學(xué)

是天啟真理的反義詞或?qū)α⒃~ , 他要求以 “ 內(nèi) 在 的、 精 神 的 傾 聽” 來 深 化 “ 信仰及 。 ① 路德的神學(xué)思想所蘊含的張力既為啟蒙運動反對教會提供了武 上帝對人的作用 ” 器 , 同樣得到批判和限制理性的德意志精神傳統(tǒng)的接受并發(fā)揚 。 , ) 也要在德意志浪漫精神的 即便是萊辛 ( G o t t h o l d E h r a i m L e s s i n 1 7 2 9 1 7 8 1     - p g 。 他與葛茨大主教 框架中得以理解 , 而不能將其簡單歸屬為高揚主體性的 “ 啟蒙者 ” 的爭論集中在宗教寬容上 , 絕無對神性的 懷 疑 與 否 定 。 在 詩 劇 《 智 者 納 旦》 中 繼 續(xù) 討論宗教問題 , 第三幕第七場中的 “ 戒 指 寓 言” 指 的 是 不 同 宗 教 間 的 寬 容 和 永 無 休
② 從 這 則 戒 指 寓 言 中, 萊 辛 的 真 理 觀 止的競賽 , 去證明寶石戒指 應(yīng) 有 的 神 秘 力 量 。

已經(jīng)否定了人具有將真理據(jù)為己有的能 力 , 認(rèn) 為 “ 人 的 價 值 就 在 于, 用 真 誠 的 努 力 , ③ 而人只能在對真理的不斷追求中證明那神性的力量 。 緊跟在真理之后 ” 對啟蒙運動最徹底 、 最堅定的 抵 抗 者 是 鮮 有 人 問 津 卻 對 德 意 志 精 神 影 響 至 深 的
④ 他將人對世界的理解解釋為對神性聲 , ) 。 哈曼 ( J o h a n n G e o r H a m a n n 1 7 3 0 1 7 8 8   - g   ”神 音的傾聽 。 自然本身就是神書寫的文章 , 是神性的具體顯現(xiàn) : “ 上帝就是作家 !

性詩學(xué)便是人類的母語 , 它不是用單義的 邏 輯 , 而 是 用 多 義 的 圖 像 在 說 話 ; 萬 事 萬 物的真理與本質(zhì)只能 通 過 有 限 的 創(chuàng) 造 呈 現(xiàn) 于 詩 學(xué) 的 比 喻 中 ; 人 能 傾 聽 到 神 的 箴 言 , ” ⑤ 哈曼明 無論何時何地 ,“ 在每一種 人 類 的 口 音 中 , 我 們 都 能 傾 聽 到 它 們 的 聲 音 。 , 神 意) 確指出詩學(xué)是對神性的多義性傳 遞 , 在 有 限 的 詩 學(xué) 中 得 以 顯 現(xiàn) 整 全 的 真 理 ( 這一論述開啟了德意志浪漫派將詩學(xué)視為傳遞神意 — 真理媒介環(huán)節(jié)的基本理論 。 , )批判啟蒙運 哈曼的志同 道 合 者 赫 爾 德 ( J o h a n n G o t t f r i e d H e r d e r 1 7 4 4 1 8 0 3     - 動的積極作用 , 被伽達(dá)默爾多次提及 : “ 赫爾德對啟蒙運動的歷史哲學(xué)模式的批判, , 更為重要的是 , 赫爾德在古希臘經(jīng)典的楷模 為這種轉(zhuǎn)折創(chuàng)造了決定性的前提條件 ” ; 我們才能從啟蒙運動的進(jìn)步模 中 “ 得到了攻擊啟蒙運動的理性驕傲的最銳利武器 ”
⑥ 與 哈 曼 一 脈 相 承, 赫 爾 德 式中解脫出來 , 并克服 “ 理 性 概 念” 這 一 模 式 的 基 礎(chǔ)。

① ② ③ ④

參見 H o l e r F l a c h m a n n, M a r t i n  L u t h e r u n d  d a s B u c h,E i n e h i s t o r i s c h e S t u d i e z u r             g , B e d e u t u n d e s B u c h e s i m  H a n d e l n u n d  D e n k e n d e s R e o r m a t o r s S. 2 4 1.           g  f ,W G o t t h o l d E h r a i m L e s s i n e r k e, B d . 2,T r a u e r s i e l e, N a t h a n, D r a m a t i s c h e     p g p , , : , , F r a m e n t e H r s . v o n H e l m u t G ? b e l M ü n c h e n C a r l H a n s e r1 9 7 1 S . 2 7 6 2 8 0 .       - g g , G o t t h o l d E h r a i m L e s s i n W e r k e,B d . 8, T h e o l o i e k r i t i s c h e S c h r i t e n I I I, P h i l o s o h i s c h e         p g g f p , , S c h r i t e n 1 9 7 8 S. 3 2 3 3. - f 從語言哲學(xué)的視角 , 凱薩爾構(gòu)建了 一 個 “ 德 意 志 語 言 哲 學(xué) 的 偉 大 傳 統(tǒng),這 一 傳 統(tǒng) 由 哈 曼的 、 赫爾德的 , 尤其是 洪 堡 的 思 想 所 構(gòu) 成 。 伽 達(dá) 默 爾 與 這 一 傳 統(tǒng) 有 著 不 可 分 割 的 關(guān) 。 參見 D 聯(lián)” o n a t e l l a D i C e s a r e, u n e n d l i c h e G e s r ? c h, H a n s- G e o r G a d a m e r, D a s n           ? "i p g 

,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K l a s s i k e r  A u s l e e n,H r s . v o n G ü n t e r F i a l S . 1 7 8 .       g g g ,H . G.H a m a n n, S ? m t l i c h e  W e r k e,H i s t o r i s c h e u n d k r i t i s c h e A u s a b e r s . v o n J o s e f ⑤ J         g g , ,N N a d l e r B d . I I a c h d r u c k, 1 9 9 9, S. 5, 1 9 8. ⑥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GW 1, S. 2 0 4, 2 0 9.     ·7 3·

中國社會科學(xué) 。 0 1 3 年第 9 期 ① 針對笛卡爾 “ 也將自然視為神性的外 化 。 我 思 故 我 在” 的 理 性 基 礎(chǔ), 赫 爾 德 提 出

” ② 感覺論的實質(zhì)就是要拘束 、 限制具有侵占性 、 主動性的 我感覺自身 ! 我在 ! 了 “ 自我 , 強調(diào)人的感受與感應(yīng)的被動性 ; 與 狄 德 羅 、 孔 狄 亞 克 的 理 性 “ 觀 看” 論 針 鋒 相對 , 赫爾德則提出 “ 傾聽 ” 說 , 意在拒斥 啟 蒙 運 動 弘 揚 的 將 世 界 對 象 化 、 距 離 化 , 的 “ 觀看 ” 態(tài)度 , 突顯聽覺對世界感受的 直 接 性 。 他 認(rèn) 為 觀 看 只 是 “ 幻 覺 和 表 面” 眼睛將我們與 所 看 見 的 東 西 形 成 距 離 , 構(gòu) 成 對 象 , 而 “ 純 粹 的 感 覺 者 …… 距 自 然 , ; ③ 同時將聽覺解 因而距真理更近 …… 感覺者比 ‘ 純粹的觀看者 ’ 更接近自然本性 ” 釋為最本質(zhì)的感覺 , 尤其在語言的 習(xí) 得 和 理 解 中 , “ 耳朵成為了語言的第一教學(xué)大 。 但赫爾德最終還是將語言歸還給神性具體顯現(xiàn)的自然 : 起決定性作用不在于人 師” , 自然就是 “ 的發(fā)音能力或社會動能 , 而在于 “ 發(fā)出多種音響的 、 神性的自然 ” 語言
④ 對赫爾德而言 , 傾聽更高存在的聲音更能接近真理 , 并能保證真理 。 教師和繆斯 ”

的整全性 。 哈曼 — 赫爾德對語言 的 論 述 被 現(xiàn) 代 語 言 學(xué) 的 主 體 性 浪 潮 所 湮 沒 , 直 到 海 德格爾的出現(xiàn)才重新將語言理解 為 人 的 在 家 , 棄 絕 將 語 言 僅 僅 視 為 索 緒 爾 所 假 設(shè) 的 人類智能和社會交往工具的現(xiàn)代語言學(xué)理論 。 對神性和自然的傾聽 , 在德意志浪漫派那里達(dá)到了新一輪高潮 。 浪漫派作為德意 志精神史上的詩學(xué) — 哲學(xué)流派興起于1 8 世紀(jì)末 , 到1 9 世紀(jì)3 0 年代 , 浪漫派作為一個 流派已經(jīng)式微 。 但縱觀德意志精神的歷史脈絡(luò) , 浪漫理念就從來沒有完全消失過 。 浪 漫派的特征在于 : 神性的存在 高 于 人 類 的 存 在 , 自 然 是 神 性 的 外 化 和 具 體 化 形 式 ; 告誡人認(rèn)清自己的有限性和被動 性 , 教 導(dǎo) 人 要 從 宇 宙 的 自 然 展 現(xiàn) 和 行 為 中 虔 敬 地 傾 , )在 《 聽神性宇宙 。 施萊 爾 馬 赫 ( 論 宗 教》 一 文 中 提 到: S c h l e i e r m a c h e r 1 7 6 8 1 8 3 4 -
⑤ 詩 “ ” 宗教要從宇宙的直接影 響 中 , 以 孩 童 般 的 被 動 性 , 讓 自 己 被 把 握 和 被 充 實 。

學(xué)藝術(shù)能夠傾聽和 感 受 到 神 性 , 是 彰 顯 神 性 的 中 介 , 哲 學(xué) 詩 人 諾 瓦 利 斯 ( N o v a l i s, ) 認(rèn)為 :“ , 只能通過 “ 人無法與神性直接建立關(guān)系 ” 中介環(huán)節(jié) ” 來取得關(guān) 1 7 7 2 1 8 0 1 -
⑥ 詩學(xué)藝術(shù)就成了傳達(dá)神 性 消 息 的 最 佳 形 式 , 因 為 詩 學(xué) 不 是 分 割 , 而 是 在 整 體 聯(lián)。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從 信 教 神 學(xué) 到 關(guān)于赫爾德與詮釋學(xué)的關(guān)系 , 參見潘德榮 :《 詮釋 方 法 論 意 識 的 覺 醒 — ,《 浪漫主義詮釋學(xué) 》 中國社會科學(xué) 》2 0 1 1 年第 2 期 。 參見 J o a c h i m  G e s s i n e, A u e  & O h r:S t u d i e n z u r F o r s c h u n d e r S r a c h e a m         g g g  p , : , , M e n s c h e n 1 7 0 0- 1 8 5 0 B e r l i n d e G r u t e r1 9 9 4 S. 7 1.     y , , , 轉(zhuǎn)引自J H e r d e r S W S S . 8 9 7, o a c h i m  G e s s i n e, A u e  &O h r: S t u d i e n z u r F o r s c h u n d e r     g g g  , S r a c h e a m M e n s c h e n 1 7 0 0 1 8 5 0 S . 8 0 .       - p ,W , 轉(zhuǎn)引自 J H e r d e r e r k e . 2 S . 2 8 9, o a c h i m  G e s s i n e, A u e  &O h r: S t u d i e n z u r F o r s c h u n     g g g S r a c h e a m  M e n s c h e n 1 7 0 0- 1 8 5 0, S . 8 8 . d e r       p F r i e d r i c h S c h l e i e r m a c h e r, ? b e r d i e R e l i i o n,轉(zhuǎn)引自 T h e o r i e d e r R o m a n t i k,H r s . v o n           g g , : H e r b e r t U e r l i n s S t u t t a r t R e c l a m, 2 0 0 0, S. 5 6 6 1.H i e r S. 5 7.   -   g g N o v a l i s, B l ü t e n s t a u b, n h i l o s o h i s c h N o v a l i s  W e r k e, B d . 2,D a s t h e o r e t i s c h e ? "i     - p p ,M : , W e r k, H r s . v o n H a n s J o a c h i m  M ? h l ü n c h e n C a r l H a n s e r 2 0 0 5, S. 2 5 7.   -   g

·7 4·

德意志浪漫精神與哲學(xué)詮釋學(xué)

性中顯現(xiàn)所感應(yīng) 到 的 東 西 。 早 在 自 然 還 沒 有 被 科 學(xué) — 技 術(shù) — 工 業(yè) 嚴(yán) 重 破 壞 的 1 8世 自然 紀(jì) , 諾瓦利斯就已將科學(xué)與詩學(xué)的功能和結(jié) 果 相 對 峙 : 在 自 然 研 究 者 的 手 里 “ 就會死去 , 只留下僵死的 、 抽搐的殘骸 , 與此相反 , 在詩人那里 …… 自然獲得靈魂 , , 詩就是 “ 我們就可以傾聽到最具神性的和最為清醒的突發(fā)念頭 ” 一種對自然的內(nèi)在
① 諾瓦利斯將對自然進(jìn)行科學(xué)研究的方法視為主動性侵犯 , 而詩學(xué)則將自然 。 理解 ”

理解為神性的具象顯現(xiàn) , 詩人能被動地感應(yīng)和傾聽到自然的律動和神性的消息 。 自然與藝術(shù)在浪漫派看來 是 兩 種 特 別 的 語 言 , 一 是 上 帝 直 接 通 過 自 然 說 話 , 二 , ) 是上帝借藝術(shù)家的工藝傳達(dá)自己的意志 。 詩人瓦肯羅 德 ( W a c k e n r o d e r 1 7 7 3 1 7 9 8 - 認(rèn)為有兩種語言 “ 完全有能力抓住 和 把 握 上 天 的 東 西 …… 一 種 語 言 只 有 上 帝 才 能 言 說 ; 另一種語言只有被選中的極少數(shù)人所 言 說 , 他 們 是 上 帝 涂 上 圣 油 的 寵 兒 。 我 指
② 浪漫派藝術(shù)家和理論家容格 ( 。 , ) 在論 及 藝 的就是自然和藝術(shù) ” R u n e 1 7 7 7 1 8 1 0 - g

術(shù)時 , 首先談的也是太陽 、 繁 星 、 霞 光 與 風(fēng) 等 自 然 現(xiàn) 象 , 這 “ 一切都在和諧之中發(fā) — — 出聲響 …… 我傾聽和感受到上帝的鮮活氣息 …… 這就是我們感應(yīng)到的最高存 在 —
③ 由此可見 , 德意志浪漫派詩人 、 藝術(shù)家的藝術(shù)作品并非來自他們的自由想 ” 上帝 !

象 , 而是直接來源于神性 — 自然 的 啟 示 。 對 浪 漫 派 而 言 , 真 理 不 是 人 作 為 主 體 對 世 界 — 客體的認(rèn)識結(jié)果 , 而是對自然和神性的傾聽和感應(yīng) 。 在上述德意志傳統(tǒng)脈絡(luò) 描 述 中 , 埃 克 哈 特 和 路 德 要 求 放 棄 主 體 、 傾 聽 神 音 ; 哈 曼 、 赫爾德則 將 自 然 理 解 為 神 性 大 書 , 而 人 只 是 閱 讀 者 、 感 受 者 、 傾 聽 者 ; 容 格 、 諾瓦利斯等在順應(yīng)自然節(jié)奏中傾 聽 到 神 性 之 和 諧 。 他 們 都 在 不 同 的 時 空 和 境 況 中 表 達(dá)了一種德意志精神 : 人的主體 地 位 與 理 性 的 自 給 權(quán) 利 只 是 啟 蒙 思 潮 的 幻 覺 , 無 論 是神性 、 天地 、 語言還是自 然 , 都 是 高 于 人 類 的 存 在 ; 在 如 此 存 在 中 , 詩 人 便 是 傾 聽 、 感應(yīng) 、 翻譯 、 傳遞更高 存 在 的 赫 爾 墨 斯 。 從 平 凡 、 習(xí) 慣 、 熟 識 、 有 限 、 日 常 的 東西中 , 詩人也能感應(yīng)到其背后的巨大能 量 , 領(lǐng) 悟 主 宰 一 切 的 至 高 存 在 , 傾 聽 與 傳
④ 。 達(dá)神性 — 自然的消息 , 可稱之為 “ 浪漫化 ”

理性主體將自己抽離世界并 將 世 界 當(dāng) 作 對 立 的 客 體 來 加 以 認(rèn) 識 , 不 僅 沒 有 獲 得 真理 , 而且會將人類引入災(zāi)難性悲劇中 。 德 國 哲 學(xué) 家 、 社 會 學(xué) 家 格 奧 爾 格 · 齊 美 爾



N o v a l i s, D i e L e h r l i n e z u S a i s, n N o v a l i s  W e r k e,B d . 1, D a s d i c h t e r i s c h e  W e r k ? "i           g , , , : , , T a e b c h e r B r i e e H r s . v o n H a n s J o a c h i m  M ? h l M ü n c h e n C a r l H a n s e r2 0 0 5 S.   -   g f g 2 0 6 2 0 7. - W i l h e l m H e i n r i c h。 a c k e n r o d e r, o n w e i u n d e r b a r e n r a c h e n n d e r e n  z 。 。 。 。 ?V p K r a f t, h e o r i e d e r R o m a n t i k, S. 1 0 5. e h e i m n i s v o l l e r       "轉(zhuǎn)引自 T g 轉(zhuǎn)引自 T P h i l i O t t o R u n e, a n D a n i e l R u n e, h e o r i e d e r R o m a n t i k, S . 2 4 6 2 4 7 . B r i e f             - ? " p p g g   “ 就是給予平凡之物以高尚的意義 , 給予習(xí)慣之物以充滿神秘 的 模 樣 , 給 予 熟 知 之 物 以 ”( 人所不知的尊嚴(yán) , 給予有限之物以無限的形象 , 如此我使它們浪漫化 。 參見 N o v a l i s, ) N o v a l i s  W e r k e, B d . 2, D a s t h e o r e t i s c h e  W e r k, S. 3 3 4 h i l o s o h i s c h   - p p ·7 5·

② ③ ④

中國社會科學(xué) 。 0 1 3 年第 9 期

( , ) 清醒地意識到主體獨立于自然又作用于自然的 危 害 性 , G e o r S i mm e l 1 8 5 8 1 9 1 8 - g   。 如果 1 率先提出 “ 文化悲劇論 ” 從來只就是自然目的 8 世紀(jì)的康 德 始 終 認(rèn) 為 , 人 “
① 那么到了 2 , 鏈中的一環(huán) ” 0 世紀(jì)初 , 齊美爾則洞察到這個自然的目的鏈早已斷裂 ,

人已經(jīng)作為主體從中分割出來 :“ 與悲痛之事或者是由外界而來的摧毀力量不同 , 我 們所描述的悲劇性在于 : 這一針 對 一 個 生 物 而 毀 滅 它 的 力 量 , 恰 恰 是 來 自 這 一 生 物 自身的最深層面 ; 命運自身完 成 的 結(jié) 果 就 是 摧 毀 , 這 從 一 開 始 就 存 在 于 他 自 身 中 , 也就是說 , 這個邏輯的發(fā)展就是 他 自 身 的 結(jié) 構(gòu) , 該 生 物 正 是 用 這 樣 的 結(jié) 構(gòu) 建 立 了 他
② 人類的自身毀滅包含在其自身的邏輯結(jié)構(gòu)中 , 卻因主體性的 ” 自己的正面形象的 。

耀人業(yè)績而能使這種悲劇性毀滅 以 “ 正 面” 的 形 象 出 現(xiàn) 在 世 人 面 前。 齊 美 爾 的 批 判 不僅針對主客體二元論 , 也指向 主 體 性 神 話 所 引 發(fā) 的 悲 劇 。 德 意 志 的 哲 學(xué) 詮 釋 學(xué) 就 是在此浪漫精神的歷史語境 、 科學(xué)批判和悲劇意識中生長出來 。

二 、 詩學(xué)的傾聽與科學(xué)的觀看
卓越詩人將自己置于世界之 中 , 傾 聽 在 其 之 上 的 神 性 的 聲 音 和 感 應(yīng) 在 其 周 圍 的 自然的律動 , 詩學(xué)產(chǎn)生本身就是整全性意 義 上 的 真 理 顯 現(xiàn) 。 因 此 , 卓 越 詩 學(xué) 就 是 闡 述存在者在存在之中分有和彰顯 整 全 性 真 理 的 最 佳 范 例 。 卓 越 詩 學(xué) 并 非 詩 人 的 主 體
③ 在 “ 想象與虛構(gòu) , 詩人承擔(dān) 的 角 色 是 神 性 — 自 然 的 傾 聽 者 、 翻 譯 者 和 傳 遞 者 , 匱 ④ 繼續(xù)傳遞神秘 性 消 息 , 由 此 分 有 整 全 性 真 理 。 在 德 意 志 浪 漫 傳 統(tǒng) 的 框 乏的時代 ”

架中 , 哲學(xué)詮釋學(xué)堅守該名 詞 的 原 始 含 義 : 回 到 前 蘇 格 拉 底 , 亦 即 跳 回 本 源 , 即 永 ,“ , 標(biāo)志著日益分化的人類發(fā)萌 不過時的 “ 精神整體 ” 整體精神是屬于 ‘ 元歷史的 ’

① ② ③

: 參見康 K a n t, K r i t i k d e r  U r t e i l s k r a t,F r a n k f u r t a m  M a i n S u h r k a m 1 9 8 9, S. 3 8 9;     p, f :《 》 , 、 , : , , 判斷力批判 下冊 宗白華 韋卓民譯 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 1 德 9 8 5年 第9 4頁。 G e o r S i mm e l, D e r B e r i f f u n d d i e T r a ? d i e d e r K u l t u r, n P h i l o s o h i s c h e  K u l t u r, ? "i               g g g p   , P o t s d a m:K i e e n h e u e r 1 9 2 3, S. 2 6 3. p “ , 詩人只是神的代言人 ” 這一詮釋學(xué) 傳 統(tǒng) 可 以 追 溯 到 柏 拉 圖 。 參 見 柏 拉 圖 : 《 伊安篇》 《 , 朱 光 潛 譯 , 北 京 : 商 務(wù) 印 書 館 ,1 柏拉圖文藝談話錄 》 9 8 3 年 , 第 1—2 0 頁, 尤 其 是 第9頁。



。 雖然這個 德 語 詞 “ 中文一般譯為 “ 貧困的時代 ” 貧 困” 的 含 義, 但 是 d ü r f t i g” 亦 有 “ 其詞源意義是 “ 對某 物 的 需 求 , 急 需 ” ( D e u t s c h e s  W ? r t e r b u c h v o n J a c o b G r i mm  u n d       ) ;另 d ,只在具體的物 需 求,急 需;匱 乏” W i l h e l m  G r i mm , B d . 2, S. 1 7 3 1 ü r f t i g為 “ 貧 困 ” 的 意 思 。( 質(zhì)層 面 上 才 有 “ D u d e n:D a s r o e  W ? r t e r b u c h d e r d e u t s c h e n S r a c h e,         g p β ,M , : , , )本文譯為 “ ,即 可 指 物 質(zhì) 方 匱 乏” B d . 2 a n n h e i m,W i e n Z ü r i c h D u d e n 1 9 7 6 S . 5 9 9 面 , 更指精神方面的稀缺與需求 。

·7 6·

德意志浪漫精神與哲學(xué)詮釋學(xué)

。 ① 詩學(xué) 于其中的原始統(tǒng)一 , 它可能在歷史的場合中被掩埋 , 但永遠(yuǎn)不會 ‘ 過時 ’” 便彰顯這樣的精神整體 , 即真理 。 無 論 是 海 德 格 爾 還 是 伽 達(dá) 默 爾 都 拒 絕 詩 學(xué) 的 虛 構(gòu) 和想象 :“ 詩學(xué)并非對任意什么東西的異想天開的虛構(gòu) , 也不是進(jìn)入非真實境地的純 粹設(shè)想和想象的游蕩飄忽 ! 在 對 作 品 之 本 質(zhì) 以 及 作 品 與 存 在 者 之 真 理 的 發(fā) 生 的 關(guān)涉的本質(zhì)性洞察中 , 會產(chǎn)生 這 樣 的 疑 問 : 僅 從 幻 想 和 想 象 力 來 思 考 詩 學(xué) 之 本 質(zhì) ,
② 在否定詩學(xué)寫作的虛構(gòu)想象的同時 , ) 之本質(zhì)是否足夠充分 ? ” 也即籌劃 ( E n t w u r f

海德格爾也揚棄了現(xiàn)代文學(xué)理論 中 將 文 學(xué) 創(chuàng) 作 僅 視 為 作 家 想 象 的 主 體 論 。 他 強 調(diào) 詩 , 我 們 可 以 將 這 種 規(guī) 定 理 解 為 一 種 使 命: 學(xué)本質(zhì)所透 露 出 來 的 某 種 “ 隱 秘 的 規(guī) 定” “ ) , 將創(chuàng)作的東西 毫無疑問 , 現(xiàn)代主體主義直接誤釋創(chuàng)造的東西 ( d a s S c h ? f e r i s c h e   p 當(dāng)作自作主張的主體的天才功 績 。 …… 詩 學(xué) 籌 劃 如 果 從 來 不 從 流 行 的 和 慣 常 的 東 西 ) 。不 過,詩 學(xué) 籌 劃 那里獲取饋贈 , 從這個方面來講 , 可以說是它來自 于 無 ( N i c h t s 從來不是來自于無 , 如果通過它所 拋 擲 出 來 的 東 西 只 是 歷 史 性 此 在 本 身 的 隱 秘 的 規(guī)
③ 在相同意義上 , 伽達(dá)默爾批判了浪漫派將神話 ( ) 。 ” )思 定 ( B e s t i mm u n M t h o s g y 想與詩學(xué)思想形成對立的幻覺 , 并 指 出 這 源 自 于 啟 蒙 思 潮 的 錯 誤 判 斷 , 就 是 將 詩 學(xué)

真正神話思想和偽 行為解釋為自由想象的創(chuàng)造 , 從而斷絕詩學(xué)與神話宗教的關(guān)聯(lián) :“ 神話 、 詩學(xué)的思想構(gòu)成的對立也 是 浪 漫 派 的 幻 覺 , 這 一 幻 覺 建 立 在 啟 蒙 運 動 的 前 判 。 ④ 斷之上 : 詩學(xué)行為是一種自由想象的創(chuàng)造 , 不再分有神話的宗教關(guān)聯(lián) ” 詩人作為媒介來翻譯并傳 遞 神 秘 的 消 息 , 恰 是 哲 學(xué) 詮 釋 學(xué) 的 基 本 出 發(fā) 點 。 我 們 所說的神秘性是指一切人 類 理 性 無 法 推 及 的 境 域 , 由 于 不 同 的 時 代 , 不 同 的 語 境 , 或可名之為神 、 神性 、 自然 、 語 言 或 宇 宙 秩 序 等 。 就 近 現(xiàn) 代 而 言 , 詩 人 承 擔(dān) 了 神 性 與人類 、 自然與人類之間的媒介角色 ; 詩學(xué)作品以圖像的多義性分有真理的整全性 ,
⑤ 情 有 獨 鐘 的 原 因 所 在。 伽 達(dá) 默 爾 這就是伽達(dá)默爾等德意志 思 想 家 對 “ 卓 越 詩 學(xué)”

) 這一名詞的 應(yīng) 用 基 于 一 種 回 歸 本 源 的 理 解 。 該 詞 源 來 自 對詮釋學(xué) ( H e r m e n e u t i k ) , 他 給 人 類 傳 遞 神 諭, 將 古希臘神話中神界與人 界 之 間 的 信 使 赫 爾 墨 斯 ( H e r m e s 神的語言翻譯成人類語言 , 即 “ 把超出人類理解力的東西轉(zhuǎn)化為人類智力可以把握 。 ⑥ 菲戈爾給出了另一個出處 : “ 詮釋 學(xué) 就 是 中 介 的 藝 術(shù) 。 與 此 相 應(yīng) 的 動 詞 的形式 ” )作為掌 會 飲 篇》 中 就 有 解 說: 就 愛 洛 斯 ( h e r m e n e u e i n 的意 義 在 柏 拉 圖 的 《 E r o s
, 《 潘德榮 : 《 精神詮釋學(xué)的 “ 教 化” 目 的: 回 歸 古 典 的 精 神 整 體》 中國社會科 學(xué) 報》



2 0 1 0年4月2 7日,第 A 0 6版。 , 孫 周 興 譯, 上 中 譯 文 參 見 海 德 格 爾: 《 林 中 路》 e i d e e r, H o l z w e e, GA 5, S. 6 0; ② H   g g g 海 : 上海譯文出版社 ,2 0 0 4年,第6 0頁。 ③ ④ ⑤ ⑥ ,第6 中譯文參見海德格爾 :《 林中路 》 H e i d e e r, H o l z w e e, GA 5, S. 6 3 6 4; 4頁。   - g g g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GW 1, S. 2 7 9.     , G a d a m e r, D e r e m i n e n t e T e x t u n d s e i n e W a h r h e i t( 1 9 8 6) 8, S. 2 8 6 f f . ? "GW             , 潘德榮譯 , 北京 : 商務(wù)印書館 ,2 理查德 · 帕爾默 :《 詮釋學(xué) 》 0 1 2年,第2 5頁。 ·7 7·

中國社會科學(xué) 。 0 1 3 年第 9 期

握哲學(xué)的神性權(quán)利而言 , 他將諸神的消息 傳 遞 給 人 類 , 他 也 將 人 類 的 請 求 、 愿 望 傳 遞給諸神 。 動詞 h e r m e n e u e i n 的 意 思 就 是:告 示、聯(lián) 結(jié) 和 翻 譯。目 的 就 是 讓 一 方 理 。 ① 在歐洲現(xiàn)代化過程中 , 詮釋學(xué)放棄了虔敬傾聽與忠實傳遞的作用 , 異 解另一方 ” 變?yōu)檎Z文學(xué)的科學(xué)方法論 ; 科學(xué) 解 釋 者 將 自 己 提 升 到 居 高 臨 下 的 主 體 性 位 置 , 將 主 , 本用于對神話傳說 、 圣經(jīng) 體獨立出來 , 將 “ 另一方 ” 置于解釋者的對立面 ( 對象 ) 文本和法律文本的解釋而成為文 本 解 釋 的 一 般 方 法 論 , 概 念 性 的 觀 看 取 代 了 感 應(yīng) 性
② 伽達(dá)默爾則越過了 詮 釋 學(xué) 的 現(xiàn) 代 性 , 沿 著 德 意 志 精 神 的 脈 絡(luò) , 回 歸 到 該 的傾聽 。

名詞意義的本源 : 在傾聽中去理解和分有 真 理 。 因 此 , 哲 學(xué) 詮 釋 學(xué) 也 是 一 種 回 歸 本 源的哲學(xué) 。 哲學(xué)詮釋學(xué)意在解釋真理的 整 全 性 在 詩 學(xué) 傾 聽 中 何 以 彰 顯 。 無 論 是 傾 聽 神 性 如 荷爾德林 , 或是傾聽自然如詩人歌德 , 他們 感 受 到 的 是 同 一 個 東 西 , 不 同 的 是 用 各 自的話語方式表述出來 。 他們的 共 性 在 于 , 感 應(yīng) 那 個 只 能 分 有 而 不 可 占 有 的 更 高 的
③ 具有 “ 。 伽達(dá)默爾將詩 人 荷 爾 德 林 視 為 “ , ”( 存在 ( 真理 ) 諸 神 的 兒 子” 詩 v a t e s ④ 只有詩人才能認(rèn)清 “ 來自上天的符號 , 并將它們釋義為諸 人/先知 ) 的天賦秉性 。 ⑤ 詩人具備傾聽神性 。 神的歸來 …… 它們只在詩人成功寫下的歌的語詞中宣告自己 ”

消息的特殊能力 , 這些消息在 詩 學(xué) 文 本 中 顯 現(xiàn) 自 己 的 存 在 。 在 神 性 消 遁 的 歲 月 里 , ) ,在 語 言 的 圖 像 化 中 分 有 真 理 之 整 全。 這 假詩人之筆得 以 傳 遞 的 神 秘 性 ( M t h o s y 本是信使赫爾墨斯的職能與任務(wù) , 也構(gòu)成了伽達(dá)默爾的哲學(xué)詮釋學(xué)的任務(wù)和目的 。 以科學(xué)理性為楷模的近現(xiàn)代體系哲學(xué)試圖將所有非邏輯 、 去概念的思想 , 特別是 以圖像多元性彰顯神秘消息的詩學(xué) , 排除在哲學(xué)殿堂之外 。 伽達(dá)默爾的精神導(dǎo)師和同 道者海德格爾則反其道而行 , 將概念的 、 邏輯的科學(xué)以及以單義概念為基礎(chǔ)的體系哲 , 學(xué)均排除在哲 學(xué) 思 想 之 外 。 海 德 格 爾 一 再 說 明 , 科 學(xué) ( 知 識 學(xué)) 只 是 獲 得 知 ( 識) 即認(rèn)識 , 與 “ 思 ( 想)” 沒 有 關(guān) 系 。 “ 科 學(xué) 就 其 自 身 而 言 不 思, 也 不 會 思。 科 學(xué) 不 ” 由此 , 海德格爾 將 科 學(xué) 排 除 在 思 想 之 外 , 他 要 闡 明 的 不 是 詩 學(xué) 與 思 想 的 類 似 思。 性 , 而是確認(rèn)它們的同一性 。 “ 寫詩所言的東西與運思所言的東西從來不是同樣的
⑥ 從德意志浪漫精神的傳統(tǒng)來 ( ) , 然而 , 卻是同一個東西 ( ) 。 ” d a s G l e i c h e d a s S e l b e     — —我 看 , 海德格爾的這一思想直接來源于哲學(xué)詩人諾瓦利斯 。 “ 詩學(xué)藝術(shù)顯然只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G ü n t e r F i a l, H a n s e o r G a d a m e r 1 1 . F e b r u a r 1 9 0 0 1 3 .M ? r z 2 0 0 2,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s ? "i   -G   -     g g   , , , , : , , ü r J a h r b u c h H e r m e n e u t i k B d . 1 H r s . v o n G ü n t e r F i a l T ü b i n e n M o h r 2 0 0 2 I X.   。 g g f   關(guān)于哲學(xué)詮釋學(xué)與客體詮 釋 學(xué) 之 爭 , 可 參 閱 理 查 德 · 帕 爾 默 《 詮 釋 學(xué)》 第 4 章 “ 關(guān)于 ,第6 詮釋學(xué)的當(dāng)代爭論 : 貝蒂與伽達(dá)默爾的對峙 ” 6 頁及以下 。 G a d a m e r, u n d d a s Z u k ü n f t i e, 9, S. 3 0. H ? l d e r l i n         ? " GW g , , 參見 G a d a m e r, D i e W i r k u n S t e f a n G e o r e s a u f d i e W i s s e n s c h a f t( 1 9 8 3) 9 S . 2 7 0 . ? "GW             g g   , G a d a m e r, H ? l d e r l i n u n d d a s Z u k ü n f t i e( 1 9 4 7) 9, S. 3 2. ? "GW         g H e i d e e r, W a s h e i t D e n k e n ?GA 8, S. 9, 3 6, 2 1.       g g β

·7 8·

德意志浪漫精神與哲學(xué)詮釋學(xué)

— — 運思或許也不另樣 — — — 運思 ( ) 和做 們器官任意的 、 作為的和生產(chǎn)的使用 — D e n k e n ) 就是一個 ( ) 。 因 為, 在 運 思 中, 諸 種 感 性 將 其 印 象 的 財 富 轉(zhuǎn) 運 詩 ( D i c h t e n e i n e r l e i — — 由此產(chǎn)生出來的東西 , 我們稱之為思緒 ( ) 。 ” ① 到印象的新的樣式 — G e d a n k e n ,“ 伽達(dá)默爾也同樣認(rèn)為 , 詩學(xué)就是哲學(xué) , 因為 “ 詩學(xué)分有普遍東西的真理 ” 詩 , 因為史學(xué)就事物真實所是的那樣認(rèn)識事物 , 與此相反 , 詩學(xué) 學(xué)比史學(xué)更為 ‘ 哲學(xué) ’
② 在他的經(jīng)驗視 ” 則描述事物可能的發(fā)生 , 這就符合了事物的普遍性和持久的本質(zhì) 。

, ③ 歌德的詩學(xué) 域中 , 能將詩與思進(jìn)行完美結(jié)合的天才就是 “ 做詩的和運思的歌德 ” 以其語言的自然性和圖像的多義 特 征 完 成 了 真 正 具 體 的 玄 思 學(xué) 說 , 連 黑 格 爾 都 自 嘆 弗如 。“ 黑格爾自己也意識到 , 運用概念進(jìn)行的玄思學(xué)說 , 作為真正具體的玄思學(xué)說 。 歌德與同時代哲學(xué)家的最大不同在 在歌德的藝術(shù)家特性和人格中得以形象地完成 ” 于 , 其語言的自然性不是聽從理性主體 的 概 念 性 邏 輯 , 而 是 在 “ 文 章 本 天 成, 妙 手 偶得之 ” 的無我境界中對自然的敬畏 、 傾聽與記錄 。“ 歌德在多產(chǎn)的詩學(xué)創(chuàng)作早期說 過 : 他的詩句像 是 不 請 自 來 的 , 一 般 是 在 夜 晚 , 在 周 遭 一 片 幽 暗 的 時 候 躍 然 紙 上 , ” ④ 歌德詩學(xué)的多義性圖像 與其說是來自于藝術(shù)的愿望 , 不如說是聽從于一種靈感 。 之思在更為寬廣的視域中詩化地 展 現(xiàn) 人 在 自 然 中 的 境 況 , 因 此 , “ 在古希臘的意義 上 , 歌德也是哲學(xué)家 , 并且比起他同時代的 大 哲 學(xué) 家 更 接 近 本 源 。 因 為 他 不 認(rèn) 同 與 — — 他更看到了它的人的條件性 ” 。 伽達(dá)默爾所說的與 他那時代對理性自主性的信仰 — 歌德同時代的大哲學(xué)家就指德國觀念論哲學(xué)的代表人物 ! 歌德的生活年代與偉大的 德意志哲學(xué)運動同時 , 德國觀念論的大思 想 家 如 康 德 、 費 希 特 、 謝 林 和 黑 格 爾 都 是 。 ⑤ 他同時代的人 ” 歌德所接近的本源構(gòu)成 了 德 意 志 精 神 的 基 調(diào) , 它 承 認(rèn) 人 的 條 件 性 、 有 限 性 , 突 顯 傾 聽 神 性, 順 應(yīng) 自 然, 分 有 語 言, 彰 顯 真 理 之 整 全。 從 德 語 詞 “ 詩 學(xué)” ( ) 的詞源學(xué)出發(fā) , 伽達(dá)默爾闡明了詩學(xué)的產(chǎn)生根源與詩人的媒介功能 , 同 D i c h t u n g ) 時取締了現(xiàn)代文學(xué)理論賦予詩人的主體性自由想象 。 海德格爾在談及對存在 ( S e n y 的領(lǐng)悟時同樣認(rèn)為放棄主體性才是我們能夠傾聽話語的前提 :“ 關(guān)于存在的這些主導(dǎo) ) 做準(zhǔn)備 , 而是對話語 ( ) 的傾聽要求 語詞從來不會為 ‘ 體驗 ’( d a s E r l e b n i s W o r t e   。 ⑥ 詩的書寫不是詩人的自由創(chuàng)作 , 而是 放棄所有的體驗嗜好 , 由此而放棄主體性 ”

① ② ③

h i l o s o h i s c h N o v a l i s, F r a m e n t e u n d S t u d i e n 1 7 9 9 / 1 8 0 0, i n N o v a l i s  W e r k e, B d . 2, D a s ? "           - g p p , t h e o r e t i s c h e  W e r k,H r s . v o n H a n s J o a c h i m M ? h l S. 7 5 9 7 6 0.   -   - g
, G a d a m e r, D i c h t u n u n d M i m e s i s( 1 9 7 2) 8, S. 8 4.     ? "GW g   , u n d H e r a k l i t( 1 9 9 9) H e r m e n e u t i s c h e E n t w ü r e: V o r t r ? e u n d G a d a m e r, G o e t h e i n           ? " f g

:M A u s ? t z e, T ü b i n e n o h r S i e b e c k, 2 0 0 0, S. 2 3 4.   g f , a d a m e r, G o e t h e u n d d i e s i t t l i c h e W e l t( 1 9 4 9) 9, S. 7 9, 7 5. ④ G ? "GW           , a d a m e r, G o e t h e u n d d i e P h i l o s o h i e( 1 9 4 7) 9, S. 7 0, 5 6. ⑤ G ? "GW         p ⑥ H e i d e e r, ? b e r d e n  A n a n GA 7 0, S. 1 0 9.     g g f g, ·7 9·

中國社會科學(xué) 。 0 1 3 年第 9 期

詩人對更高聲音的傾聽而記錄下來的文 字 : 書 寫 是 一 種 聽 寫 過 程 。 詩 人 “ 是一個對 ”“ 詩學(xué) , 無論是抒情 、 敘述還是戲劇類型 , 一直就是其要求和可 能 語言的懇請者 。 ) 一 般, 詩 人 處 于 只 能 接 受 的 狀 態(tài), 而 不 是 將 其 納 入 到 批 判 性 , 都如聽寫 ( D i k t a t ’( ,來 自 于 的 經(jīng) 驗 世 界 中 。‘ 詩 學(xué)’ 這 個 語 詞 就 來 自 ‘ 拉 丁 語: 說 話 ) d i c t a r e ‘ ’( , 或許在寫詩的涵義中還留有更為古老的前人本主義的意 聽寫 , 強制 ) d i k t i e r e n
① 在 伽 達(dá) 默 爾 對 詩 人 寫 詩 的 特 征 性 描 述 中,可 以 看 到 以 下 五 層 含 。 義層面的余音 ”

義 : 詩學(xué)的產(chǎn)生是外在強制性與內(nèi)在感應(yīng) 性 的 結(jié) 合 ; 詩 的 產(chǎn) 生 是 聽 寫 的 結(jié) 果 , 或 是 ) ;詩人的詩學(xué)書寫來源于 對 語 言、神 性 或 自 然 的 傾 一種 “ 置入 ” ( 靈 感 ,e i n e b e n g 聽 ; 消息自上而下 , 詩人只是處于感應(yīng)和接 受 的 地 位 ; 人 們 沒 有 能 力 以 經(jīng) 驗 世 界 的 知識 , 即科學(xué)方法論 , 對傳達(dá)消息的詩學(xué)文本做任何的評判 。 與詩學(xué)的傾聽相反 , 科學(xué)的觀看則是一種概念性 、 強制性的科學(xué)認(rèn)識的方法論 。 , 他援引海德格爾來批判希臘人的 伽達(dá)默爾遂將科學(xué)方法論歸結(jié)為知覺上的 “ 觀看 ” ) 、 視形 — 思想 ( ) ,以 觀看論 :“ 說到希臘人的 ‘ 觀看性 ’ ( O k u l a r i t ? t E i d o s e n k e n -D 及他們將邏各 斯 平 整 為 判 說 的 邏 輯 , 海 德 格 爾 就 十 分 明 確 地 批 判 過 希 臘 人 的 這 種
② 伽達(dá)默爾反復(fù) 強 調(diào) 要 “ ‘ 。 膚淺 ’” 反對 ‘ 觀 看’ 在 世 界 史 上 的 優(yōu) 先 性, 這 種 優(yōu) 先

性在哲學(xué)領(lǐng)域及其概念形成中起 著 主 導(dǎo) 作 用 。 我 們 立 刻 想 到 了 亞 里 士 多 德 《 形而上 觀 看’ 具 有 相 對 于 其 他 一 切 感 性 知 覺 學(xué) 》 開頭的幾句話 , 它們強調(diào)了這一點 , 即 ‘ 的優(yōu)越性 。 這便是希臘人著名的觀看性 。 它 所 承 載 的 概 念 性 , 在 某 種 意 義 上 為 我 們 ” ③ 這種觀看性所成就的概念體系對歐洲近代的哲學(xué) 整個人本主義文化立下了遺囑 。 與科學(xué)產(chǎn)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 , 具 體 圖 像 的 、 多 義 的 世 界 被 強 制 性 地 視 為 抽 象 概 念 的 、 單義的世界 。 伽達(dá)默爾談的哲學(xué) 、 詩學(xué)和 語 言 問 題 都 涉 及 人 類 當(dāng) 下 存 在 的 方 式 , 都 是 哲 學(xué) 詮 。 他對世界的理解均帶有詮釋學(xué)的效用歷史的意識 , 他告誡我們不要 釋學(xué)的 “ 應(yīng)用 ” 將世界 “ 觀看 ” 成科 學(xué) 理 性 的 對 象 , 解 析 成 單 義 可 用 的 東 西 , 這 種 對 語 言 的 統(tǒng) 一 ( , 對世界理解的統(tǒng) 一 ( ,抽象化和科學(xué)化就如巴比倫塔的建 科學(xué)語言 ) 科 學(xué) 方 法)
④ 無論是數(shù)學(xué)科學(xué)還是體系哲學(xué)都將所研究的東 造 , 將會給人類帶來的滅頂之 災(zāi) 。



, G a d a m e r, H e i m a t u n d S r a c h e( 1 9 9 2) 8, S. 3 6 8.伽達(dá)默爾在多處闡明詩學(xué)寫作 ? "GW       p 詩人與神性的關(guān)系在荷馬史詩中亦有印證 : 的強制性聽寫特征 。 參見 GW 9, S. 3 3 5 3 4 6.   - “《 伊利亞斯 》 和 《 奧德賽 》 開始就 得 呼 喚 繆 斯 , 即 獲 得 保 證 真 理 與 傳 達(dá) 的 神 性 權(quán) 力 , ”G 這樣才能開講想要敘述的東西 。 e r h a r d K a i s e r, W o z u n o c h  L i t e r a t u r ? ? b e r  D i c h t u n     g

:K , L e b e n,Wü r z b u r ? n i s h a u s e n u n d N e u m a n n 2 0 0 5, S. 4 9. u n d      g g , a d a m e r, u n d H e r m e n e u t i k( 1 9 8 8) 1 0, S. 1 4 0. D e k o n s t r u k t i o n GW ② G       ? " , a d a m e r,, b e r d a s H ? r e n ( 1 9 9 8) n H e r m e n e u t i s c h e E n t w ü r e:V o r t r ? e u n d ③ G ?? "i           f g 伽達(dá)默爾這部 《 詮釋學(xué)草稿 : 講演與論文集 》 沒有收入其全集 。 A u s ? t z e, S. 4 8. f , , a d a m e r, V i e l f a l t d e r S r a c h e n u n d d a s V e r s t e h e n d e r W e l t( 1 9 9 0) 8 S . 3 3 9 f f . ④ 參見 G ? "GW                 p ·8 0·

德意志浪漫精神與哲學(xué)詮釋學(xué) ① 來強行簡化世 西 “ 觀看 ” 為對象而進(jìn)行 極 端 的 客 觀 化 , 用 “ 理 性 方 法 的 單 面 性” ② 這樣的方法是 強 制 性 的 占 有 , 將 另 一 方 暴 力 地 間 距 化 、 客 觀 化 和 對 界的多義性 。

象化 , 把自設(shè)的概念體系和主體理性 ( 即方 法 ) 強 加 給 主 體 設(shè) 定 的 客 體 和 對 象 , 客 體便因主體的使用目的而支離破碎 。 因而 , 在 概 念 系 統(tǒng) 的 科 學(xué) 方 法 的 作 用 下 , 本 該 “ ) 的真理就無法得到彰顯 。 如其所是 ”( w i e e s i s t     若要真理得以彰顯 , 就必須 放 棄 強 制 性 的 觀 看 — 方 法 論 , 取 而 代 之 的 是 哲 學(xué) 詮 釋學(xué)的傾聽 — 理解說 。 所謂理解 就 是 將 自 己 融 入 到 對 話 之 整 體 性 中 , 以 詢 問 而 不 是 干預(yù)的方式去傾聽 。 伽達(dá)默爾強調(diào) “ 傾 聽” 的 優(yōu) 先 性 是 因 為 它 行 走 在 通 往 真 理 的 路 上 :“ 傾聽的優(yōu)先性成為詮釋學(xué)現(xiàn)象的基礎(chǔ) …… 對于借助語言的傾聽而言 , 沒有什么 是不可進(jìn)入的 。 所有其他的感官知覺并不 直 接 分 有 。 傾 聽 是 通 向 整 全 之 道 , 因 為 它 順從傾聽于邏各斯 ③ …… 傾聽是 對 語 言 的 分 有 …… 傾 聽 優(yōu) 先 于 觀 看 的 古 老 認(rèn) 識 , 獲 ” ④ 傾聽的特征在于其無我性 、 被動性和接納性 , 在于傾聽者的虔敬 有嶄新的分量 。 與謙卑 。 唯有虛靜傾聽另一方的表述時 , 傾 聽 者 才 能 感 受 和 感 應(yīng) 真 理 的 整 全 性 , 能 因為真理就是 讓真理如其所是地彰顯出來 , 而不被外來的方法與尺度強迫和割裂 。“
⑤ 整全之真理就只有在傾聽 — 接納的被動中才能如是彰顯 , 而科學(xué)方法論的 ” 整全 。

主動性介入和干預(yù) , 真理本真狀態(tài)的彰顯 便 會 受 到 侵 擾 。 因 此 , 彰 顯 整 全 真 理 的 詩 學(xué)成為哲學(xué)家如海德格爾和伽達(dá)默爾借以對抗理性科學(xué)和體系哲學(xué)的有效方式 。

三 、 哲學(xué)詮釋學(xué)對詩學(xué)的理解
以傾聽來分有真理之整全 是 詩 學(xué) 的 本 質(zhì) , 也 可 以 說 是 對 語 言 的 聽 從 , 是 詩 人 在
⑥ 語言對每個人的 “ 。 ,即對 無我狀態(tài)中語詞的具 體 化 , 是 “ 語 言 在 言 語” 先 行 性”

① ② ③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GW 1, S. 3 5.     、 “ ,以維護(hù)詩學(xué)的多維 海德格爾就批判現(xiàn) 代 科 學(xué) 的 “ 單 線 性” 單面性” 和 “ 單 維 性” 性 、 圖像性 。 H e i d e e r, W a s h e i t D e n k e n? GA 8, S. 2 8, 3 6, 3 7, 7 5.     g g β 這里的邏各斯不應(yīng)從 現(xiàn) 代 科 學(xué) 意 義 上 來 理 解 , 而 是 要 從 神 性 — 自 然 的 維 度 理 解 為 在 人 , 圣 經(jīng)》 的 “ 太 初 有 道” 的 道, 原 文 就 是 希 臘 語 的 L 本之上的 、 更宏大的秩序 。 《 o o s g 指的就是上帝之語 ; 哈曼的 “ 語言 就 是 邏 各 斯 ” 同 樣 是 圣 經(jīng) 含 義 的 延 續(xù) ; 伽 達(dá) 默 爾 此 處的 “ 邏各斯 ” 可以理解為更高的存在秩序 。



,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GW 1 S . 4 6 6 .相 似 論 述 見 G a d a m e r, D e k o n s t r u k t i o n     ? , H e r m e n e u t i k ( 1 9 8 8) 1 0,S. 1 4 1; P h ? n o m e n o l o i e v o n R i t u a l u n d u n d Z u r             "GW ? g

, S o r a c h e( 1 9 9 2) 8, S. 4 0 3. "GW   a d a m e r, a s GW i s t W a h r h e i t ?( 1 9 5 7) 2, S. 5 2. ⑤ G ?W "       a r t i n H e i d e e r, U n t e r w e s z u r S r a c h e, GA 1 2, 1 9 5 9, S. 1 2. ⑥ M         g g g p ·8 1·

中國社會科學(xué)  2 0 1 3 年第 9 期

, ① 是詩學(xué)得以理解的基本前提 。 海德格爾和伽達(dá)默 人的思想的某種 “ 預(yù)先給定性 ” 爾所理解的語言 , 并非自索緒爾 以 來 的 現(xiàn) 代 語 言 學(xué) 所 定 義 的 人 類 智 能 。 正 是 在 這 個 意義上 , 才能理解海德格爾對人是語言之主宰的批判 :“ 人擺出一種姿態(tài) , 儼然成了 ” ② 語言的塑造者和大師 , 殊不知 , 語言永遠(yuǎn)是人的主宰 。
③ 理解詩學(xué)同 ” 對于讀者而言 , 理解卓越的詩學(xué)文本 , “ 則 應(yīng) 順 從 詩 人 的 聽 寫。 ④ 來傾聽神秘性聲音 。 樣是心靈 ( 閱讀經(jīng)驗與生命體驗 ) 的參悟 , 即用 “ 內(nèi)在之耳 ”

追問作者的原意是沒有意義的 , 因為作者作 為 “ 游 戲 者 已 經(jīng) 不 復(fù) 存 在, 存 在 的 只 是
⑤ 所謂被他們所游戲的東西就是圖形 ( ⑥ 即詩學(xué) , ) , 被他們所游戲的東西 ” G e b i l d e

圖形 ) 而被固定下來的文字 。 同時 ,“ 作品的被創(chuàng)作存在意味著 : 真理之被固 形成 (
⑦ ” 定于形態(tài)存在中 。

, 由此可在理解 理解就是與文本 , 即固定的圖形或形態(tài)進(jìn)行 “ 不可窮盡的對話 ” 中分有真理 !啊 文本 ’ 在對一個人說話 , 作為強制聽寫的詩而言 , 理解性閱讀不是 回歸到作者及其聲音 , 而是指向 涵 義 與 音 響 的 朝 前 推 進(jìn) 的 釋 義 , 這 些 涵 義 與 音 響 是
⑧ 所 謂 對 話 不 是 在 作 者 與 讀 者 之 間, 而 是 在 文 本 與 讀 者 之 間 進(jìn) ” 讀者傾聽出來 的 。

行 。 詩不是詩人的主體意識 的 表 述 , 詩 人 本 身 僅 是 消 息 的 翻 譯 者 、 傳 遞 者 。 消 息 傳 遞結(jié)束 , 詩文即告完成 , 詩 人 也 就 銷 聲 匿 跡 。 讀 者 要 進(jìn) 入 詩 學(xué) 文 本 , 就 得 “ 將作品 從它本身無關(guān)的所有關(guān)聯(lián)中解脫出來 , 從而使作品獨自為其自身和棲于本身而存在 。 然而 , 藝術(shù)家最本己的目的也趨 向 那 里 。 作 品 應(yīng) 該 通 過 藝 術(shù) 家 而 放 歸 到 其 立 于 自 身 ) 。 正是在偉大的作品中 , 此地只談?wù)撨@種藝 術(shù) , 較 之 于 作 之中 ( I n s i c h s e l b s t s t e h e n 品 , 藝術(shù)家一直是無足輕重的 , 為了作品的 產(chǎn) 生 , 他 就 像 一 條 在 創(chuàng) 作 中 自 我 消 亡 的
⑨ 海德格爾以其特殊的表達(dá)方式重述了哈曼和浪漫派的藝術(shù)理念 , 即藝術(shù)家 ” 通道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G a d a m e r, o i k o d e r R e t h o r i k? N o c h m a l s z u r F r ü h e s c h i c h t e d e r H e r m e n e u t i k             ?L g g , ( 1 9 7 6) 2, S. 2 9 8. "GW   , H e i d e e r, w o h n e t d e r M e n s c h, 7 S . 1 9 3 . M a r t i n . . . d i c h t e r i s c h           ? "GW g g , , , , G a d a m e r?W u n d B i l d -爮 s o w a h rs o s e i e n d 1 9 9 2) 3 9 2. o r t 8 S. 爭( "GW         ) 就有 6 次之多 , 參 僅以伽達(dá)默爾全集第 2 卷為例 , 他用 “ 內(nèi)在之耳 ”( d a s i n n e r e O h r     , 見 GW 2, S. 7, 2 0 5, 3 6 0, 3 5 1 f 3 7 1.   , ,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GW 1, S. 1 1 7.     ) ;其次還有拓本圖像 ( ) 、以 德語 G e b i l d e含有多義 , 最 主 要 的 就 是 圖 像 ( B i l d A b b i l d ) 和前圖 像 ( ) ; 名 詞 動 詞 形 態(tài): 形 成 圖 像 ( ; 及原始圖像 ( U r b i l d V o r b i l d s i c h b i l d e n)   有 自 然 、 神 性 和 世 界 精 神 的 圖 形 等 含 義 。( 參見 D e u t s c h e s  W ? r t e r b u c h v o n J a c o b     ) 將構(gòu)詞角度與伽達(dá)默爾的整體思想 u n d  W i l h e l m  G r i mm , B d . 4, S. 1 7 6 8 1 7 7 3 G r i mm  - ) 概念是指一種普遍意義上的圖像 ( ) 。 結(jié)合起來看 , 伽達(dá)默爾的 “ 圖形 ”( G e b i l d e B i l d

⑦ ⑧ ⑨ ·8 2·

,第5 林中路 》 H e i d e e r, H o l z w e e, GA 5, S. 5 1.中譯文參考海德格爾 :《 1頁。   g g g , D e k o n s t r u k t i o n GW G a d a m e r, u n d H e r m e n e u t i k( 1 9 8 8) 1 0, S. 1 4 0. ? "       ,第2 林中路 》 H e i d e e r, H o l z w e e, GA 5, S. 2 6.中譯文參考海德格爾 :《 5—2 6頁。   g g g

德意志浪漫精神與哲學(xué)詮釋學(xué)

的媒介作用 , 在詩學(xué)的理解中要消除詩學(xué) 以 外 的 一 切 因 素 , 消 除 詩 人 ( 藝 術(shù) 家) 的 作 品) 獲 得 了 自 主 性, 贏 任何意圖 , 作品誕生之日就是詩人消亡 之 時 。 詩 學(xué) 文 本 ( 得了自己的屬性 , 詩學(xué)的涵 義 和 真 理 不 在 文 本 之 外 , 而 在 文 本 自 身 中 。 因 此 , 讀 者 也就無需追問詩人的原義 , 而是 直 接 與 詩 學(xué) 文 本 進(jìn) 行 對 話 , 用 內(nèi) 在 之 耳 來 傾 聽 普 遍 消息 , 即整全性真理的傳達(dá) 。 正是由于詩學(xué)的自主性及 其 真 理 的 內(nèi) 在 性 , 也 就 無 需 外 在 的 尺 度 去 衡 量 。 卓 越 ) 的固定形式在閱讀中回到語言的流動狀態(tài) , 變 回 聲 的詩學(xué)文本作為神話 ( M t h o s y 音 , 在順從傾聽中再次彰顯其真理 , 任何理 性 科 學(xué) 的 方 法 論 的 認(rèn) 識 、 把 握 和 切 割 都 ) 是人們必須去傾聽的東西,若 要 正 確 有損于真理的整 全 性 展 現(xiàn) 。 “ 神話 ( M t h o s y 。 ① 這里的 “ 對待它 , 就不能使用解釋性工具 , 而只能作為一個傾聽者和服從者 ” 解 論赫爾德的高級研討班 ” 也已專門 釋性工具” 就是所謂的科學(xué)方法論 。 海德格爾在 “ ) 、“ )與 “ /服從 /順從傾聽 ” ( ) 論述過 “ 諦聽”( 傾聽 ” ( 聽從 h o r c h e n h ? r e n e h o r c h e n g
② 由 ” 的關(guān)系 : “ 人在傾聽 , 因為他在傾聽 , 或者他能傾聽 , 因為他在諦聽 , 在聽從 。

于詩學(xué)的自主性特征 , 對它的解 釋 就 不 需 要 在 其 之 外 的 衡 量 標(biāo) 準(zhǔn) , 更 不 需 要 科 學(xué) 方 法這把尺度 ! 只要它是圖形 , 衡量它的尺度就只能在它之中可以找到 , 完全不能用 ;因為對詩學(xué)作品的經(jīng)驗本身 “ 就包含了理解在里 在它之外的任何東西 來 衡 量 它 ”
③ 理性 。 面 , 這種經(jīng)驗自身就描述了詮釋學(xué)的現(xiàn)象 , 顯然不是在科學(xué)方法的意義上 ”

科學(xué)的訴求就是 …… 以概念的 科學(xué)不能解釋詩學(xué)的原因還在于其方法論的局限性 :“ ” ④ 如 此,本 在 語 言 象 征 的 多 義 性 中 展 開 的 神 話 消 息, 單義性克服多義象征的語 言 。 只能由主體意識的方法論任意切割成它預(yù)先所要的那個樣子 。 與科學(xué)方法論對真理的獨 占 要 求 不 同 , 哲 學(xué) 詮 釋 學(xué) 的 理 解 是 恒 久 的 進(jìn) 行 時 , 讀 者與文本處于不斷變動的關(guān)聯(lián)中 , 以此 構(gòu) 成 理 解 的 循 環(huán) 。 循 環(huán) “ 既 不 是 主 觀 的, 也 ,“ 不是客觀的 , 而是將理解作為傳遞物運動和 解 釋 者 運 動 的 交 織 游 戲 來 描 述 ” 涵義 主體性的作 為 , 而 是 由 通 過 我 們 與 傳 遞 物 相 關(guān) 聯(lián) 和 形 成 的 共 同 的預(yù)先推定 ” 不是 “ ,“ , 而是描述理解的存在論的結(jié) 性所規(guī)定 ” 理解的循環(huán)完全不是一種 ‘ 方法論循環(huán) ’



G a d a m e r, D i e W i r k u n S t e f a n G e o r e s a u f d i e W i s s e n s c h a f t, 9, S. 2 6 3.關(guān)于神話 ? "GW             g g   )及 《 神話與邏各斯》 ( 神 概念的更詳細(xì)闡述 , 參見全集第 8 卷 : 《 M t h o s u n d L o o s     y g ) 等文論 。 話與理性 》( M t h o s u n d V e r n u n f t     y M a r t i n H e i d e e r, V o m  W e s e n d e r S r a c h e,Z u r  H e r d e r s A b h a n d l u n b e r d e n           g g p g? d e r S r a c h e, GA 8 5, S. 8. U r s r u n     p p g  在藝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GW 1, S. 1 1 7, 1 0 6.海 德 格 爾 有 類 似 的 表 述 : “     ,見 M 術(shù)的作品中 , 在 者 的 真 理 將 自 身 設(shè) 置 于 作 品 之 中 ” a r t i n H e i d e e r, H o l z w e e,   g g g GA 5, S. 2 1.   G a d a m e r, a s i s t W a h r h e i t ?( 1 9 5 7) 2, S. 4 9. ?W "GW       ·8 3·

② ③



中國社會科學(xué)  2 0 1 3 年第 9 期

。 ① 在此 , 伽達(dá)默爾不僅反對施萊爾馬赫和狄爾泰的理解方法論 , 更是拓展 構(gòu)要素 ” 整體與部分 ” 的理解之循環(huán) , 特別是將 理 解 在 存 在 論 層 面 上 加 以 解 釋 。 無 論 是 了 “ 作為傳遞的文本 , 還是文本的解釋者都處于不斷互動和變動中 。 詩學(xué)文本在歷史性過程中 會 因 時 代 、 境 況 的 差 異 而 受 到 不 同 的 接 受 和 解 釋 , 解 釋者本身的閱 讀 經(jīng) 驗 與 生 命 體 驗 構(gòu) 成 其 存 在 的 方 式 。 這 種 存 在 方 式 決 定 了 解 釋 者
② 文 “ , 解釋 者 的 解 釋 視 點 “ ,而是 “ 。 文本的歸屬性 ” 不 可 任 意 選 擇” 預(yù) 先 被 給 予”

本理解也就將解釋者作為此在的 個 體 歸 入 歷 史 與 傳 統(tǒng) 的 整 體 之 中 , 脫 離 存 在 的 結(jié) 構(gòu)
③ 理解的循環(huán) 也 就 進(jìn) 入 了 更 為 寬 廣 的 哲 學(xué) 范 圍。 解 性關(guān)聯(lián)也就談不上理解和 解 釋 。

釋者既是文本的虔敬傾聽者 , 也 是 拘 囿 無 限 性 存 在 中 的 有 限 性 此 在 。 人 的 存 在 因 其
④ 。 歷史境況均會 “ 受到限制 、 并受到各種樣式的制約 ”

伽達(dá)默爾的哲學(xué)詮釋學(xué)揚棄 了 科 學(xué) 研 究 者 自 封 的 主 宰 地 位 , 批 判 其 將 研 究 之 物 ” ⑤ 視為對象的高傲姿態(tài) 。 “ 詩 人 的 詩 不 允 許 我 們 做 任 何 居 高 臨 下 的、 批 判 性 評 判。 強調(diào)將人 、 讀 者 、 解 釋 者 放 在 一 個 謙 卑 的 地 位 , 提 出 用 “ 內(nèi) 在 之 耳” 傾 聽 的 說 法, 對神性 、 語言和自然秩序的傾聽 , 就是對理 性 不 可 抵 達(dá) 的 神 秘 東 西 的 傾 聽 ; 理 解 者 必須放棄將傾聽的東西視為客體的主體 性 地 位 , 傾 聽 分 別 顯 現(xiàn) 在 “ 世 界 秩 序、 音 樂
⑥ 之中的總 體 秩 序 。 放 棄 主 體 性 既 不 是 用 現(xiàn) 代 價 值 標(biāo) 準(zhǔn) 去 衡 量 和 秩序和靈魂秩序 ”

評判歷史性文本 , 也不是解釋者放棄自己進(jìn)入詩學(xué)文本 , 而是將自己帶入文本之中 , 形成一個理解的整體 , 構(gòu)成一種存在方式 , 從而在不斷變化的視域融合中理解文本 , 通往整全性真理 。

四 、 結(jié)    語
本文試圖將哲學(xué)詮釋學(xué)置于 德 意 志 浪 漫 精 神 的 框 架 中 加 以 解 釋 和 理 解 。 浪 漫 精 神與啟蒙思潮是歐洲思想史上的 一 對 孿 生 姐 妹 。 只 有 在 與 啟 蒙 思 潮 的 對 比 中 才 能 厘 清和說明浪漫精神的歷史意義與 現(xiàn) 實 意 義 。 以 主 體 理 性 和 主 客 對 立 為 特 征 的 啟 蒙 思 潮在歐洲范圍 內(nèi) 自 文 藝 復(fù) 興 以 來 逐 漸 占 據(jù) 絕 對 的 主 導(dǎo) 地 位 , 而 相 對 強 調(diào) 對 神 秘 性
中 譯 文 參 見 加 達(dá) 默 爾: 《 真理與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GW 1, S. 2 9 8, 2 9 9;     , 洪漢鼎譯 , 上海 : 上海譯文出版社 ,2 方法 》 0 0 4年,第3 7 9頁。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GW 1, S. 3 3 4.     “ 傳統(tǒng)歸屬就其根本和本質(zhì)而言 , 完全屬于此在的歷史性的終 結(jié) 性 , 就 如 其 [ 此 在] 自 ”參見 G 身對未來可能 性 被 設(shè) 計 的 存 在 屬 于 其 歷 史 的 終 結(jié) 性 一 樣 。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M e t h o d e, GW 1, S. 2 6 6. u n d    ④ ⑤ ⑥ ·8 4· , 中譯文參見加達(dá)默爾 :《 真理與方法 》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GW 1, S. 2 8 0;     第3 5 6頁。 , D e r GW G a d a m e r, V e r s u n d d a s G a n z e( 1 9 7 9) 9, S. 2 5 7. ? "           , G a d a m e r, K u n s t u n d N a c h a h m u n 1 9 6 7) GW 8, S. 3 4 f . ? "       g(

① ② ③

德意志浪漫精神與哲學(xué)詮釋學(xué)

( ) 感應(yīng)與接受的 浪 漫 精 神 始 終 處 于 其 陰 影 之 中 。 我 們 從 思 想 史 視 角 描 述 了 M t h o s y 浪漫精神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 著重論述 人 與 神 性 、 自 然 和 世 界 的 關(guān) 系 問 題 , 勾 勒 出一個歷史性框架 , 并在這一框 架 內(nèi) 去 理 解 哲 學(xué) 詮 釋 學(xué) 。 哲 學(xué) 詮 釋 學(xué) 繼 承 了 自 埃 克 哈特以來的用 “ 內(nèi)在之耳 ” 傾聽的說法 , 弱 化 宗 教 因 素 , 突 出 詩 學(xué) 涵 義 , 強 調(diào) 無 論 是詩人寫作還是詩學(xué)理解 , 都是對語言的 傾 聽 , 對 自 然 秩 序 的 傾 聽 , 即 對 神 秘 性 的 傾聽 。 這種傾聽方式就是將自己 帶 入 對 話 的 另 一 方 而 形 成 一 個 整 體 , 真 理 就 在 這 整 體性對話中得以彰顯 。 在論述浪 漫 精 神 的 歷 時 性 中 展 現(xiàn) 哲 學(xué) 詮 釋 學(xué) 的 共 時 性 , 突 出 它們的交錯性和互補性 , 這不僅 有 助 于 我 們 更 精 準(zhǔn) 地 定 位 并 講 述 哲 學(xué) 詮 釋 學(xué) , 而 且 還可以從詮釋學(xué)立足點去反觀并重新認(rèn)識與理解德意志浪漫精神及其傳統(tǒng)脈絡(luò) 。 哲學(xué)詮釋學(xué)是德意志浪漫 精 神 的 歷 史 性 延 續(xù) , 它 從 屬 于 德 意 志 浪 漫 精 神 , 是 這 一精神在 2 0 世紀(jì)思想語境中的一種新形態(tài) 。 從總體上看 , 哲學(xué)詮釋學(xué)將自己視為德 意志浪漫精神 的 傳 承 者 , 重 新 提 出 德 意 志 浪 漫 精 神 的 基 本 問 題 : 人 與 語 言 、 神 性 、 自然和世界的關(guān)系問題 ; 詩學(xué)藝術(shù)的功能 與 任 務(wù) ; 詩 學(xué) 與 科 學(xué) 的 關(guān) 系 等 。 在 浪 漫 精 神的框架中 , 重申人在這些關(guān)聯(lián) 的 整 體 性 中 的 謙 卑 地 位 , 給 予 存 在 者 在 世 界 中 存 在 的準(zhǔn)確定位 , 將人的此在理解為 宇 宙 整 體 性 存 在 中 的 有 限 元 素 ; 解 構(gòu) 人 類 自 給 的 主 體地位和由此而產(chǎn)生的主客體分 裂 的 現(xiàn) 代 性 制 作 ; 真 理 不 是 主 體 對 客 體 的 方 法 論 作 用 , 不是主體在對客體的觀 看 、 抓 取 、 認(rèn) 識 和 占 有 中 所 獲 得 , 而 是 存 在 者 于 存 在 之 整體性中對真理的傾聽 、 感應(yīng) 、 理解和分有 。 與卓越詩學(xué)一樣 , 哲學(xué)思考 的 偉 大 就 在 于 它 的 特 殊 時 間 性 和 長 久 有 效 性 。 哲 學(xué) 家總是從其自身境域中來進(jìn)行 思 想 活 動 , 同 時 又 能 有 效 地 指 向 未 來 。 哲 學(xué) 詮 釋 學(xué) 的 新形態(tài)在于其闡述浪漫精神 時 的 具 體 應(yīng) 用 , 即 從 其 所 處 的 歷 史 — 文 化 語 境 出 發(fā) 來 思 考近現(xiàn)代的重大主題 。 整個 2 0 世紀(jì) , 人們親歷了科學(xué)理性勢如破竹的成功 , 也經(jīng)歷 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科學(xué)技術(shù)對歐 洲 造 成 的 巨 大 傷 害 , 由 此 對 人 的 崇 高 及 其 理 性 能 力 產(chǎn)生嚴(yán)重懷疑 , 科學(xué)理性的無限度 擴(kuò) 張 所 引 發(fā) 的 生 態(tài) 危 機 比 以 往 任 何 時 代 顯 得 更 為 具體和嚴(yán)峻 。 如果說 , 哲學(xué)詮釋學(xué)是對德意 志 浪 漫 精 神 的 拓 展 , 那 也 是 因 為 其 時 代 所然 ,2 邏輯結(jié)構(gòu) ” 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 0 世紀(jì)人類生物的存在因其自身的本質(zhì)性 “ 威脅 。 無論海德格爾還是伽達(dá)默爾的哲學(xué) 論 述 , 無 論 他 們 論 述 怎 樣 的 題 目 , 都 在 圍 繞著人類的存在問題 。 在人類進(jìn)入 2 1 世紀(jì)的今天 , 科學(xué)理性所造成的危機似無緩解 之跡象 。 因此 , 在反思主體性啟蒙思想的同 時 , 深 入 理 解 和 解 釋 德 意 志 浪 漫 精 神 以 及哲學(xué)詮釋學(xué)就顯得十分必要 , 亦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 〔 責(zé)任編輯 : 莫   斌   責(zé)任編審 : 柯錦華 〕

·8 5·

中國社會科學(xué) 。 0 1 3 年第 9 期

, l o c a l i d e n t i t a n d l o b a l i d e n t i t a n d s e r v e a s t h e b r i d e b e t w e e n d e v e l o i n c o u n t r i e s                   y g y g p g     d e v e l o e d o n e s . a n d     p ( )G 2 e r m a n R o m a n t i c i s m a n d P h i l o s o h i c a l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 u J i a n u a n 7·           g g· 6 p T h e h i l o s o h i c a l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r e r e s e n t e d b H. G. G a d a m e r a t t e m t s t o c a r r               p p p y p y   t h e h i s t o r i c i t o f G e r m a n r o m a n t i c i s m a n d t o r e f l e c t o n a n d c r i t i c i z e 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o n                         y   , r a t i o n a l i t a d v o c a t e d b W e s t e r n E n l i h t e n m e n t w i t h a v i e w t o l i b e r a t i n h i l o s o h             y y g g p p y       f r o m t h e D e s c a r t i a n s c i e n t i f i c m t h o l o o f t h e s u b e c t a n d s u b l a t i n t h e d i c h o t o m                   y g y j g y     b e t w e e n t h e s u b e c t a n d t h e o b e c t . P h i l o s o h i c a l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i s a h i s t o r i c a l c o n t i n u a                     - j j p t i o n o f G e r m a n r o m a n t i c i s m. I t i s a n d o f G e r m a n r o m a n t i c i s m, a n d i s i t s a r t a r c e l                         p p f o r m u n d e r c o n t e m o r a r i d e o l o i c a l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 P h i l o s o h i c a l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n e w           p y g p   , i n h e r i t s t h e c l a i m o f l i s t e n i n w i t h t h e? I n n e r E a r i n c e M e i s t e r E c k h a r t a n d w e a k e n s "s                   g   t h e r e l i i o u s e l e m e n t t o h i h l i h t t h e s i n i f i c a n c e o f o e t i c s . I t s t r e s s e s t h a t b o t h o e t i c                         g g g g p p , a n d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a r e t o l i s t e n t o l a n u a e n a t u r a l o r d e r a n d M t h o s . c o m o s i t i o n                   g g g y p   T h i s w a o f l i s t e n i n i s t o b r i n t h e s e l f i n t o t h e o t h e r s i d e o f a c o n v e r s a t i o n t o c o n s t i t u t e                             y g g       a w h o l e .H e n c e t h e d i s c o v e r o f t r u t h i n a h o l i s t i c c o n v e r s a t i o n.                 y   ( )T 3 h e M i c r o F o r m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T r a d e F r i c t i o n s b e t w e e n D e v e l o i n P o w e r s:                 p g   W i t h t h e E x a m l e o f I n d i a s A n t i u m i n a a i n s t C h i n a ?           -D   p p g g   a n X i a o s o n a n d  X i e S h e n x i a n 6· 。   g  g g· 8   , B u i l d i n o n G r o s s m a n a n d H e l m a n s? P r o t e c t i o n f o r S a l e o d e l t h i s s t u d ? "m             g p y   e m l o s t h e c a s e l e v e l d a t a i n 1 9 9 9 2 0 0 9t o a n a l z e e m i r i c a l l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f a c t o r s     -       -       p y y p y g     , i n I n d i a s d e c i s i o n t o i m o s e a n t i d u m i n d u t i e s o n C h i n a a n d t o r e v e a l t h e m i c r o ?           -             p p g   f o r m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e c o n o m i c c o n f l i c t s b e t w e e n C h i n a a n d I n d i a .T h e r e s u l t s                   t h a t t h e o f t h e I n d i a n a n t i d u m i n c a n s i n i f i c a n t l s h o w o l i t i c a l o w e r e t i t i o n e r                 -     p g g y p p p   , i n c r e a s e t h e d u t l e v e l o f t h e f i n a l d e c i s i o n a n d t h a t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b e t w e e n i m o r t                     y p p     r a t i o a n d d u t i e s i s d e t e r m i n e d b t h e f a c t w h e t h e r t h e e t i t i o n e r b e l o n s e n e t r a t i o n                       p y g p   ; a o r a n i z a t i o n o r n o t t h e a n t i d u m i n d u t i e s h a v e a c o r r e l a t i o n t o o l i t i c a l o s i t i v e             -         g p g p p   w i t h I n d i a s t r a d e d e f i c i t w i t h C h i n a .T h e s e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t h e I n d i a n o v e r n m e n t s ? ?                     g d e c i s i o n o n a n t i d u m i n d u t i e s i s u n d e r t h e o b v i o u s i n f l u e n c e o f t h e o f o l i t i c a l o w e r     -                     p g p p   d o m e s t i c i n t e r e s t r o u s a n d t h e m o t i v a t i o n o f s u r e s s i n C h i n a t o a i n a n a d v a n t a e i n                         g p p p g g g   t h e c o m e t i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h e t w o c o u n t r i e s .           p ( )T 4 e c h n o l o S i l l o v e r s i n t h e T r a n s n a t i o n a l O u t s o u r c i n S s t e m a n d t h e T e c h n o l o i c a l               g y p g y g     · o f t h e R e c e i v i n C o u n t r a n J u n·1 0 8 I n n o v a t i o n        W g  g y   , U n l i k e F D I o r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 r a d e t r a n s n a t i o n a l o u t s o u r c i n d o e s n o t i n c u r t e c h n o l o                 g g y   , s i l l o v e r s t h r o u h a s i n u l a r a t h b u t t a k e s e f f e c t t h r o u h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o f a v a r i e t o f                         p g g p g y  
·2 0 6·



  本文關(guān)鍵詞:德意志浪漫精神與哲學(xué)詮釋學(xu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8291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zhexuezongjiaolunwen/18291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fe9e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