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醯首羅天形象在中國的演變
發(fā)布時間:2017-11-11 05:24
本文關鍵詞:摩醯首羅天形象在中國的演變
【摘要】:摩醯首羅天,義譯為大自在天,源于印度的濕婆神,后被佛教吸收成為護法神。摩醯首羅天傳入中國的過程中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響,其形象也帶有西域的色彩。目前較早的形象位于北魏云岡石窟第8窟和西魏莫高窟第285窟,其形象一般為三頭多臂坐于臥牛之上。七世紀的新疆克孜爾石窟,存有摩醯首羅天與其妻子烏摩的組合像。于闐巴拉瓦斯特和丹丹烏里克的摩醯首羅天形象基本與云岡石窟和莫高窟的類似!斗ㄈA經·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可化身大自在天為眾生說法,但其形象一般不符合摩醯首羅天的特征。 盛唐至北宋,摩醯首羅天多作為眷屬位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周圍,還出現在曼荼羅中。唐代以來,摩醯首羅天的形象也逐漸適應中國的審美觀念,至少在南宋時期出現了“菩薩相”和“藥叉相”兩種類型的摩醯首羅天形象。明清時期,“菩薩相”成為主流,摩醯首羅天完全蛻變?yōu)橹袊L格的形象。文章搜集了北魏至明清、新疆到內地的摩醯首羅天形象,追溯了其造像來源——濕婆的形象及相關印度神話,考察同一時期造像與佛經記載的異同,找到了摩醯首羅天形象演變的軌跡,分析了演變的原因。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B94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謝繼勝;關于敦煌第465窟斷代的幾個問題(續(xù))[J];中國藏學;2000年04期
2 許新國;郭里木吐蕃墓葬棺板畫研究[J];中國藏學;2005年01期
3 謝繼勝;;川青藏交界地區(qū)藏傳摩崖石刻造像與題記分析——兼論吐蕃時期大日如來與八大菩薩造像淵源[J];中國藏學;2009年01期
4 齊陳駿,王冀青;馬·奧·斯坦因第一次中亞探險期間發(fā)現的繪畫品內容總錄[J];敦煌學輯刊;1988年Z1期
5 張元林;;觀念與圖像的交融——莫高窟285窟摩醯首羅天圖像研究[J];敦煌學輯刊;2007年04期
6 趙曉星;寇甲;;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的密教源流與藝術風格——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的密教研究之三[J];敦煌學輯刊;2007年04期
7 康馬泰;李欣;;粟特神祗的印度圖像研究——考古和文字證據[J];敦煌學輯刊;2008年04期
8 王惠民;;敦煌毗那夜迦像[J];敦煌學輯刊;2009年01期
9 王惠民;敦煌千手千眼觀音像[J];敦煌學輯刊;1994年01期
10 項一峰;麥積山石窟內容總錄(東崖部分)[J];敦煌學輯刊;1997年02期
,本文編號:1170021
本文鏈接:http://lk138.cn/shekelunwen/zjlw/1170021.html